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益道村落范氏家庙及绣衣坊。
乔育平 摄

王琼华

最年夜范氏祠堂_湖南日报湘江周刊丨这里有九百座古祠堂 综述范文

这日,朱德走进汝城津江村落的朱氏祠堂时,看到祠堂气概恢宏、庄严肃穆的格调,面前当即一亮。

当晚,他即在祠堂厢房中住宿。

这一年是1927年。

11月下旬,朱德带领南昌叛逆部队中的教导队一行,从江西转移到汝城,驻扎津江,与驻军当地的老同学、国民党某部军长范石生会谈,获取互助契机。
津江村落作为部队落脚点,这是朱德充满聪慧的一个选择。
津江,一个千余户人家的朱姓大村落落,与朱德属同姓同族,自然多给了部队几分安全。
在这村落里,朱德秘密重修了农人协会,又招收士兵近200人。
在朱氏祠堂,朱德与陈毅调集湘南粤北地方党组织卖力人联席会议。
半个多月后,朱德在离开津江时,当地村落民想请朱德写一块“朱氏一家”匾额作为纪念。
朱德当即说:“全天下劳苦大众都是一家。
”听到这话,村落民们肚量胸襟蓦然开阔。
接着,朱德亲笔题写“天下一家”四字。
村落民连夜打制匾额,天亮时悬挂于祠堂内。

之后,朱德带着军队上了井冈山。

至今,这块匾额仍挂在祠堂正厅流光溢彩的横梁上,成为该祠堂第一宝贝。

津江朱氏祠堂仅是汝城古祠堂个中一座。
据专家多年考证,汝城目前保留着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古祠堂940余座,堪称全国规模最大的古祠堂群落。
央视为此专门拍摄了《汝城祠堂记》。
一位北京来的教授在稽核汝城古祠堂后,不禁赞道:这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建筑宝贝!

当然,浩瀚来访古祠堂的游客更惊艳这些建筑上博识的艺术与非凡的匠心。

再以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津江朱氏祠堂为例。
我的少年便是在津江村落度过的,那时就知道朱氏祠堂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
门楼坐南朝北。
家庙则坐西朝东,由门楼、上厅、中厅、上天井、下天井、厨房六部分组成。
汝城古祠堂大多这般格局。
仔细看去,这些古祠堂皆见不少精心之处。
如朱氏祠堂,其门楼斗拱飞檐,属单檐歇山模样形状;鸿门由木栅栏门、双扇门、拱式门组成;门前一对石狮,雄狮嘶吼,雌狮亲密,如此搭配,自然和谐。
鸿门梁镂雕三层双龙戏珠,维妙维肖。
上端紧贴浮雕八仙、仙翕等神像;中端刻“砀山毓秀,汝水钟祥”八个大字,寓意朱氏开山祖师源于安徽砀山县;顶端饰以鳌鱼。
门联为“汝水自东来,汇津江达义井世代渊源可溯;豪门当北立,跨锦石跃金鱼瓜瓞德泽延绵。
”它道出了津江朱氏前世今生,渊源深厚。
而古牌坊格外文雅,上方堆塑“金鱼毓秀”,下方梁面刻石质三层浮雕“双龙戏珠”,梁下中心书有“风云际会”牌匾,旁边两边依次浮雕钓金龟、钓金鱼、八仙过海等古代故事。
祠堂还藏有乾隆年间“重修朱氏家庙碑志”。
祠堂前有一条小河。
掠水轻鸥晴自戏,凌风飞雁暮争还。
如此景致,万般迷人。

汝城古祠堂不仅是一部家族史,也是反响当地文化的“活化石”。
而在我眼里,堂号、堂匾与堂联是古祠堂三大文化符号,汝城古祠堂也因此有了不一样的灵魂。

陇西堂、五礼堂、光复堂、紫微堂、叙伦堂……这些令人眼花缭乱又景象万千的堂号作为祠堂的古老称谓,当然不是一个大略的名称,大多结缘发源地、典史、名言、赐赠或敦教而得,表示代价取向和美好祈愿,而且一定光鲜表达了道德、忠孝、勤奋等立意。
斗山村落曾氏祠堂,其“三省堂”,即是以名言作堂号,典出曾子故事。
《论语》“学而篇”记载一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以此作堂号,在表达曾氏本源的同时,也弘扬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
多少年来,斗山曾氏仍旧保持谦卑这种品性。

