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记

《史记》是一本开天辟地的史籍,对付其主要性我就不再阐述。
这里只说说如何来更好地阅读这本书

十部必看汗青书本_爱好历史这应当读十本书 演讲稿范文

由于《史记》毕竟文言文写作,同时言简意赅,阅读起来有些困难。

这里我们可以有几个方法

1、可以跳着读

《史记》最难的是前四篇,五帝本纪到周本纪。
说实话,这几篇如果搞透了,后面读史籍切实其实不要太轻松。

但是不想啃这个硬骨头也是可以的,直接跳过就可以了。
由于《史记》是纪传体,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以是,可以跳着读。
比如我喜好项羽,我直接读《项羽本纪》就可以了。

2、工具书

没有工具书,读《史记》是摸瞎。
个人建议一本王力的《古汉语词典》,会帮助办理很多问题。

3、年表

由于《史记》是纪传体,以是一张年表是非常有用的,可以在韶光轴上来把人物和事宜理清楚。
这方面古人做了不少事情,杨宽的《战国史》附录里面就有战国大事年表,听说杨宽编辑这个年表花了半个世纪的韶光,这对付《史记》的阅读帮助不小。

4、舆图

有了舆图,可以更好阅读,并能办理很多问题。
郭沫若《中国史稿舆图集》和谭其骧的《中国历史舆图集》都是不错的选择。
郭得更倾向于事宜,谭的更倾向于领土分界。

5、对付《史记》中的疏漏

现在很多人对付《史记》中的一些疏漏加以责怪,比如战国中魏国君主中的疏漏等等,以此加以责怪。
我们不能说《史记》没有遗漏的地方,但是我们在还没有完备看完、看懂这本书之前,我建议对这些问题可以暂不理会。

《史记》翻多了之后,书的页面都发黄

二、《资治通鉴》

有人动辄说,我看了多少遍《资治通鉴》,对付此种说法,大可一笑置之。

《资治通鉴》并不是看多少遍的问题,而是要把弄透很难。
把这本书弄透是什么观点,宋以前的历史,了然于胸,这真是太恐怖了。

但《资治通鉴》要弄透,事情量很大。

举个小例。

宰相张说曾建议唐玄宗裁军20万,哀求把军队从60万降落到40万。
在书中也就几十字而已。
但这里就涉及到了唐朝的军制。
而玄宗期间正是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过程,而府兵制的根本是均田制,而均田制又追溯到北魏期间。
也便是说,一个裁军问题,你要理解募兵制、府兵制、以及历时北魏、北周、隋、唐四朝的均田制。

《资治通鉴》由于是编年体史籍,以是高下连贯很强。
但不是说一定要跟读小说一样从头读到尾。
可以选择喜好的朝代开始。

三、《三国志》

三国一贯是关注度最高的历史期间,人们对这段历史的热爱超越了其他任何期间。
而《三国志》是理解这段历史最好的书本。

《三国志》一书言简意赅,史料真实。
把各路英雄描述得维妙维肖。
而《三国志》也不像其他史籍那样动辄几百万字,阅读起来也轻松不少。
而每一次翻这本书,都会有不少的新收成。

这是一部值得生平都去读的史籍,用个人的话来说,便是:一部《三国志》,半生枕边书。

四、《万历十五年》

这本书为大家所熟知,我这里说说为什么要推举这本书。

个人有一个十分不恰当的比喻。

如果把中国历史比作一颗参天算夜树的话,那么《史记》是考试测验着把整棵树的果实和树叶做真实了描述,而资治通鉴是给这颗树做了个CT,让我们理解了内部构造。

而《万历十五年》是把这棵树锯断,让我们看到了这颗大树的一个横切面。
这样去比喻,有可能拔高了《万历十五年》的地位,但这本书确实是在做这样的事。

后来的很多人,都考试测验着去做同样的事,但实际上,都没有达到这本书所达到的高度。

五、《简明中国历史舆图集》

这本历史舆图集不能办理所有的问题,乃至不能办理你在舆图上的一些问题。
但是没有这本书,读史籍很难。

我把平时看史籍大概用不着,但到了有问题的时候,你就须要找到它来办理问题。
这就好比汽车的雨刮器,不下雨的时候毫无用途,一旦下雨,没有它,寸步难行。

六、张荫麟:《中国史纲》

学历史,通史肯定是要有的,但世面通史很多,推举一本很难。

此书的优点很明显的,文笔流畅,没有太多繁杂的考据,深入浅出。

如果有一定历史根本之后,当然我会跟他推举傅乐成7本卷的《中国通史》

七、顾诚《南明史》《明末农人战役史》

这两本书原来是一本书,只是把分开起名而已,紧张描述明末和南明的历史。

此书最大意义在于,让我们在历史中要有自己的见地。
历史资料是摆在那里的,每个人都可以去翻阅,而得出自己的意见。
顾诚在这方面便是模范,虽然很多被后人证明,他并禁绝确,比如《李岩质疑》。
但这种精神在今日更值得发扬。

这两本书的学术水平不论,便是不是历史学科的读者,读起来也会以为可读性很强,作者在书中无时不在展露自己的情绪,让这本书更为贴近读者。

八、王氏之去世

推举这本书,并不是这本书写得有多好,说实话,中国历史学家假如写一本这样的书,估计自己都不想拿给出版社印刷。

推举这本书的目的,是要引出一大批汉学家。
而这一批汉学家看待问题的办法和我们有很多的不同。

他们做了很多的事情,尤其是他们用实际的所见所闻写出来的真实纪实,让人们能够真实地瞥见有血有肉的历史。

梁启超曾经说过,“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也”,这句话可谓震耳欲聋。
中国历代史籍关注的都是权贵阶层,而对底层公民的生活每每一笔带过。
而汉学家们的微不雅观史学和纪实史学正好在填补这方面的毛病。

而今日,各大书店,汉学家们的书本占了很大位置,看来读者还是很喜好这样书。

这类书有很多

而《王氏之去世》的作者史景迁去年刚去世,甚为遗憾。

九、《国史大纲》

在抗日战役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国土沦陷的阴霾之下,当时的爱国人士无一不在探求中国出路。

钱穆写这本书的核心目的是在思虑中国的出路,乃至是想在亡国之后用这本书见告那些国人不要忘却自己的历史。
诚然,这本书在今日和平时期来看,问题诸多。
但这是那个特定大环境所致。

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什么,不便是牢记历史,走向更好的未来么。

如果要牢记历史,这本书,不能丢。

十、第十本,就让给读者来补充吧,每个人心中都一本最爱的历史书,你心中最爱的是哪一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