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积善到百口积善
走进杨书成的家,目光急速被客厅墙上挂满的百口福和各种奖状吸引。“慈善爱心之家”“陕西省文明家庭”“华县年夜大好人之星”……这是他一辈子坚持做慈善的证明。
1999年,54岁的杨书成在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创办了子义中学。“我家兄弟姐妹7个,家庭条件差,只有我在邻里、学校和国家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业。我想像帮助过我的那些人一样帮助别人。”杨书成说。
本着“办学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初衷,子义中学每年减免穷苦学生的部分学费。2003年当地遭遇历史罕见的洪灾,杨书成为400多个受灾家庭的学生每人减免了300元学费。2005年华县慈善协会成立,他第一个参与,帮助穷苦大学生完成学业,多年来,累计帮助穷苦大学生16名。
2012年,华县慈善协会倡导参与“小额家庭冠名基金”。得到后,杨书成急速调集家庭会议,动员百口11口人每人每月拿出10元作为爱心基金。第一次开会时,杨书成的发起得到了家人的赞许,唯独还在上小学的孙子二龙嘟囔:“我自己的零费钱都不足花,为什么还要每个月省下10块钱给别人?”听后,杨书成一句话没说,周末带着孙子来到穷苦山区儿童家里。看到和自己同龄的小朋友生活困难,二龙主动提出乐意每月从零用钱中省下10元奉献爱心。从此,每人每月拿出10元,百口每年1320元的捐款至今从未间断。
如今,做善事不仅是杨书成个人回馈社会的戴德之举,更是传承家风的办法。“与人为善才能与亲为孝”,这是杨书成一贯坚信的道理。
“善”与“孝”的家风传承
杨书成的家庭从祖辈起就不富余,但帮贫帮困的善行从未间断。“我的父母虽然不识字,但他们身体力行地教会了儿女孝顺、善良、有德、自强。”
作为家中的宗子,杨书成从小备受疼爱。唯一一次挨打,是由于他赶走了在家门口乞讨的托钵人。平日里慈爱的母亲一脸严明地对他说:“我和你爸都是逃荒过来的,如果没有好心人的帮助,我们到不了陕西。做人要懂得戴德。”从那往后,只要碰到乞讨的,杨书成都会伸出援手。
2015年,为相应渭南市开展的“万条家训进万家”活动,杨家请人将“孝顺、善良、有德、自强”的家训装裱成书法作品挂在家里,时时告诫后人:“祖宗一脉相承,子孙务行正路。”
“百善孝为先,与人为善、爱敬存心,处世为人有底线,发奋图强人间间,是父亲常教导我们的话,也是家训的含义。”杨书成的女儿杨红莉说。受家风影响,儿媳主动结对帮扶一名穷苦儿童,一贯帮助其至学业完成;孙子孙女每次外出遇见流浪乞讨的人,都会主动帮助他们。
好家风温暖一座城
杨书成的家风故事在华州区官方微信"大众年夜众号“善行华州”上一经播发便引发了网友的热议。网友“微大”留言说:“好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杨书成带领家人做善事、做好事,是我们学习的模范。”
家规家训既是修身持家处世为学的箴言和警句,更是家风民风政风社风的缩影。2015年起,渭南市挖掘、弘扬精良家规家训,把家风培植作为传承、弘扬传统美德的主要承载,打造村落庄管理的“软环境”。两年多韶光,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当代信息技能,建起市县两级家规家训数据库,网络精良家规家训上万条。
把家规家训立起来,还要把好的家风文化送到千家万户。“善行华州”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对全区乃至全国精良的家规家训进行建档和展示,同时常态化网络、讲述家风故事和凡人善举。通过关注"大众年夜众号,就能及时、便捷地参与,增强了干系活动的影响力和持续性。
除了“空中的宣扬站”,有关家规家训的宣扬标语在渭南也随处可见。在大明镇白泉村落知行广场上,看到,“集百家训 教一方人”的“家风文化墙”上,展示着“诚信为本、为人无愧、勤恳干事、明净做人”等家规家训,将好家风通报给每个途经的人。
在杨书成看来,传播好家风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好家风不仅与一个家庭的幸福指数牢牢相连,也能在全社会形成向善的道德力量。”近两年,渭南共评比“最美家庭”近300个,树立“家训榜样”近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