堂匾,古祠堂“身价”的表达,寓意深长,而且文采激扬、情趣盎然。

“五经世第”,这一块名号堂匾悬于津江朱氏祠堂。
据史料记载,先祖朱诚操守高洁,学问渊博,通达“五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以是被称为“五经师长西席”。
这堂匾也是一种“唯有读书高”的指引。
金山卢氏家庙的“南楚名家”则属光彩门匾,取自于宋朝太宗赵光义赐诗“楚国之南皆名家,家声远播耿朝纲”一句,颇见非凡。
益道范家的“中丞公祠”,属朝廷赐建于1522年,以此纪念范辂。
而堂匾中所称“中丞”是对范辂的尊称。
出生范家的范辂,曾任南京御史、按察司副使、江西右布政使、宁夏巡抚等职。
翻书时,我曾施礼部尚书范谦为这位明朝最著名的监察御史作传记赞曰:“公居官三十年,家无长物,仅存俸银九十两,布衣木笏,守父田九十工耳。
为人好学,励行刚方,廉明忠义俭约、恤寡怜贫,彰善嫉恶……除逆党、劾贪污、却馈金、焚妖皮、勤政恤民。
”至今,在范氏宗祠前,仍保存有一座明正德年间专门为旌表监察御史范辂而建的石牌坊——绣衣坊,它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座专门表彰监察御史的牌坊。
这一祠一坊相得益彰,自古就成了本村落乃至属于全体汝城人拥有的培根铸魂之地。

堂联,则在彰显祠堂秘闻。

范氏家庙、三星何氏宗祠悬挂有当朝重臣杨慎、张居正题写的堂联等物。
更引人瞩目的是其堂联内涵。
“国勋已见排诸吕,家学曾经授二程。
”先锋村落周氏宗祠堂联短短十四字,却精彩生动地讲述了与周氏有关联的重大历史和文化事宜。
上联中的“国勋”指西汉开国大将军周勃;“排诸吕”意指以周勃为首的汉臣诛杀阴谋叛乱篡权的皇亲国戚,迎立刘邦次子代王刘恒为汉文帝。
下联讲周氏家族把影响中国思想史七百多年的宋明理学称之为“家学”;“授二程”则指宋代道学宗主周敦颐授教理学继续人程颢、程颐兄弟的故事。
“二程”在汝城从师周敦颐春游至城郊予乐湾时,写下《春日偶成》一诗,名列《千家诗》之首。
三星镇城头村落邓氏宗祠有一堂联,即“耒水渊清碧流江汉,天马盘踞将锁乾坤。
”这副堂联揭开当年神农在何处作耒耜的答案。
它当然取自于史实。
《衡湘传闻》记载:“神农作耒耜于郴州耒山。
”而《万历郴州志》明确指出:“耒山在桂阳(今汝城)县南,四面孤绝,耒水所出之南。
”同治年《桂阳县志》记载更为详细:“耒山,在县南五里即城头寨,巉岩绝壁,高二百步,週迴一百二十丈。
天地记(即《天地记》)耒山在郴州义昌(今汝城)县。
考县址与城头寨邻。
其南来水流出寨脚即耒水也。
山下水深莫测,山形首耸身扁而平,俨一耒耜,别号天马山。
”耒山即城头村落旁的城头寨。
春末,我与朋侪来这城头寨寻古,见那一股耒水清澈见底,碧波荡漾,潺潺往东流去。
此地便是当年神农作耒耜的地方。
耒耜是中原民族第一件农耕工具。
它的涌现,标志着中国从渔猎社会进入了农耕文明。
如今的城头寨郁郁葱葱,一派引人喜好的田园风光。
村落里一老者跟我说过,不管哪个年号,山下这一片田土都是五谷丰产。
汝城作为中原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至今仍保留着祭神农、拜田祖、栽米树、曲木为犁等传统风尚,并有神农庙、耒水泉、耒水桥等古遗址,它们与古祠堂一起构成了汝城文明进化史的主要篇章。

汝城古祠堂有其分外功能。
它一贯发挥慎终追远、劝善扬善、耕读传家和聚会议事的浸染,也是冠寿婚丧和年节喜庆的主要场所。
我印象中,那年一条36米长的喷鼻香火巨龙便是在益道范氏家庙中扎成的,轰动一时。
探访新井叶家、大坪欧村落祠堂时,我欣喜创造两地皆保留有《文课碑记》,记录着倡导读书、勉励后人的业绩。
我每次去访官坑村落,当然会走进胡氏宗祠。
这一刻,一个历史场景又鲜活地展示在我的面前。
1934年红军长征途经这个村落庄时,由于连日的奔波征战,缺粮少食。
村落民胡四海调集族人,聚拢在胡氏宗祠切磋为红军筹集粮食。
不日就筹集了105担谷物以及3头生猪、12只家鸡送到红军的手中,增援红军冲破了仇敌的围追堵截,为中心红军长征在汝城打破第二道封锁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红军离开延寿时,时任第三军团司务长叶祖令特意写下一张借据。
1996年这张借据被创造,之后被收藏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实在,古祠堂中的浩瀚花絮都让我感慨万千。

