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吆喝声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世界,这里有悦耳的鸟鸣,动感的音乐,丁冬的流水声……可是有一种声音,它充满了生活中的滋味,那就是吆喝声。
早晨,当我们早早起来时,卖早点的吆喝声,在十字路旁边,叫着“馒头,包子,花卷,豆沙包,糖三角”这种声在这个小街上回荡,尾音悠长。那边有几位老奶奶在买几个包子,有的还买豆浆,有的出来打几声招呼。
中午,那吆喝是最多的啦!你听“粘苞米,热乎的,热乎的粘苞米——”有的小朋友拿着几块钱,把金黄色的苞米拿回了家。“凉糕——豆面卷”一位老奶奶推着车子,里面的凉糕、豆面卷摆的整整齐齐。吆喝声还不时地停顿几声。老人,小孩子,手里都多多少少地拎着几块。还有的声音更让我们听不懂。那天姥姥给我妈妈打电话,卖玉米粥的过来了,“玉米粥,一块钱一水舀子”大声音高高低低,姥姥听了,说“什么买一块钱粥还给水饺?”我们哈哈大笑。还有的卖白莲鱼的,“卖大花白莲鱼——活的。”我听成了“大白莲鱼——活了!”大家哄笑一片。我们虽然不买,但感受到了吆喝声里那种浓浓的生活情趣。有的吆喝声能让我不再睡懒觉,早早起床,而有的吆喝声则让我慢慢入睡……
吆喝声声,吆喝出来祥和的气息、安宁的生活、和谐的社会……
第二篇:吆喝声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有悦耳的歌声,有尖厉的噪声,有欢快的笑声……而我则喜欢那沙哑的吆喝声。
“来喽!补鞋喽……”“一大早在那里吆喝,烦死了!”我在床上不禁抱怨起来。这种难听吆喝声经常打扰本小姐的美梦,得想个十全十美的办法除去才行,不久我便有了一个“好主意”。
放学后,我看见那老头儿还在补鞋,便从垃圾堆里捡了一对破的不能再破的鞋,然后脱了自己的鞋放在书包里,走过去说:“帮我补一下这双鞋。”同时脸上装出难过的表情。那老人抬起头,他的面色是那样苍白,额头上的皱纹勾勒出一个醒目的“王”字,两鬓是苍苍的白发。他笑了一笑,说道:“这双鞋你是怎么弄破的?”我只好支支吾吾的的说道:“是刚才上体育课时弄破的。”“怎样?没摔着吧。”我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他接着说道:“这双鞋得明天才能修好。现在已经晚了,孩子,你该回家了。明天在来拿吧!”看他认真的样子,我偷偷笑着走开了。
到了第二天,为了不让他看见我,我便绕了路去上学。放了学,我看见他的东西还在那里摆着,人却不见了。
一连几天,我都没有去拿那双鞋。
“来喽!补鞋喽……”不久后的一天清晨传来这熟悉的吆喝声唤醒了我,使我很快没有了睡意。我起床往窗外一看,老人仍然在那儿补着鞋,他看起来更加消瘦了,脸色好像也更苍白了。此时,我的眼睛湿润了,不知是因为老人的辛勤,还是为自己捉弄他的行为感到羞耻。我再也看不下去了,急忙冲下楼去取那双鞋。他一见我就说:“孩子,你的鞋我已经补好了,这几天总不见你来拿,是忘带钱了吧?呵呵,没关系,我帮你们学生补鞋是不要钱的,拿着,可得好好读书啊!”听完他的话,我关心的问:“老大爷,您没事吧?”他笑道。然后我依依不舍地走开了。
鞋补好了,看着这双鞋我仿佛看到了老大爷日夜辛劳的身影。
“来喽!补鞋喽……”我永远忘不了这吆喝声。
第三篇:吆喝声
三轮车,大烤炉,小喇叭,穿街过巷,一天下来,足把县城绕了几十趟,要问是做什么的,且听吆喝声声:“烤红薯,甜又香,小孩吃了有营养,老人吃了保健康,科学研究要——推——广——”
揭开炉盖,诱人的香就憋不住逃了出来,引得老少妇孺纷纷驻足,递上块把两块钱,拿起三两个不大不小中等个儿的,将烤得蓬松的薯皮剥开,当街就啧啧有声地品尝起来,焦黄的薯肉热腾腾,香喷喷,吃的人由衷地赞,卖的人开心地笑。
然而吸引我的,并不是诱人的薯香,而是牵强的吆喝。
我笑,这烤红薯怎么就跟科学扯到一块儿了呢?
