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数量最多的前20名VC/PE中,有90%都是凯盛融英的客户;中国总资产最高的前20家证券公司,更全部是凯盛融英的客户。
文丨张楠
来源丨投中网
海内知识付费的IPO第一股要来了,不过并不是罗振宇创立的“思维造物”或吴晓波旗下的“巴九灵”,而是一家在C端名不见经传,却拥有近40万名各行业专家资源的行业专家的公司——Capvision凯盛融英。
近日,凯盛融英信息科技(上海)株式会社(以下简称“凯盛融英”)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操持在联交所主板上市。这家公司虽然在C端名气不大,不过在VC/PE乃至金融圈却是名气不小。
招股书显示,中国投资数量最多的前20名VC/PE中,有90%都是凯盛融英的客户;中国总资产最高的前20家证券公司,更全部是凯盛融英的客户。这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能够让浩瀚金融机构如蚁附膻?答案并不繁芜,凯盛融英是一家“知识中间商”。
按招股书的说法,凯盛融英是“中国最大的行业专家知识信息做事供应商”,让客户(包括浩瀚大型有名的金融机构、 咨询公司及环球企业)与不同行业、地区的行业专家建立联系,快速地为客户安排合格的行业专家,进行深入和高度定制化的访谈,以及供应研究和会议做事。
凯盛融英谋划上市由来已久。2020年4月,公司就与中金公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拟于A股上市,并先后完成两期上市辅导,不过终极凯盛融英并未向厚交所提出正式上市申请,并于2021年8月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对此凯盛融英的阐明为:基于公司的发展操持,以及在中国海内及特定国际市场进一步发展业务的意向,改为寻求在联交所上市。
根据招股书中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以2020年按收入打算的中国五大行业专家知识信息做事供应商中,凯盛融英以6.11亿元收入霸占33.0%的市场份额,较后四名之和还赶过60%,妥妥的海内B端知识付费龙头。
中国To B知识付费龙头2008年,凯盛融英的前身凯仁投资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成立,由投资控股公司凯盛投资咨询(喷鼻香港)全资拥有。凯盛投资咨询(喷鼻香港)掌握人是徐如杰和Hong Kai,分别拥有50%股权,不过自凯盛融英成立以来,Hong Kai并未参与详细业务。
徐如杰1993年本科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微波技能专业,三年后又得到上海交通大学微波技能专业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曾在中国华润(集团)有限公司、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等多个行业的数家跨国公司担当管理职位。值得把稳的是,徐如杰2006年4月至2012年3月任职于通用汽车投资(中国)有限公司,离职前担当政府关系部副总裁,卖力公共关系及管理与政府的关系,显然这期间徐如杰帮助凯盛融英有效地扩大了“朋友圈”。
成立之初,凯盛融英仅向两家总部位于英国的环球金融机客户供应专家访谈做事,随着客户和专家网络的积累,2012年推出会议做事;2014年,公司行业专家网络数据库系统的专家打破10万;2015年推出研究做事并启动美国本地业务;2018年完成股份制改革,准备上岸成本市场。
自2014年后,凯盛融英的专家网络迅速增长,从10万名增加至2021年9月30日的395000名,专家包括企业高管、商业领袖及其他行业资深人士,以及学界精英及计策剖析师, 覆盖广泛的行业,包括商贸零售、医疗康健、TMT、咨询做事、汽车及金融等。
基于这近40万名专家网络,凯盛融英目前为客户供应访谈、研究、会议三大项做事,个中专家访谈收入占比88.4%,是凯盛融英最紧张的收入来源。总体来看,凯盛融英的收入增速不低,业务收入从2018年的3.854亿元公民币,增长至2020的6.435亿元公民币,而截至去年三季度,营收达6.761亿元,已超过2020年整年,复合年增长率达到29.2%。
由于“中间商”的轻资产模式,凯盛融英的毛利率也是不低,并且总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18、2019、2020、2021年前三季度的毛利率分别为48.9%、43.3%、51.1%、52.6%、52.7%,净利润更是逐年走高,从2018年的8450万元,增长至2020年的1.66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40.4%,2021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已达2亿元,同比增长35%。
支撑起凯盛融英绝大部分收入的,是对信息和知识最为渴求的金融机构。2018年到2021年,来自金融机构的收入始终霸占总营收高达70%以上。可以说,正是市场中广泛存在的认知差与信息差,才让凯盛融英这类“知识中间商”有了存在的代价,在金融行业,互联网从未让知识和信息真正遍及、透明,专业金融机构用行动证明,最快、最直接获取这些“值钱知识”的办法,仍旧是找到对的人。
