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是一个家族立足的根本。
1051年,一代名臣范仲淹离世,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可便是这样一位位极人臣的朝廷显贵,却没有给后世子孙留下半点儿财产,乃至去世后连一所像样的寓所也没有。而这只不过是他生平恪行自强自主的一段剪影。
北宋某僧人曾记载过一则名为“断齑(jī)画粥”的典故:范仲淹少年求学的时候,因家境贫寒,常常食不果腹。他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成年后,范仲淹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一位家境优渥、和他相交甚笃的同窗见其生活困顿,便让家人送饭时多捎上一份,准备赠给范仲淹。范仲淹虽然十分感激,却再三回绝道:“我多年吃粥已经习气了,如果骤然吃上你送来的美味佳肴,往后恐怕就再也吃不下粥了,那怎么能行呢?你的美意我心领了。”
一个人最难得的便是认清自己,认识到你永久无法依赖别人的帮助过好自己的生平。想要改变命运,你必须拼尽自己的全力去争取。
《曾国藩家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古来豪杰,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主必须有倔强之气。”正是由于这股“倔强之气”,多少年后,范仲淹不仅在政坛上气吞山河,在文坛上堪称一代宗师,更为全体范氏家族塑造了发奋图强的风骨,成为一个家族传承不绝的根基。
读书,是一个家族茂盛的源泉。
范仲淹在与家人的书信中,曾和兄长范仲温评论辩论过子侄们读书学习的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两点建议:一、要督匆匆孩子们发奋学习,每天必令其研讨作业,苦读苦练,决不能让他们得过且过、混天度日;二、要让他们理解,只有学有所成,才能入仕做官、有所造诣。
说这些话的时候,范仲淹早已经是朝廷重臣,兄长范仲温本意是想让他帮忙,给自家孩子走走后门,却被范仲淹义正词严地谢绝了。
后来,范仲淹还专门撰写了《训子弟语》,个中有两句着重强调了读书的主要性:“耕读莫
清俭,是一个家族不败的基因。
范仲淹在晚年回顾自己波澜壮阔的生平时,曾经留下一句话:“老夫平生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纵然后来位高权重,他也常常以节俭约束家人。
次子范纯仁结婚时,范纯仁和妻子打算以锦罗绸缎作为婚房的装饰。范仲淹知道后立即将范纯仁喊来训话:“你如果敢把绸缎带回家,我就把它们当众销毁。”范纯仁只好作罢。事后,范仲淹又苦口婆心地告诫儿子:“钱财莫轻,勤苦得来;奢华莫学,自取贫穷。”
在父亲的教导下,范纯仁从布衣到宰相,廉明勤俭始终如一,并在民间得了一个“布衣宰相”的雅号。
他的清廉节俭从另一件事中也可看出。有一次,范纯仁留自己的同寅、秘书监晁端在家中用饭。晁端吃过饭回去后,郑重其事地对旁人说:“可惜啊,范丞相家的家风败坏了啊!
”听到的人都不太相信这话,忙问他怎么回事,晁端回答说:“平时他们家用饭总是咸菜、咸豆腐之类。这次他家留我用饭,咸菜、咸豆腐上面居然放了两小簇肉,这不是他家的家风败坏了吗?”从晁端所说的范家食谱,可见范纯仁平时生活俭朴到了何等程度。
而这统统都源自范仲淹的严格教导,范纯仁曾深有体会地说:“唯俭可以养廉,唯恕可以养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个人如果年轻时梦想享乐,那么纵然家大业大也会有坐吃山空的一天;一个家族如果全是铺张摧残浪费蹂躏的纨绔子弟,那么家道败落也就近在面前。
积善,是一个家族强大的灵魂。
宋代钱公辅的《义田记》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载:“范文正(范仲淹)公,苏人也……置负郭长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意思是说,范仲淹花费巨资购置良田不是用来圈地致富,而是拿佃租接济贫寒不能自主的百姓。
而这只是一个发轫,一贯到雍正年间,范氏一族的后人还在不断注入资产,形成了一项横跨数百年的慈善奇迹。
当然,这样伟大的奇迹也并非一帆风顺,个中曾遭遇两次大难。
南宋期间,由于战乱,无数田地、房屋被占用,范氏家族的“义田”所剩无几。如果按照惯常的思维,这样的义举已经坚持了近百年,由于外力毁坏无以为继,就算范家弃之不理也无可厚非。但是范仲淹的五世孙仍年夜胆地承担起重振义田的任务,绝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私产全部捐献出来,使义田规复如初。
到了明朝,义田再次遭到毁坏,当时有名天下的某清官得悉后,立即投入人力物力帮助,再加上范氏后人的勉力支持,重新撑起这项传承了数百年的慈善奇迹。
无论是子孙的继续还是旁人的声援,范氏一族的善举之以是能够赢得后人的云集景从,无非便是在家风之中牢牢印刻下两个字—积善。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但是一个800年兴盛不衰的范氏家族冲破了这仿佛命运枷锁的宿命。个中的秘密很繁芜吗?实在很大略:“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以是说,自主是一个家族立足的根本,读书是一个家族茂盛的源泉,清俭是一个家族不败的基因,积善是一个家族强大的灵魂。而这也正是范氏家族耐久不衰的缘故原由所在。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洞见Neo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