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中国史学当代转型的产物,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运动、中国传统史学交汇产生的,至20世纪30年代成为中国史坛的一支劲旅。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先导,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建立和发展过程中逐渐丰富和完善,进而辅导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史学当代转型的产物
早在19世纪末,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期刊中就有对马克思及其著作的先容,此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其创办的报刊中登载过评介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但都是零散的,乃至有严重的偏见。李大钊于1913年至1916年留学日本,在此期间接管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自1919年揭橥《我的马克思主义不雅观》,便致力于宣扬马克思主义,讴歌十月革命的划时期意义。他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主见利用唯物史不雅观培植“科学的史学”,在北京大学史学系和其他高校讲授“唯物史不雅观”“史学思想史”等课程。《史学要论》是他在所开设课程根本上的厚积薄发之作,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第一个别系性成果。该书利用唯物史不雅观论述历史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的系统、史学在科学中的位置、史学与其干系学问的关系、当代史学的研究及对人生态度的影响。也便是说,它环绕“史学”,由内而外、层层推进地展开论述,构造严整而自成体系。关于《史学要论》的地位,白寿彝指出:“李大钊同道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第一个奠基人。他的《史学要论》,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并把它跟一些详细的史学事情相结合的著作,是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辟道路的著作。”
李大钊一方面利用唯物史不雅观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史学理论,另一方面利用唯物史不雅观对中国历史进行研究,揭橥了《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由经济上阐明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缘故原由》等文章。
此外,瞿秋白的《社会科学概论》、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在译介、阐述唯物史不雅观以及利用唯物史不雅观论述中国历史方面,也作出主要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主要成果。
在中国革命道路中进一步丰富
1927年大革命失落败后,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社会的性子是什么,中国未来的出息如何?此类问题困扰着志士仁人。就如郭沫若所说:“对付未来社会的待望逼迫着我们不能不生出清算过往社会的哀求。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认清楚过往的来程恰好决定我们未来的去向。”由此引发了中国社会性子和中国社会史的研究和论争。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利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早期文明的开山之作,1930年甫一出版,很快就成为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导火索。与此干系的还有中国古代社会性子、“亚细亚生产办法”等问题的争鸣。社会史论战造就了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事情者,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学者以卓越的贡献而成为一代史学名家。
郭沫若撰著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就学术史视角而言,紧张意义是创立了一种新范式。他通过声明与胡适等“整理国故”派学术旨趣的差别,宣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属性和特色:“我们的‘批驳’有异于他们的‘整理’。‘整理’的究纵目的是在‘实事求是’,我们的批驳精神是要在‘实事之中求其所以是’。”经由社会史论战,马克思主义史学作为一个史学团体产生了,史学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其标志是翦伯赞的《历史哲学教程》。
《历史哲学教程》是翦伯赞参加社会史大论战后,在抗日战役兴起的背景下写作的。《历史哲学教程》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不雅观与中外历史紧密结合,既对唯物史不雅观作了历史论证,又对历史作了唯物史不雅观的阐明,史论交融,末了对社会史大论战作了总结。该书结合抗战形势,提出有益于民族抗战的历史理论,论述了历史发展的合法则性、历史的关联性、历史的实践性、历史的适应性。《历史哲学教程》重视人的主不雅观创造性对历史发展的主要浸染,论述了客不雅观条件与主不雅观创造的辩证统一和作为历史事宜条件的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对群众与领袖的关系、群众与领袖对推动历史的浸染做了深刻的阐释。翦伯赞在书中提出历史科学的阶级性,突出唯物史不雅观的唯一科学性,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了政治批驳。
此外,其他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也出版了历史研究法的著述,如蔡尚思的《中国历史新研究法》、吴泽的《中国历史研究法》等。这些著述反响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初步发展期间的史学理论造诣。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李大钊的《史学要论》紧张论述史学理论,翦伯赞的《历史哲学教程》紧张论述历史的法则,侧重历史理论。二者互补,初步构建起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
无论是《史学要论》还是《历史哲学教程》,都是将唯物史不雅观利用于史学研究实践、历史研究实践而得出的理论认识,包含残酷的真理火花,展现了突出的创新性和创造性。如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重视区分“历史”“历史学”,这种区分把历史的客不雅观性、一度性与历史学的主不雅观性、反复性之差异讲得十分清楚,为建立科学的历史认识论奠定了观点根本。他认为,历史学在实质上是科学,大致包括三个层次:考证史实、再现历史过程、揭示历史运动规律。《史学要论》具有开阔的国际学术视野,重视接管当时国外史学理论的前沿成果。据统计,该书引用了三十多位西方史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干系论述,在谈到史学与哲学的关系时,李大钊重点论述了历史哲学,提出历史哲学的两种方向,即后来西方哲学界的两大流派——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剖析的历史哲学。
李大钊在《史学要论》出版前,在《史不雅观》一文中,批评唯心的、循环的、退落的、个人的历史不雅观,在《史学要论》中,更是提出史不雅观会根据人类历史知识的进步而不断发生变革,因此指出统统历史应随时改作。李大钊还从学科分类的角度磋商了历史学在科学中的位置,揭示了历史学的根本性地位。
翦伯赞在《历史哲学教程》中对社会史论战进行了总结,重点批驳了胡适、陶希圣、李季、佐野僧衣美等人的缺点不雅观点,是在批评缺点不雅观点的根本上阐发理论,因此带有光鲜的批驳特性。《历史哲学教程》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外历史双向阐释和论证的特色,他在书中对从古希腊罗马的哲学到近代西方哲学纵横点评,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普列汉诺夫等人的主要论断,信手拈来、灵巧利用,对中国史著的利用更加自若,表示出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化和渊博的历史知识。这部著作将哲学引入历史学领域,在史学范围内评论辩论历史唯物主义,目的在于办理历史研究中如何精确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
总之,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是在积极参与改造中国社会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完善的。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