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统治者本以明朝为敌,一向对关内形势及发达兴起的农人军极为关注。
从皇太极到多尔衮都试图与之建立联系,协同攻明,未能如愿。
而后,决定特命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代幼帝统领大军,往定中原。
范文程是内秘书院大学士,在镶黄旗做皇太后的高参,入关过程参与重大决策。

  范文程在顺治元年四月初四日即曾上书多尔衮,剖析形势,提出立即进兵中原的建议。
由于尚不知明朝已亡,他首先剖析明朝走投无路和民心向背的状况,认为明朝“四面受敌”,内忧外祸,“受病各类,已不可治”。
中原百姓在兵荒马乱中,家破人亡,“荼苦已极”,无依无靠,思择新主,以图乐业。
而我大清,顺天意,得民心。
进兵中原,造诣大业,造福后世者,正当此时;失落去机会,天下将“不为我有”。

范文程劝多尔衮入关原文及译文_多尔衮率军入关范文程当谋士 生活范文

 接着指出,大清的紧张仇敌是农人军,不是明朝。
由于明以我为劲敌,而农人军盘踞中原。
正如“秦失落其鹿,楚汉逐之”,我国虽与明争天下,实则与农人军竞赛。
今日我们的策略应是争取明朝的军民。
否则,花大力气攻明,即是替农人军肃清障碍。
待农人军得天下,再与之争,不是善策。

  末了,他特殊强调改变过去的攻城不守、屠杀劫掠之风。
当“申严纪律,秋毫勿犯”。
既然要入主中原,统治全国,攻占之地必须恪守,以是要稳定社会生活秩序,“官仍其职,民复其业,录其贤良,恤其无告”,任用汉族官员,使之献计献策,为我所用。
这样,天下民气自然归顺大清。

  此外,他还就进军路线、择一坚城屯兵而守,以为门户等提出建议。

  范文程上书一两日,多尔衮便接到农人军已攻陷北京,明崇祯天子自缢的情报,连忙调集王公大臣会议,并把正在盖州汤泉养病的范文程召回沈阳,决策进取。

  形势已经明朗,清军入关,对手是农人军,能不能战而胜之?范文程回到沈阳,又专门对农人军进行了剖析,认为农人军虽拥有百万之众,然其必败。
他剖析其失落败缘故原由紧张是逼去世了崇祯天子,打击官僚、地主、富豪劣绅,引起天怒人怨。
范文程的认识并禁绝确。
农人叛逆因此明王朝为代表的贪官污吏、地主豪绅压迫,使劳动人民无法连续生产、生活下去所致。
农人叛逆打击的紧张目标是阻挡社会提高的腐败势力。
应该说,这是他们取得巨大胜利、霸占大半个中国的缘故原由。
但范文程本能地看到了农人军胜利后,面对着社会上层,包括官僚、地主、富商大贾、部分知识分子对农人叛逆师的不满;主见利用这些抵牾,打起为明朝官民报君父之仇的旗号,以便攫取农人军的胜利果实,并给清朝找到一个堂而皇之的挥戈入关情由。
他还重申爱民之旨,“好生者天之德也,兵者贤人不得已而用之。
自古未有嗜杀而得天下者”。
如果想统一天下,“非乂安百姓不可”。
这仍旧是针对过去清兵攻掠兼施之风而言,苦口婆心。

  范文程的建议被清政府采纳,成为进军中原的计策辅导方针。
于是,决定出征,国中男丁70岁以下15岁以上,无不从军。
范文程赴军中起草安民檄文,告谕明朝吏民:“义师为你们复君父之仇,不杀害百姓”;所要杀者,唯有李自成农人叛逆师;“官吏来归,复其位;百姓来归,复其业”。
清军遵守纪律,必不侵害无辜。
这个安民告示面向关内官民,他们以汉族居多,以是署范文程这位汉人的官阶、姓名。

  范文程当时连议政大臣都不是,多尔衮如此重视其言其人,可称明智之举。
范文程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就以上面的建议而论,清皇室从摄政王以下诸王,哪一个也提不出来。
可想而知,他的上书内容,纵然不是皇太后授意,也是事先得到皇太后赞许的。
福临登基后,皇太后最关心先帝未竟奇迹——进取中原。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八日,笃恭殿外举行盛大的出征仪式,顺治帝在命令状中说:因朕年幼,不能亲征,“特命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代统大军,往定中原”,“特授奉命大将军印。
统统赏罚,俱便宜从事”。
多尔衮与多罗豫郡王多铎,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多罗贝勒罗洛宏,固山贝子尼堪和博洛,辅国公满达海、吞齐喀、博和托、和托等,以及续顺公沈志祥、八旗固山额真、梅勒章京等,统领满洲、蒙古兵2/3,汉军全部,及三顺王、续顺公的兵马,鸣礼炮起行。
范文程和正黄旗汉军所属、归降汉官洪承畴,一同随军入关。
在进军过程中,他们提出的建议,起了不可替代的积极浸染。

  大军踏上征途,因对农人军和明军的动态不甚理解,以是边探听边缓慢前行。
四月十五日,到今辽宁阜新一带,明朝辽东总兵、平西伯吴三桂差来向清军求援的青鸟使、副总兵杨珅、游击郭云龙到达清军大营,向多尔衮呈交吴三桂的求援信。
原来吴三桂自三月中旬,奉诏放弃宁远,入京勤王,行至山海关,得知明宣府、居庸关守将均相率迎降,遂向农人军呈递降表。
后因不满农人军向明朝官员、地主追赃索饷,并拘禁其家属,故降而复叛。
向清朝提出以割让领土为酬谢条件,要求出兵增援。
哀求清军从喜峰口、龙井关、墙子岭诸处进关,他从山海关出兵,三路合击,直捣北京。

