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必须重视资料,重视知识信息,历史学家要节制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我们的研究是从事实出发,对事实材料进行归纳、剖析、综合,抽引出规律,而不是从观点或定义出发,也不是单凭头脑玄想。没有丰富而确切的材料,就不能进行科学的概括。
资料并不是现成地、完全地集中在一个地方,而每每是分散庋藏、缭乱无序。因此,搜集、整理、积累资料是很艰巨的事情,要跑到遍地所去探访探求,风尘仆仆,奔波繁忙,昼夜阅读,手一直抄。有时候,跑了许多天、许多地方,也找不到自己须要的资料;有时候,资料找到了,但人家不肯给你看,或者索要很高的价钱,或者给你吃闭门羹。为了找资料,可能会碰到很多困难,切不可灰心丧气,要不嫌麻烦,不辞劳累,不怕挫折,要有一股韧劲,坚持不懈,始终如一,才能积累越来越丰富的资料,向着科学的高峰攀登。
搜集和积累资料十分主要,但这还只是研究事情的开始,而不是闭幕。研究事情要利用剖析推理,从资料引绎出规律。因此,如何开动脑筋,剖析资料,把聪慧的光芒投射到看似没有条理的、缭乱的资料上去,进行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便是进行科学的概括、科学的抽象,也是研究过程中决定性的环节。科学研究是精神领域中的创造活动,要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戳穿事物的实质,如果仅仅勾留在资料的搜集、抄录、排比上,还不能算是完成了科学研究。因此,对付刚刚在研究道路上起步的人,养成思考习气,磨炼思考能力是十分主要的。
磨炼思考能力,要学会辩证思考,从事物的发展和相互联系中看问题,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例如你看到光绪元年某地粮价每石多少,仅此一条资料,不与其他资料联系,不会产生什么思想。但如果这类资料积累多了,从光绪元年到三十四年,每年某地粮价的记录网络完好,那么你就理解了粮价起落变革的发展过程,可以画出粮食价格变动的曲线,这本身便是晚清经济史方面的主要信息。然后进一步探索为什么这一年的粮价上涨了?那一年的粮价下跌了?是自然方面的缘故原由(景象、雨水、灾荒)还是社会方面的缘故原由(战役、社会动荡、奇货可居)。这样就可能写出一篇晚清粮价变动的有代价的论文。
写文章表达科研的成果,首先要写得明白易懂,要让大家随意马虎理解你的研究成果,力求把深奥的道理浅近而又准确地讲出来。文章如果艰深晦涩,那么,你的研究成果就难以被人理解和接管。有一位研究先秦史和甲骨文的师长西席,他写了一篇论文,向郭沫若请教,郭沫若说:我读了几遍,这文章的意思,我没有读懂。如果连郭沫若这样的专家都读不懂这篇古代史和甲骨文的文章,那恐怕天下上不会有人能够读懂它。文章本来是写给别人看的,谁也看不懂的文章,大可不写。这位师长西席的研究成果,纵然极有代价,也不会有人理解它、接管它。
该当用简短的篇幅来表达丰富的内容,切忌用弘大的篇幅,表达贫乏的内容。因此写文章就要千锤百炼,惜墨如金,写得内容充足而笔墨精练,把那种无用的空话、套话、废话统统删掉。历史学家范文澜有两句名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上联是说,做学问要甘于清苦,甘于寂寞,长期坐冷板凳;下联是说,写文章要有内容,不要空话连篇。这两句话可以作为我们治学的座右铭。
做人有做人的道德,个中即包括了做学问的道德,做学问要遵照学术行为的规范。人品和学问是联系在一起的,是衡量和评价学者的两把尺子,伟大的学者,其道德文章均为世所景仰。
学问是无止境的。我们每一步取得的科研成果都只是绝对真理长河中的一滴水珠,对自己的学问和成果,一定要复苏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在本日,知识量急剧膨胀,科学的进步提高神速,已有的许多知识迅速地被超越。对付学术上的不同见地,一定要充分尊重,负责听取,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才能使学术康健发展,不断进步。不要由于有人对自己的学术不雅观点提出不同见地而一触即跳,大发雷霆,纵然有些见地,听起来不甚有理,论证尚不充分,也应抱宽容的态度,许可它存在和发展。对旧威信的寻衅和打破是科学发展的规律,一种新的理论和学说,当它初涌现时,可能并不完善,随着韶光的推移,会发展得更加成熟,末了闪耀出真理的光辉。骄傲、偏见、狭隘、守旧是科学发展的大敌。
——摘编自戴逸《资料思想文采道德——对历史学家的四项哀求》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22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