卖红薯的是五大三粗的汉子,憨憨的也笑了,你要问红薯到底有什么科学价值,这精那素的我一时也讲不上来,我只晓得这么喊给我带来了财运。这吆喝嘛,不就是个广告?广告嘛,不也讲究个与时俱进?你讲是不?我卖烤红薯也有很多年了,多年前,这吆喝声又不一样,你听,是这样的:“烤红薯,甜又香,请大家,来品尝,各位顾客快来买,一斤红薯吃个饱,请大家,把心放,绝不短斤来——少——两——”
那时节,改革开放还没几个年头哩,经济哪有现在发达?我们县又是库区移民的关键时期,老百姓钱袋子捂得紧哩。日子过得紧巴巴,能填饱肚子就算好的了。我卖一斤烤红薯,他当一餐饭吃,还怕短斤少两吃暗亏,把秤盘子盯得死死的。我编词儿就从这着手,效果还是不错的。
现在可不一样了,大家关心的不是“饱不饱”,而是“好不好”。以前做梦都吃红烧肉,而今大鱼大肉哪里稀罕?倒是马氏苋、胡葱酸、马援苦这些野菜走起俏来,说是纯天然绿色无公害。现在的人追求健康生活,注重营养搭配,只要对身体有好处,哪个还在乎那几个钱?你还喊“一斤红薯吃个饱”,不是损他穷吗?鬼老二才会来买呢。
卖红薯的汉子依然憨笑着,只轻轻踩一下脚踏,三轮车就从我身旁滑了前去,他的手略微一摁龙头,“嘟”的一声,多年前还是一片黄土坡而今大厦林立的新城里,就洒下一路吆喝,清亮亮的——“烤红薯,甜又香,改革开放政策好,农民进城奔小康,奔小康!……”
第四篇:吆喝声
学了萧乾的《吆喝》以后,我突然觉得,听吆喝其实是一件挺享受的事。于是,放暑假的时候,我留心观察了几天,才发现原来我的家乡龙水也有许许多多的吆喝。
清晨时分,刚起床就能听到一个老头骑着自行车在外面叫卖:“平桥――黄馒头!”叫得是有板有眼,抑扬顿挫。听爸爸说这黄馒头是龙水最着名的特产之一,香甜可口,很受人们欢迎,附近好几个乡镇的人都经常托人从龙水带黄馒头给他们。可不知怎么的,最近那个老头卖的黄馒头分量越来越少了,大概是因为面粉涨价了吧。接着便能听到一个女子的声音:“豆浆,油条!”那是一对夫妻,手脚挺麻利,生意也还不错。
到了上午,就没什么关于食品的吆喝了,倒是收各式各样东西的人特别多。“冰箱,洗衣机,旧空调,旧电脑,麻将,捞(拿)来卖!”这是一个提着喇叭的中年男子的声音。“修天然气灶,燃气热水器!”这是一个骑摩托车的小伙子,大概二十来岁,据说手艺还不错。有时还能听到一个粗犷的男声:“有没有旧书,旧报纸,捞(拿)来卖!”但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三个人一起走街串巷地吆喝。到了中午还有一个年轻女子的吆喝声:“打豆花喽!河水豆花!”她的声音十分清脆悦耳。可惜我不喜欢吃豆花,不然一定会去买一点儿尝尝。
吃晚饭的时候,外面又会响起一个下岗女工的声音:“加拿大馒头,一块钱四个!”这种馒头是用油炸的,非常好吃,但我保证绝对不是从加拿大“进口”的。每次听到这吆喝,我都会飞奔下楼,买上四个馒头,然后吃得满嘴流油。随后是一个骑自行车的女子:“冰冻银饵,五角钱一杯!”她的声音很好听。听到她的吆喝声,仿佛这天气都不那么炎热了。还有一对夫妻,一个人推车,另一个人打包收钱:“小糍粑,又香又糯,一块钱,二十个!”这东西到处都有卖。唯一不关于食品的吆喝来自于一个总是穿着同一件背心的老头:“磨刀哟!磨剪刀、菜刀!”
那些民风淳朴的吆喝,那些趣味横生的吆喝,那些合辙压韵的吆喝,那些已经消逝的、只保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吆喝,早以不复存在了。大概只有这些从喇叭里发出来的声音,才能把这些被人们所遗忘的民间文化唤醒吧。我的眼前突兀地出现了一幅画面:年轻的农村女子,穿着朴素的碎花布裙,手上挽一个精致的竹篮,哼着古朴的民间小调,大步走在青石板铺成的小路上,四周传来此起彼伏的吆喝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