 足智多谋的多尔衮看出,吴三桂陷入困境,是求援不是屈膝降服佩服。
这不是清军的目标。
不过,可以借机招降。
至于从哪条路线进关,多尔衮有自己的计算。
吴三桂没让清军经山海关入京,清军偏要走山海关。
越日,即四月十六日,清军进抵西拉塔拉。
多尔衮复书吴三桂,阐明清朝出兵目的是为明朝臣民报君父之仇。
劝吴三桂降清,许诺:若肯率众来归,一定“封以故土,晋为藩王”。
多尔衮的承诺是有所本的,此前降清的明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均已封王,受到优厚待遇,断港绝潢的吴三桂不能不考虑。

  四月二旬日,清军到达辽宁锦西东南的连山堡,吴三桂再次来书告急。
多尔衮得书,估计李自成已到山海关,克日夜兼程,于二十一日下午到达离山海关10里的地方。
但暂不参战,分兵恪守,静不雅观战局发展。
李自成不知清兵将临战,仅带6万农人军(清方说20万人),从二十一日上午八时旁边起,对山海关东罗、西罗、北翼等城发起猛攻。
吴三桂督兵顽抗,相持一日,力不能支,迫切愿望清军接济,“所派青鸟使相望于道,凡来回八次”。

  吴三桂见清军已到附近,不雅观望不前,便知其意在逼降。
事已至此,别无选择,唯有降清一途。
二十二日凌晨,清军进到距关门仅5里旁边,吴三桂炮轰农人军包围圈,从隙道突围直驰清营,拜见多尔衮,剃发称臣,以白马乌牛祭天地,歃血为誓。
多尔衮令吴三桂先行,开关门迎降。
阿济格、多铎各率万骑,多尔衮自统大军,分三路进入山海关。

  接下来便是协力与农人军作战。
沙场在关内石河以西,农人军从北山起,往南到海,列一字长蛇阵。
多尔衮令吴三桂先行迎战,倾巢而出。
大顺军大胆搏击,张两翼层层包围吴军。
吴军东驰西突,对阵数十次,围开复合,鏖战良久,几不能支。
清军按兵不动。
中午时分,狂风黄沙,遮日蔽天,对面难辨你我。
两军永劫光苦战,精疲力竭。
这时,多尔衮发两万骑兵从阵右冲出,投入激战。
大顺军遭意外打击,全线崩溃,丢失惨重。
清军追杀40里,李自成退至永平。
多尔衮言而有信,立即封吴三桂为平西王,令山海关城内军民剃发,以示从此为大清属民。
然后,拨马步兵一万从属吴三桂,随多尔衮直驱燕京。

  多尔衮采纳范文程与洪承畴的建议,与诸将誓约:“这次出师,为了除暴救民,灭流寇以安天下。
今入关西征,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焚庐舍,不如约者以犯罪论处。

  四月二十四日,清军进至新河驿,多尔衮以进关败李自成大顺军捷报上奏盛京。

  清军到通州,吴三桂要护送明崇祯太子入京,多尔衮不予批准,令其追击大顺军。
有一种传言,说京城误传吴三桂将护卫明太子回京,明朝旧臣伏道欢迎,结果迎来了多尔衮。
这种传言很可能与吴三桂欲送明太子进京有关;但多尔衮被误当明太子迎进京城并非事实。
多尔衮因此大清摄政王被大张旗鼓正式迎进北京城的。
五月初二日,清军到北京,故明文武官员出迎五里外。
多尔衮入武英殿升座,故明官员伏地叩头,呼万岁。

  清军进京之初,民气不稳,百废待举。
第一位的是安定民生,稳定社会秩序。
清军自身必须如范文程、洪承畴几次再三强调的,做到不扰民,严格纪律;秋毫无犯。
为此,多尔衮敕令军队驻扎城外,不得随便进城,严禁进入百姓家,严禁杀掠。
京中百姓借缉捕农人军残余为名,相互指控,纷纭告状。
五月初三日,大学士范文程建议摄政王,应严令禁止,以免相互仇害,无端生事,扰乱民心。
多尔衮采纳,敕令禁止。

 为了博得故明官民、汉族地主们的推戴,清军还根据范文程建议,为明崇祯帝发丧。
多尔衮本以“明清世仇”,不宁愿做这件事。
范文程据理奉劝:原起兵入关,打着为明报仇旗号,不可失落信;今天下不雅观瞻所在,要维系新归附民气,不可不做。
于是,五月四日发谕旨给故明官民,令为崇祯帝服丧三日,然后将其葬于思陵。
庙号怀宗,谥号端,即怀宗端天子。

  同时,宣谕故明内外官民,各衙门官员照样任命,明朱姓各王,凡归顺者,不点窜王爵,仍旧恩养。

  向来清朝以剃发更衣为归降的标志,入京伊始就哀求官民剃发(男人把头部周围的头发剃掉,留下的头发梳成发辫垂于脑后)归顺。
汉族不习气,视为惩罚和羞辱。
多尔衮于五月二十四日宣告:往后天下臣民“照样束发,悉从其便”。
只令军队仍一律剃发。
叫做“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

  这些政策赢得了北方汉族地主阶级的推戴和支持,故明官员、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同等称道,乃至感激涕泣。
民心渐趋稳定。

  五月二十六日,皇太后、顺治帝以“底定燕京(即北京),殄灭流寇”,叮嘱消磨官员赏给诸王、贝勒、贝子、公及将士牛羊,表示慰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