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可修身,《论语》全文品读系列第二篇《为政》,《论语》篇幅较大,全文共20篇492章,分20次发布,每次一篇,每篇都配有朗读音频及译文,和赏析。
希望与大家一起学习践行孔子的伟大思想。
看全文可关注本头条号,在文章列表看全文。

论语第二篇为政全文_半部论语治世界论语全文品读系列之第二篇为政 工作总结范文

为政第二

1. 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养来管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抱在 它的周围。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施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环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浸染,主见以道德教养为治国的原则。
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代价的部 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天真。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便是‘思想纯洁’。

【评析】 孔子时期,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由孔子的整理加工往后,被用作教材。
孔子对《诗经》 有深入研究,以是他用“思天真”来概括它。
《论语》中阐明《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天真”这个原 则而提出的。

3.子曰:“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勾引百姓,利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落去了廉耻 之心;用道德教养勾引百姓,利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耻辱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 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养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这反响了道德 在管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该当的,但却忽 视了刑政、法制在管理国家中的浸染。

4.子曰:“吾十有(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定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主;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定命; 六十岁能精确对待各种辞吐,不以为不顺;七十岁能为所欲为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教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事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 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全体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 立命的阶段,也便是不受环境旁边的阶段;七十岁是主不雅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领悟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 中,道德教化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教化过程,有合理成分: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教化不是 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由永劫光的学习和磨炼,要有一个循规蹈矩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领悟,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 都是适用的。

5.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去世,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便是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见告他:“孟孙问我什么 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 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敬拜他们。

【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哀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
但这里着重讲的是, 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
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 而行便是孝。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
孔子说:“对父母,要特殊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

【评析】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
对付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阐明:1.父母爱 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 这便是孝。
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
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
本文采取第三种说法。

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
然而,便是犬马都能够得到 喂养。
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喂养犬马又有什么差异呢?”

【评析】本篇还是评论辩论孝的问题。
对付“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阐明。
一是说狗守门、 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喂养。
本文采取后一种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停当妥善。

8.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师长西席馔。
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随意马虎的便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 儿女须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评析】本篇的第 5、6、7、8 章,都是孔子评论辩论有关孝的问题。
孔子所提倡的孝,表示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 反响了宗法制度的须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须要。
一个共同的思想,便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 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

【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见地和疑问,像个笨伯。
等他退下之后,我稽核他私下的 辞吐,创造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实在并不蠢。

【评析】 这一章讲孔子的教诲思想和方法。
他不满意那种“终日不违”,从来不提相反见地和问题的学生,希望学 生在接管教诲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该有所发挥。
以是,他认为不思考问 题,不提不同见地的人,是笨伯。

10子曰:“视其以是,不雅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

【译文】 孔子说:“(要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不雅观察他所走的道路,稽核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 若何能隐蔽得了呢?这个人若何能隐蔽得了呢?”

【评析】 本文紧张讲如何理解别人的问题。
孔子认为,对人应该听其言而不雅观其行,还要看他干事的心境,从他的言 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理解不雅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创造、就可以当老师了。

【评析】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得到新 知识。
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期有其代价,在本日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
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 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根本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12.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像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场)。

【评析】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空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该当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
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 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
以是,孔子说,君子应该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但局限 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不雅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这种思想在本日仍有可取之处。

13.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若何做一个君子。
孔子说:“对付你要说的话,先实施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评析】 做一个有道德教化、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 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
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评析】 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差异点之一,便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 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肚量胸襟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本日仍不失落其积极意义。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惘),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成;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迷惑而不 能肯定。

【评析】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
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
主 张学与思相结合。
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
这种思想在本日的教诲 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代价。

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译文】 孔子说:“攻击那些禁绝确的辞吐,祸害就可以肃清了。

17.子曰:“由,诲女(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若何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便是知道,不知道便是不知道,这便是聪慧啊!

【评析】 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对付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 人们应该客气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节制。
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
那么,就应 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18.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别的,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别的,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个中矣!

【译文】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
孔子说:“要多听,有疑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别的有把握的,也要谨慎 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缺点;要多看,有疑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别的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 就能减少后悔。
说话少过失落,干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评析】 孔子并不反对他的学生钻营官职,在《论语》中还有“学而优则仕”的不雅观念。
他认为,身居官位者,应该 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落误,减少后悔,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任务的态 度。
当然这里所说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不雅观念,是对 上一章“知之为知之”的进一步讲授。

19.哀公问曰:“作甚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文】鲁哀公问:“若何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派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 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派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评析】 亲君子,远小人,这是孔子一向的主见。
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仍是如此。
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 德治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
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非亲非故者纵然再有才干,也不会当选用。
孔子的这种用人思想可说在当时是一大进步。
“任人唯贤”的思想,在本日不失落其宝贵的代价。

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文】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效忠而努力干活,该若何去做呢?”孔子说:“你用持重的态 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效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 教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相互勉励,更加努力了。

【评析】 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
孔子主见“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付当政者 仍是如此。
当政者本人应该持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效忠又努力干活。

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便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 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便是从事政治,又要若何才能算是为政呢?”

【评析】 这一章反响了孔子两方面的思想主见。
其一,国家政治以孝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
解释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见。
其二孔子从事教诲,不仅是教授学生的问题,而且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诲, 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是他教诲思想的本色,也是他为政的一种形式。

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就彷佛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评析】 信,是儒祖传统伦理准则之一。
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
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 一是信赖,即取得别人的信赖,二是对人讲信用。
在后面的《子张》、《阳货》、《子路》等篇中,都提到信

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译文】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续了夏朝的礼仪制度, 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续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 道的。
将来有继续周朝的,便是一百世往后的情形,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一个主要观点:损益。
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
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续、 没袭,也有改革、变通。
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执拗守旧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期,他也不反对所 有的改革。
当然,他的损益程度是受限定的,因此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子为条件的。

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 孔子说:“不是你该当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便是谄媚。
见到该当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 是怯懦。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观点,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
《论语集解》注: 义,所宜为。
符合于仁、礼哀求的,便是义。
“勇”,便是果敢,年夜胆。
孔子把“勇”作为实施“仁”的条 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便是“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