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办背景与初衷

在20世纪初的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社会进步受阻。
1913年“二次革命”失落败后, 陈独秀深感在中国搞政治革命没故意义,认为“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
于是,他决心创办一份杂志,以唤醒新青年,推动思想启蒙和社会进步。

新青年第六卷_新青年 申请书范文

二、创办过程

创改定名: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正式创刊。
然而,由于 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创办的刊物《上海青年》名字雷同,为避免稠浊并突出新意,从1916年9月1日出版的第二卷第一号起,《青年杂志》正式改名为《新青年》。

创刊宗旨:陈独秀在创刊号上揭橥了《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守旧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天下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新青年标准,明确了《新青年》的办刊宗旨和启蒙方向。

三、发展与影响

内容改造 :初期,《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剧烈的进攻。
1917年初,随着陈独秀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担当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迁到北京。
从1918年1月出版的第四卷第一号起,《 新青年》实施改版,改用口语文和新式标点,成为口语文运动的先锋。

思想启蒙:《新青年》通过积极宣扬倡导科学和民主(即“赛师长西席”和“德师长西席”),以及新文学来进行民众思想启蒙。
它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推动者,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根本。

主要文章与人物:在《新青年》上,揭橥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文章,如李大钊的《青春》、鲁迅的《狂人日记》等。
同时,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代表人物也通过《新青年》平台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对中国近当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转向: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新青年》逐渐从思想启蒙转向政治革命。
1920年9月1日出版的第八卷第一号起,《新青年》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开始大量刊登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四、停刊与传承

只管《新青年》在后期因各种缘故原由多次停刊和复刊,但它所倡导的新思想、新文化以及对中国近当代史的主要贡献却被永久铭记。
后期的《新青年》先容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履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考试测验发挥了积极浸染。

《新青年》的创办故事是中国近当代史上一段光辉的篇章,它见证了中国思想界的觉醒与变革,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