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山上有什么?
有怪石、清泉、古枫,当然,还有范坟。
本日的故事,就与天平山上的范坟有关。
天平山上的范坟,是谁的坟?
是被吕本中称作“有宋第一人物”的范文正公,范仲淹——的祖坟。
范仲淹,对任何略微理解中国古代文学或历史的人而言,都不会是个陌生的名字。常年出没于语文教材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仅是学龄儿童抓耳挠腮也要默写出的名句,也是每个古往今来铭刻在每个中国人灵魂里的精神图腾。
然而,只管他的名篇万人传诵,但范仲淹本人,以及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很多人或许还未曾有非常明晰的印象。
实在这个印象也可以非常大略明了地建立。范仲淹,谥号是什么?文正。
中国古代史上,有一千多名位极人臣的宰相,而个中能得到“文正”这一谥号的,可以一个一个数出来。
司马光曾言:“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也便是说,“文正”这个谥号,是对付一个文臣最高的褒奖,是文人精神与道德的终极,因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士子,生命中最光辉的梦幻。
(顺便一提,说这话的司马光自己去世后也得到了“文正”这一谥号。)
传说,明代著名的内阁首辅、大学士李东阳,在病危之时,被其故交、内阁大臣杨一清看望。杨一清安慰他,说国朝以来,还没有人得到“文正”这一谥号,你假如不介意,我去给你申请一个?奄奄一息的李东阳听闻这话,立即支棱起来,倚靠着床榻给杨一清磕头,然后才心满意足地阖眼去世。
历代,文正已然寥寥无几,而能像范仲淹一样,乃至提高了这个词含金量的,就更少了。
范仲淹不仅做到了文臣的顶峰,乃至在他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经略西线边防时,还得到了夏、羌等部族的敬畏。他改革军制、调度支配,构建了堡寨呼应的边防体系,宋朝此时的西北线得以大大安宁。
当时西北边陲有一民谣:“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夏人尤其敬畏他,称他为“龙图老子”,相互告诫说:“此老胸有成竹万甲兵,非若他人可欺也。”
但范仲淹居边之时,“为政尚仁厚,所至有恩”。因此边地部族,对他除了敬畏,也有爱戴。收服的部分羌族乃至在家中给他立了生祠来供奉,而在范仲淹去世时,羌族的数百酋长,像为自己的父亲哭丧一样平常为他哭泣,斋戒三日往后,方才拜别。
一开始我们提到,范仲淹的祖辈,宅兆在苏州天平山上。
而范仲淹本人的墓,却在洛阳万安山下。
以范文正之望重天下,为何却不能归葬祖坟?这或许要从范仲淹繁芜的家庭关系讲起。
范仲淹的生父,是苏州人。在范仲淹两岁时,其父病逝。其母谢氏穷苦无依,再醮给了长山朱氏(长山今在山东滨州),两岁的范仲淹也从继父姓朱,名说。
一开始,朱说实在并不知晓自己的出生。只是在他见到兄弟(实在是继兄弟)乱花钱、摧残浪费蹂躏的时候,试图劝诫,却被兄弟怼了回来:“我用的是朱氏的钱,关你什么事?”
朱说闻言,大为吃惊不解。此时才有人见告他原形:“你是苏州范氏的儿子,你的母亲带着你再醮给了朱氏。”
得知出生的伤怀与感愤,让这位资质俊发的青年堕泪辞别了母亲,前往了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
或许是由于天性勤奋,也或许是由于出生之悲,他读书极为勤苦,昼夜都不安歇,在怠倦不堪的时候,他于寒冬以冷水洗脸;吃不上饭,只能靠喝稀粥度日,别人都无法忍受的条件,他并不以为苦。
四年后,他以“朱说”之名参加科举,登榜成为进士,被付与了一个广德军司理参军的九品官职。有了俸禄,他便将母亲接来奉养。不久后,他便由于治绩显著,升任集庆军节度推官。
据《宋史》,在这之后,他“始还姓,更其名”,昔日朱说,今日成为了范仲淹。
然而《宋史》中这大略的一句话,背后实在并没有如此轻松。作为朝廷之臣,更名改姓不是自作主见的事情。范仲淹向天子上奏了《奏请归宗复姓表》,要求规复范姓。
只是或许范仲淹本人也没想到,难堪之处,不在天子那里,而在范氏宗族那里。
据楼钥《范文正公年谱》,范仲淹“后迎侍母夫人至苏州,欲还范姓,而族人有难之者,公坚请云:止欲归本姓,他无所觊。始许焉。”
也便是说,在范仲淹带着母亲回到苏州,想规复自己的姓氏时,遭到了族人的阻拦。范仲淹坚持要求,再三担保,自己只是想恢复原本的旧姓,其他的一概不要,范氏族人才勉强答应。
不知道这次遭遇,是否刺痛过这个终于出人头地的青年的心。有些事情的个中弯曲,如今已经难以考证,我们所能知晓的,是在他人生的终点,这位一代名臣的归宿,被定在了洛阳万安山下,与他母亲葬在一起——毫无疑问,范仲淹的母亲谢夫人,是不许可被葬入范氏的祖坟的。
凡人碰着范仲淹这样的情境,在继父家被当做外人,无所立足,在同族又被当成贼一样平常戒备,心中的苦痛忧郁,恐怕难以言述。对付凡人而言,若是能够成为高官显贵,再去面对当日侮辱过自己的人,能够不报复,已经是极为有德。
而范仲淹之所以是范仲淹,被称为“有宋第一人物”,他的非凡不仅在于其才干经略,也不仅在于其文章治绩,更在于他光辉的人格。
不论是对朱氏,还是范氏,范仲淹都给与了他所能给予的最大善意。
范仲淹在河南置了义田,来赡养朱氏。他回顾继父抚养自己的恩德,上书天子求追赠继父为太常博士,朱氏子弟乃至因范仲淹而以荫得官。
而在苏州,他更是用自己的俸禄置田产,收地租,来收容赡养范氏孤苦无依的族人。在范仲淹去世之后,他的儿子范纯仁、范纯礼、范纯粹,乃至连续拿出自己的俸禄增加田亩,持续赡赈范氏数百年。
当我们翻开《江南旧志图选·名胜》,我们将看到一张出自民国《木渎小志》的天平山图。此图笔画寥寥,却能清晰地看到天平山诸景,个中桃花涧下,便是范坟。
而在天平山入口处,我们能看到高义园的牌坊。那是乾隆天子出巡江南时,有感于范仲淹捐产买田、赈济宗族的义举,赐名题匾:高义园。
天平红枫,年年如火,而范文正之名,始终与红枫同耀。
晦明
本文原发方志江苏,经授权转载
校正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