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时起,儒家故意识的把谥法作为礼教去褒贬人物,孟子又将其发扬光大。秦废汉兴,到唐宋发展到最极致。
文正,按谥法:道德博闻曰文,靖共其位曰正。
能被赐予“文正”的人,生前不仅德才兼备,而且要恪尽职守,忠君爱民。
▲
宋参政范文正公仲淹.故宫南薰殿旧藏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好弹琴,尤其《履霜》一曲,人称范履霜。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身后作品集名为《范文正公公函集》。
景祐五年(1038年),范仲淹与韩琦共同担当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进龙图阁直学士,相称于边防司令,平定西夏叛乱。在那里写了《渔家傲·秋思》,当地歌谣有唱:
“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范仲淹没见过岳阳楼和洞庭湖而写出名满天下的《岳阳楼记》,让我们知道坡公所说的“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实在是可以的。
另据钱锺书考证,范仲淹的母亲和媳妇都是“从二夫”的。文正公自幼丧父,随母亲再醮到山东滨州长山的朱家,取名朱说,后复姓范。范仲淹童年住在庙里苦读,逐日将稠粥划为三份,早中晚各吃其一,成名后传为嘉话。
司马光:“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
司马光.历代圣贤半身像册.故宫南薰殿旧藏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人,身后称司马温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司马光立志编撰《通鉴》,作为统治者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战国迄秦的《通鉴》八卷上进宋英宗,英宗命设局续修,并供给用度,弥补职员。神宗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之序。
元祐元年玄月月朔日,司马光执政一年半,即与世长辞,享寿六十六岁。“京师人为之罢市往吊,鬻衣甚至奠,巷哭以过车者,盖以千万数”,灵柩送往夏县时,“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亲。四方来会葬者盖数万人”,“家家挂象,饭食必祝”。高太皇太后命葬之于高陵。去世后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赐碑“忠清粹德”。
▲
方孝孺.明良真像册
方孝孺(1357年-1402年),字希直,浙江宁海人,著作甚丰,内容醇深雄迈,世称正学师长西席,明朝建文年间重臣。
后因曾参与组织削藩及在靖难之变后谢绝与朱棣互助而遭处去世,南明弘光帝追谥文正。
《明史·方孝孺传》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
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痛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师长西席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去世。”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旁边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师长西席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去世即去世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
磔zhé,段玉裁说:刳其胸腹而张之,令其千枯不收为“磔”。开肠剖肚,还要晒成人干,普通意义上便是指车裂。
▲
方孝孺墨迹
《清史稿》: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目移时不语,见者竦然。
▲
曾文正公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湖南湘村落夫,曾子七十世孙,晚清重臣,湘军创始人。
曾国藩与徒弟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
1871年奉旨处理“天津教案”,但因与洋人委服而遭到天下谩骂,乃至被讽为“曾国贼”,因此积劳成疾。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午后在南京西花圃闲步,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百姓巷哭,绘像祀之。朝廷闻讯,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有《曾文正公全集》。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本,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
曾国藩墨迹
全文完,如果以为写得不错,那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多谢阅读!
“转发便是最好的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