让我叹服的,还有我的母亲。

母亲是一位20世纪50年代末的大学生。
小时候,我回到外婆家殿华村落,母亲带我看祠堂。
那村落里也有好几座古祠堂,该是刚刚修缮了一番,以是我赞道,这些工匠真厉害,竟然让古祠堂那些图案维妙维肖。
母亲却说,古祠堂是有精气神的,它是祖祖辈辈用人之心血与汗水授予而得。

很多年后,我才理解了母亲颇有触悟说的这一句话。
是呵,古祠堂所有的元素,实在都是人的气息。
以是我才有了“欣赏一座古祠,仿佛穿越一段历史的长廊;会晤一座古祠,犹如聆听一位苍老明世的父老心声”一吁。

在汝城历史与文化进程中,尤其是有一个人的见识深刻影响了古祠堂的构成和内涵。

他便是周敦颐。

北宋皇祐年间,周敦颐来到汝城(时称桂阳)担当县令。
《宋史·周敦颐传》称:“移郴之桂阳县,治绩尤著。
”足见他履职履责。
在励精图治的同时,他开阐理蕴,著书立说,从而建构了理学思想的基石与骨架,被爱崇为“道学宗主”。
得此熏陶,汝城古祠始终坚守以诚立道、五常为本的初心。
即便今日,走进古祠,仍可瞥见祖上留于大门两侧或大堂上四个能干大字“忠孝廉节”,皆为理学家朱熹手迹仿体。
祠堂两边一样平常有两条巷道,巷门上分别书写“礼门”“义路”。

可见,周敦颐的理学主见在汝城古祠堂得到彰显与弘扬。

先锋村落周氏与周敦颐一脉相承,以是其祠堂内外以莲花为题材的诗文、图案比比皆是。
让我感到惊艳的是这座古祠中的“雀替”纹饰,也属莲花为题材。
当地匠人大胆采取写实的手腕,镂空透雕,立体感强,让莲花莲叶呈“S”状,迎风摇荡,很富动势,童子坐于莲叶之上,形象敦憨可爱。
我记得中心电视台曾对此作过宣布。
有一次,县文联主席李英燕带我去欣赏她刚创造的金山祠堂以“飞凤”为图形的“雀替”,这种力学上的构件忽然间演化成美学的构件,即便在汝城古祠堂中也算极为罕见的。
它有新的寓意。
村落里老者先容,称此依照周敦颐在汝城所著《太极图说》中“一阴一阳,互为其根”的论说设置,以“飞凤”纹饰平衡祠中阴阳,而凤凰展翅回顾,足踏祥云,长长的凤尾回旋飞舞,舞姿幽美,动感十足,让我们叹为不雅观止。

时至今日,古祠堂文化仍见独特魅力。

国庆节前一天,我参加文友的婚礼。
他的新娘将自己的婚礼选择在范氏家庙中举行。
新娘说:“这场婚礼,让我们接管一场心灵洗礼。
”传统婚礼的回归,不仅仅是撩开红盖头那般大略。
古祠堂内那些文化标签一定会让新人有许多新感想熏染。

古祠堂本来便是一座文化殿堂。
受其熏陶的人,也一定秀外慧中。

包括朱舜华。

100多年前的某个早上,津江村落这位叫朱舜华的姑娘站在祠堂跟先祖牌位深深鞠下一躬。
走出了祠堂,她仍转头眺望了朱氏祠堂一眼。

这天,朱舜华离开了家乡。
由于与闺蜜约好了,她须要尽快赶到长沙。
朱舜华的闺蜜便是杨开慧。
她的另一位闺蜜何宝珍,即刘少奇原夫人,此时也在长沙期待她。
时隔不久,即1922年10月,在净水塘毛泽雇主中,朱舜华握拳宣誓,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她的入党先容人便是毛泽东和杨开慧。
之后她化名张琼,参加北伐战役和地下事情。
从此,朱舜华成了一位年夜胆的革命战士。
前些年,解放军报社编审、作家田树德经由多年调查研究,所作《揭秘:最初向毛泽东推举上井冈山的人是谁?》一文中有一个定论:朱舜华是当年向毛泽东推举上井冈山的第一人。

新中国成立后,朱舜华一贯从事教诲事情。

她知道,文化的熏陶是多么主要。
要不然,她当年离村落时,唯一的一个回眸,怎么就会给了她熟习的那一座古祠堂?!

大概,这些祠堂并不古老。

由于我看到,一对又一对新人走进祠堂时,它已经蓦然抖擞出了一种青春气韵……

本文来自【湖南日报】,仅代表作者不雅观点。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供应信息发布传播做事。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