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段永载史册的壮丽史诗。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这段历时两年、行程两万五千里、跨越十一个省份的伟大壮举,不仅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也谱写了一曲英勇顽强、坚韧不拔的赞歌。
一、长征的起因与背景
1. 国内外形势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三省,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民党反动派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共产党和革命群众进行残酷镇压。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3年,中央革命根据地已发展到拥有300万人口、5万红军的规模。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撤离根据地。
二、长征的历程
1. 离别根据地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在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时,红军指战员们告别了亲人、家乡,踏上了漫漫征途。
2. 四渡赤水
长征初期,红军在四渡赤水战役中,巧妙地运用游击战术,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为红军赢得了宝贵的战略转移时间。
3. 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红军在强渡大渡河战役中,勇敢地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成功渡过大渡河。
4. 飞夺泸定桥
5月29日,红军在飞夺泸定桥战役中,冒着枪林弹雨,成功夺取了泸定桥,为红军北上打开了通路。
5. 翻越雪山、草地
红军在长征途中,历经雪山、草地等恶劣自然环境,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
三、长征的意义
1. 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境中得以生存、发展,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2. 体现了红军的英勇顽强、坚韧不拔的精神
长征过程中,红军指战员们面对重重困难,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展现了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3.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长征过程中,毛泽东等领导人总结经验,形成了以人民战争为核心的军事思想,为我国军事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红军长征,是一段永载史册的壮丽史诗。它不仅展现了红军的英勇顽强、坚韧不拔的精神,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