朱温在位六年,卒年61岁,上谥号神武元圣孝天子,庙号太祖。
同年十一月下葬宣陵。

一、关于史学泰斗吕思勉先生长西席对后梁太祖朱温的评价

在吕思勉所著的《中国通史》“第四十一章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中,吕思勉对后梁太祖朱温的评价:

官方对吕思勉的评价怎么写_史学泰斗吕思勉师长教师对后梁太祖朱温都有哪些评价你怎么看 会议纪要范文

梁太祖的私德,是有些缺陷的,以是从前的史家,对他的批评,多不大好。
然而私德只是私德,社会的环境繁芜了,论人的标准,自亦随之而繁芜,政治和道德、伦理,岂能并为一谈?就篡弑,也是历代英雄的公罪,岂能偏责一人?

诚笃说:昔时夜局阽危之际,只要能保护国家、抗御外族、拯救公民的,便是有功的政治家。
当一个政治家要尽他为国为民的任务,而前代的皇室成为其障碍物时,岂能守小信而忘大义?

在唐、五代之际,梁太祖确是能定乱和恤民的,而历来论者,多视为罪大恶极,甚有反左袒后唐的,那就难免不免不知民族的大义了。
惜乎天不假年,梁太祖篡位后仅6年而遇弑。
末帝定乱自主,柔懦无能,而李克用去世后,其子存勖袭位,颇有英锐之气。

二、吕思勉师长西席对朱温的评价是十分到位

我认为吕思勉师长西席对朱温的评价是十分到位。
赞许朱温是政治家,而且是浊世期间的政治家,一代枭雄,评判历史人物该当将政治和道德、伦理分开。

1、朱温结束了唐朝自唐玄宗天宝年间开始150多年处于动荡的社会

政治为百业之首,百业之基。
政治修明与否,直接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死活存亡。
而在政治的诸要素中,政治家又起着至关主要的浸染,特殊是在浊世之际,政治家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治家不唯其本人的追求,乃是举国的意志,全民的任务。
且其有空想,能为国家与公民着想,其动机着眼于民众的福祉、结束动乱规复正常的社会次序。

唐朝的衰落源于安史之乱的爆发,自安史之乱开始到唐朝灭亡的150年间,长安变成中国历史上被蹂躏最多次的都城。
从“安史之乱”开始共发生了9次个中藩镇节度使攻占长安的占7次。

上图《唐玄宗与宫女》——日本著名艺术家画家狩野永德KanōEitoku(1543年2月16日 - 1590年10月12日)绘制。

唐朝后期的150年,藩镇长期盘据,与中心对抗,严重削弱了中心集权的力量;宦官专权,使天子大权旁落,严重毁坏了国家正常的统治秩序;朋党之争,瓦解了统治集团的力量;中心与藩镇、藩镇与藩镇之间频年战役,严重动摇了唐朝统治的阶级根本;向百姓增加赋税、徭役,掌权的宦官更加有恃无恐地欺凌百姓,强占地皮,打单钱财,引起公民的极大不满,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到懿宗、僖宗期间,频年的天灾,使得粮食产量锐减,公民苦不堪言,而朝廷仍旧加派赋役,于是,唐朝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唐末农人叛逆爆发了。
这次农人战役,给垂死挣扎的唐王朝甚至命的一击,唐朝的统治瓦解了。
叛变屈膝降服佩服的朱温,成为旁边唐末政局的人物,天佑四年(907年),朱温废唐哀帝而自主,改国号梁,定都开封。
统治中国290年的大唐帝国寿终正寝了,国家规复了正常的次序。

上图是唐代藩镇图

2、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攫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的过程

梁太祖朱温(852年12月9日—912年7月18日),开平元年(907年)到乾化二年(912年)在位。
五代期间梁朝第一位天子,宋州砀山 (今安徽砀山县)人,唐僖宗赐名“朱全忠”,登基后改名朱晃。

乾符二年(875年),参加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人叛逆师,先后攻陷洛阳、长安等地,大大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地位。

中和二年(882年),归附唐军王重荣、杨复光部,与李克用等联合弹压黄巢军。
因弹压黄巢军有功,被唐僖宗赐名“全忠”,任河南中行营招讨副使。
次年拜汴州刺史出宣武军节度使,继而又进封梁王。
他以河南为中央,极力扩大势力,逐渐成了唐末最大的盘据势力。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朱温率军进入关中,掌握了唐王朝的中心政权。

