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欧阳修
原文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míng),晦明变革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清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季也。朝而往,暮而归,四季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喷鼻香而酒洌;山肴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来宾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高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抱着滁州城的,尽是青山。个中西南面的几座山峰、丛林溪谷尤其幽美。远了望去青气郁郁,幽深而奇丽的,便是琅玡山。沿着山道走上六七里路,就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那倾泻而下、流出于两个山头中间的,便是酿泉。随着峰崖而回绕,从迂回的山道上转过去,就有一座亭子宛如飞鸟展翅似的,坐落在泉水边上,这便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亭命名的是谁呢?是太守把自己的别号题作了亭名。这是由于太守来这里宴会饮酒,每每只喝一点儿就醉了,加上他的年纪最大,以是才为自己起了个别号,叫作“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在于青山绿水之间。对付欣赏山水的这种乐趣,领会在心头,寄托在酒上。
当朝阳升起后,山林间雾气消散,傍晚烟云聚拢,岩洞峡谷中苍茫朦胧,阴暗与明朗随时变革,这是山中的黎明和薄暮。野花开放散发着暗香,茂盛的树木伸枝展叶各处阴凉,天高气爽、霜露洁白,溪水低落而岩石露出,这便是山中的四季。清晨上山,傍晚才回来,四季的风景各不相同,游赏乐趣也无穷无尽。
至于那些一边背着东西一边在路上唱歌的,也有走累了歇息在树下的,走在前边的呼唤着,落在背面的答应着,还有那驼背弓腰的老人、被牵领被抱着的孩子等等,来来往往而不间断的,都是来嬉戏的滁州百姓。在岸边临水捕鱼,溪水深并且鱼肥美;用酿泉的水造的酒,美好得分不清是泉水使酒味芳香呢,还是酒气使浆液更加纯净,还有山林中猎取的野味和野外里采摘的蔬菜,夹杂着在面前摆着的,是太守主理的筵席。宴会上使大家纵情畅饮而得以欢快的,既不是琴弦也不是萧管,而是行酒令猜谜的猜中了,下围棋的得胜了,羽觞和酒令签子乱摆一气,人们站起来坐下客岁夜声繁盛热闹繁荣,尽情欢快。个中有一个面色苍老、头发洁白、昏昏沉沉地靠在位子上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过了不久,夕阳落在山头上了,人们拖着长影子散散乱乱地走着,太守回城时,来宾也与他同行。这时树林惨淡起来,鸟儿到处鸣叫,人们拜别它们便欢快起来。但是鸟类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人们虽知道伴随太守嬉戏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因此能使他们快乐而快乐。在酣醉中能和众人共同快乐,醒后又能写文章阐述这些的,是太守。太守指的是谁呢?是庐陵的欧阳修。
作品赏析
本篇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当时作者任滁州太守,醉翁亭在今安徽滁州市西南。本篇着重写滁州的“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和“太守之乐”。作者写“游人之乐”,为的是从侧面赞颂自己在滁州的政绩,这是他“太守之乐”的缘故原由和内容,表现出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而写“山水之乐”,则又紧张表现他贬官后寄情山水、排解愁怀的生活态度。“乐”是贯穿全篇的中央,而这三种“乐”又是密切干系的。
本篇很有特色。一是骈偶句的大量利用,是非错落而不呆板,并夹有散句,形成似骈非骈、似散非散的风格;二是全篇都是陈述句,并以21个“也”字做句尾,形成一种别致的句调,使这篇散文特殊宜于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