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姓有2个读音,“DI”和“ZHAI”,本音读“DI”,后为躲避战祸而改音为“ZHAI”,但仍有部分族人不畏惧战乱坚持祖姓“DI”音。
▲航天英雄翟志刚
姓氏来源
出自祁姓,以国名为氏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上古时候,北方有翟族(后称翟国)。翟国是远古时黄帝的后裔建立的。
传到古代春秋时,翟国灭于晋国,后来晋国又灭于韩、赵、魏三国,到战国时,这三国又先后灭于秦国。在这长期战乱中,翟国人都以原国名为姓,逃奔搬家各地。
由于遍地所言不同,翟姓形成了两种读音,居于北方者读(Dí 音狄),搬家南方者读(Zhái 音宅)。
源于姬姓,以封邑名称为氏
西周期间,周成王姬诵执政期间(公元前1103~前1081年待考),曾封其次子于翟地(今河南许昌禹州),子爵,称翟子。
因翟地在禹山之阳,因此又称阳翟邑。翟邑在春秋初期即被郑国吞并。在翟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翟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官位
翟者,是翟人、重翟、厌翟、秉翟、翟閽的统称是西周期间设置的一种践官,从属于春官府司统领。这在文籍《周礼·春官·巾车》中有记载:“王后之五路,重翟钖面朱总,厌翟勒面缋总。重翟,厌翟,谓蔽也。注:翟谓敎羽舞者也。”
翟人卖力教授宫廷舞蹈,重翟卖力在君王、王后出行时职掌驾御仪仗中的翟车,厌翟卖力为车辇绘画装饰,秉翟卖力为王后遮盖,翟閽则是在敬拜大典中卖力烹煮捐躯。而践官,便是虚官,有俸禄,无权益,不能世袭。
翟,实际上便是一种山雉(野山鸡),雄雉有两支俏丽的长尾羽,那种山雉就称作“翟”,在史乘《左传》中记载:“翟,羽也。谓雉之羽也。
出自他族改姓而来
白族以海螺为图腾的氏族,有的记音为翟姓。今瑶、满、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迁徙分布
翟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约一百七十二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1%旁边。
据史乘《元和姓纂》记载载,翟氏在春秋时世居北地(今陕西耀县、富平一带),后灭于晋,秦时子孙分散到今山西境内和江南各地。
根据史料所载,春秋时齐国有翟楼新,战国时魏国有翟横,应该说在秦代以前,翟氏人已分布于今河南、山东、山西一带。
两汉期间,见诸史册之翟氏甚多,如翟方进、翟宣、翟干爹子三人为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廷尉翟公为下圭阝人(今陕西渭南),翟牧为沛人(今江苏沛县),京兆尹翟荫为南阳人(今河南南阳),东汉时翟西甫为广汉雒人(今四川广汉)……解释在两汉之际,翟氏人已西入陕西,南入四川、江苏。
魏、晋、南北朝期间,定居于汝南、南阳之翟氏颇为兴盛,后经繁衍发展,末了形成了翟氏汝南郡望和南阳郡望。此际,繁衍于庐江寻阳(今湖北黄梅)的翟汤家族颇为引人瞩目,其子翟庄、孙翟矫、曾孙翟法赐、玄孙翟光俱有名于当时,并名垂青史。
隋、唐之际,翟氏依旧兴盛于北方,尤其是河南一带的翟氏尤为兴盛。
五代十国至两宋期间,翟氏见诸史册之名人甚多,通过他们的籍贯来剖析,翟氏在北方的河南、山东依旧很是兴旺,并在今北京一带已有翟氏人定居。而南方的安徽、江苏等地的翟氏已经初具规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时的学者惠州归善人(今广东惠阳)翟逢亨,表明此际已有翟氏定居我国南真个广东省。
宋末元初,由于北方已由蒙古人统治,长江两岸兵火四起,相对稳定的河北、山东、山西等地之翟氏人繁衍的较为平稳,而皖、赣、苏、浙一带的翟氏人为避兵火,辗转于南方诸省,使两湖、两广等地都有了翟氏人。
明朝初期,山西翟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安徽等地。
清朝乾隆年间,冀、鲁、豫三地之翟氏有闯关东搬家东三省者,并有沿海之翟氏渡海赴台,扬帆南洋等异国他乡。
如今,翟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山东为多,这两省翟氏约占全国翟氏人口的4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