天复三年(903年),朱温将内侍省数百名宦官全部杀掉,出使在外的宦官也就地正法,宦官专权局势结束。

天祐元年(904年),用武力把唐昭宗逼迁洛阳,不久将昭宗杀去世。
立昭宗儿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又称昭宣帝)。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攫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史称“后梁”。

3、朱温的政治才能和管理国家的政策

当朱温如愿以偿做了大梁天子,他履行了轻徭薄赋的策略,他到民间包罗人才,他废除了逃兵一律当斩的律令,他妥善处理地方官员与将领的纷争,打压了朝野高下的权贵势力,这统统都有效地遏制了唐朝末年社会衰败的景象。

由于常年的战乱造成大批青壮年劳动力的丢失,百姓为躲避战乱以及繁重的赋税徭役,纷纭流落失落所,导致大量的农田荒漠,对农业生产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

朱温建国之后,狠抓农业生产,褒奖农耕,减轻租赋,将耕牛租借给没有耕牛的农人以供生产。
这一系列的宽容政策,使之成为梁数十年征战的经济支柱。

朱温特殊保重人才,而且他这种爱才若命的心态非常迫切。
刚刚接管唐帝的禅让,朱温就急速遣官臣去民间征采贤良之人,特殊针对身居下位有能力但没地方施展的人才,如有找到,朱温每每都特加擢拔任用。
对付那些知晓朝廷政策弊病的人所上表的奏章,朱温也大都亲自翻阅,选择一些有利的建议施行。

对付权豪横行的征象,朱温也进行压制。
比如朱温的爱将寇彦卿一次上朝时,途中有人未来得及避让,被他的随从打去世,朱温因此重办了寇彦卿,没有由于寇彦卿元勋的身份而袒护他。

对付处理军队和地方的关系,朱温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为了担保地方行政的顺利,朱温给部下将领下达了命令:不论军阶多高,有多少人马,在政务方面,一律屈服地方官员管理和安排。
有了朱温的“最高命令”,地方官员和军队将领发生纷争的概率,减小了许多。
这样一来,权责分明,自然有利于国家的安定联络。

三、关于吕思勉师长西席

1、吕思勉师长西席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常州人,出生于书喷鼻香之家,其祖吕宫是清代初年的状元宰相。
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的史学研究通贯各时期,周贍各领域,为祖国学术宝库留下了一千多万字的史学著作,作出卓越贡献。
吕思勉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民国期间“史学四大家”。

吕思勉故居位于常州市十子街8—12号(见上图)。
吕思勉故居坐北朝南,共4进,每进中间设有天井、花坛。
,给人以古朴典雅、书喷鼻香溢斋的氛围。

吕思勉又是著名的教诲家,他以毕生精力在研究和传授教化领域费力耕耘,影响和造就了不少治学后来者,门墙桃李,各处芬芳。
自光绪三十一年(1905)起,先后在常州溪山学堂、苏州东吴大学、上海沪江大学执教。
1926年后任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
1951年院系调度,他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一级教授。
许多当年执卷问业的学生包括我的外公,得到悉心辅导,他们因爱听师长西席的课,好读师长西席的书,在师长西席的勾引下,终极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成为对国家有所建树的著名学者。

吕思勉是我国当代史学界唯一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里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
紧张著作有《大中国史》、《口语本国史》和《吕著中国通史》,另有五部断代史、八部专门史,以及大量历史普通读物。
个中《口语本国史》是20世纪20~30年代我国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长期用作许多大学的教材,被誉为青年学习历史的\"大众门径之门径,阶梯之阶梯\公众。

2、《吕著中国通史》

《吕著中国通史》自问世以来,最威信、最经典、流传最广的通史读本,重印上百次,黄仁宇、钱穆、柏杨等推崇备至。
史学大师写给普通读者(文学爱好者)的中国历史入门书,与钱穆《国史大纲》双峰对峙的史学巨著。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口语文写成的中国通史,这是一条能够助人全面系统的理解和节制国学知识的“捷径“,这是一本上起远古时期,下迄当代中国,席卷了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政治、经济、民族、军事、学术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内容的史学专著。
在史学界,大家都公认吕思勉师长西席为中国通史的编撰首创了一个新纪元。