海内市场空间大既然专家访谈收入占全部收入的近90%,市场不可避免地质疑,凯盛融英营收构造太过单一,导致抗风险能力不敷,后续经营和发展存疑。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却没有看到凯盛融英的本色。
首先来看凯盛融英供应的专家访谈做事流程:客户提出访谈需求后,首先,凯盛融英会根据行业专家知识数据库所记录专家的过往事情知识与履历,选择与客户需求干系的专家;然后,知识信息管理团队就干系哀求,寻求干系专家的口头初步回应;末了,为客户整理并推举数名凯盛融英认为合格的专家,客户挑选专家后,有10分钟试用韶光。
招股书显示,客户在10分钟试用期间终止的专家访谈次数,占已完成专家访谈总数约1.3%。整体做事按小时收费,针对一些特定的需求,还可以供应个性化的做事套餐收费模式。2021年前三个季度,来自小时模式和做事套餐模式的毛利润,分别为2.28亿元、1.28亿元,毛利率分别为47.9%、64.0%。
但看似大略的做事模式加之营收构造单一,背后的客户需求却是千差万别,比如招股书中举例,一家私募股权公司哀求物色下面是三个角度的人工智能行业专家,人工智能云学习推理芯片、GPU人工智能芯片、特定产品研发过程和客户布局。而另一家咨询公司,则要物色电脑断层扫描与磁力共振扫描及医疗机器人专业的专家。
正是这些金融机构、咨询公司等企业对知识、信息千差万别的需求,让凯盛融英具备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根源在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咨询行业近年来增速也是十分迅猛,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环球咨询行业2015-2020年的复合增长率为7%,而同期中国则由85亿美元增至213亿美元,复合增速超过20%。
而详细到“专家知识信息做事”这一行业,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20年至2025年,该行业在中国的复合年增长率估量为29.3%,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0亿美元,如果届时凯盛融英仍能霸占30%以上的市场,专家访谈业务的营收将在3亿美元旁边,约合20亿元公民币,空间不可谓不大。
未来的寻衅但这只是较为乐不雅观的估量,在中国金融市场,未来究竟能否许可这样一个节制巨量人脉和信息资源的平台存在,我认为仍属未知数。凯盛融英首当其冲面临的便是法律与合规风险,包括专家网络成员可能因进行多少故意或无意的不当行为或违反法律或规则,未能有效处理任何敲诈、虚构交易及造孽活动等。
事实上,在去年7月凯盛融英向证监会递交境外IPO备案申请时,就经由两次见地反馈,包括“存在由证券公司付费、向证券公司客户(紧张是基金经理等)供应做事的也是模式”、“做事工具未向凯盛融英直接采购做事,而采纳三方业务模式的缘故原由和合理性”、“受证券市场交易规模影响的其他业务模式是否存在违反廉明从业干系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自律规则等规定的环境。”
其余据燃财经宣布,凯盛融英曾在早期的专家访谈环节,帮忙过一些机构的做空调查,在“灰色空间”内收钱办事,开展此类业务风险不可谓不大,2019年修法后的《证券法》,虽然否定了做空报告的生存空间,但如凯盛融英这类在金融市场内节制大量底细信息的公司,依然是监管单位当心的工具,我个人预测凯盛融英由A股转向H股上市,或许也与此干系。
在业务层面,虽然凯盛融英搭建起由40万名专家构筑的“护城河”,专家访谈也存在大量的真实需求,但能否长期有效保持专家的高质量,为客户供应高水准做事,也是个难题。比如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就存在“凯盛融英专家质量参差不齐、只是价格较国外平台便宜”等类似评论。
2018年,凯盛融英与长城证券签订《行业专家顾问利用做事协议》,但长城证券并未支付后续的2559万元用度,缘故原由是长城证券认为凯盛融英并未按约定供应了干系做事,做事效果涌现了偏差。虽然末了法院讯断长征证券向凯盛融英支付干系用度和违约金,但显而易见,此类情形将对凯盛融英在行业内的荣誉造成重大影响。
目前,凯盛融英已经在海内市场做到了行业第一,如果能沿着行业发展的轨迹,保持乃至扩大目前的市场份额,在未来5年内就能得到不错的发展空间,但归根结底,“知识中间商”仍旧是个人力密集行业,大多数员工的日常事情也只是打电话邀约客户、对接专家,而各公司开拓的一系列信息技能平台,并不能从实质上改变金融行业高度封闭的属性,也就更谈不上什么颠覆。
以是对付凯盛融英来说,要想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进军国际市场势在必行,但实际上目前的国际市场对其来说更像是个“添头”,面临着GLG(格理集团)、ThirdBridge(高临咨询)、AlphaSights(奥法赛)等国际巨子的激烈竞争。以GLG为例,其成立于1998年,目前环球约有100万名专家,总部位于纽约,在环球12个国家设有办公室,在海内也有喷鼻香港、北京、上海、深圳4个分布。
比拟GLG和凯盛融英,虽然在商业模式上无实质差别,但业内对这两家的评价却是不可同日而语,比如对GLG的印象都是专家高端、专业。凯盛融英的虽然拥有海内最大的专家网络,但质量不稳定是其最大的弱项,尤其在国际市场,无论是专家规模、质量上,凯盛融英依然有差距。因此未来在国际市场上,凯盛融英如何打造一个比肩国际企业的专业形象,是其最大的寻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