吕思勉师长西席治史看重霸占丰富的史料,主见论从史出,其史不雅观多另辟路子、不落俗套,令人线人一新。

四、吕思勉的师生情意

1、一片冰心——抗日战役期间的民族正气和师生情怀

在吕思勉故居的平生厅里面有一张见证历史的照片,它诠释了吕思勉与杨友仁等师生18人在抗日战役期间表现出的民族正气和师生情怀。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役爆发后,吕思勉在上海任教的光华大学停办,当时,常州城门有日本哨兵站守,进出必须脱帽鞠躬,师长西席决意不肯还乡。
他说:“我已年过半百,大半辈子过去了,决不向日本人低头!
” 直到进出常州城门只须脱帽,免去鞠躬时,吕思勉才光着头,和家人一起重回家乡。
在回故里前,光华大学的师生们为了送别师长西席回家乡游击区教书而合影留念,照片上前排左二为吕思勉(字诚之)光着头与金松岑、蒋竹荘座在前排,杨友仁站立于后排右面第一位,吕思勉亲笔写下了题头:一片冰心。

2、吕思勉的学生杨友仁的2561册藏书捐赠给吕思勉故居

中国江苏网2012年1月19日《吕思勉故居举行杨友仁捐赠藏书揭牌仪式》:2012年1月15日杨友仁藏书捐赠纪念暨收藏室揭牌仪式15日在吕思勉故居举行。
著名文史学者杨友仁之子杨绛按照父亲遗嘱,将其生前的全部40箱2561册藏书捐赠给吕思勉故居。

这批藏书是杨友仁师长西席多年收藏,在“文革”中曾几经散佚,终极留存下来了2561册。
个中有很多珍本,如全套民国涵芬楼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814册、全套民国影印《四部丛刊初编缩本》441册、民国版精装《鲁迅全集》20册,还有民国初版《文献通考》等十通和其他罕有书本。
个中的限量版影印《鲁迅日记》三函套更显珍稀,当时一共只出版了500套。
这些捐书将全部陈设于吕思勉故居第三进特设的藏书室,全部捐赠藏书作为吕思勉故居文化资源规范管理。

上图是2013年10月2日上午我的母亲杨老师来到常州吕思勉的故居,参不雅观外公杨友仁捐赠的藏书(蒋南强拍摄)。

杨友仁师长西席是我的外公。
杨友仁,1918年7月9日—2007年1月10日,享年89岁,江苏昆隐士。

1943年毕业于光华大学,师从吕思勉和金松岑师长西席。
上海著名文史学者、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上海文史馆馆员,生平致力于学术和出版奇迹,学识渊博,长于文史,藏书丰富。

他担当任务编辑的重点书有《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著)、《顾亭林诗汇注》(王蘧常著,获全国书评三等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诗词集》(钱仲联编注,获全国书评一等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获全国书评名誉奖)等;著有《吴江金松岑师长西席行年与著作简谱》、推动参与《吕思勉著作》的编辑出版等。

外公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为人宽厚坦诚,他是最具中国范例贵族风范的爱国知识分子。

上图是2000年3月23日我的外公和我的4岁儿子成成在上外洋公家

3、师恩如海——积极推动参与吕思勉师长西席著作的编辑出版事情

为了更好地传承吕思勉师长西席的研究,外公杨友仁师长西席积极推动并参与其事情单位上海古籍出版社开展整理出版吕思勉师长西席的著作。

来自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官网的记录:从1958 年8 月,我社(当时名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就动手吕思勉著作的出版;1959 年即建社第四年,吕思勉著作开始陆续出版;2015 年,也便是建社60 周年的前一年,《吕思勉全集》正式出版,总计一千多万字。
吕思勉著作的出版,前后经历了长达57 年的接力,57 年的出版进程,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出版人对付整理前辈学术遗产、对付弘扬传统文化的努力与付出,他们的名字是:吕贞白、李俊民、胡道静、陈向平、杨友仁、陆枫、陈振鹏、姜俊俊、郭群一、包敬第、李剑雄、高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