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偶然从我家的壁橱里发现了许多书。这些书都很陈旧,纸张已经发黄,有的甚至残缺不全。我虽不识字,但书里的许多插图却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特别喜欢那本薄薄的、用毛边纸印刷的书,上面画着一些奇奇怪怪的、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动物,譬如人面的马,一只脚的鸟,九条尾巴的狐狸,长着翅膀的人……我现在无法判断,这本书是不是鲁迅先生在《阿长与山海经》里面提到的绘图的《山海经》,但我对它的喜爱绝不逊于当年的鲁迅。等父母下田参加队里的劳动的时候,我就一个人呆在家里看书里的怪物。有时候跟小伙伴们在外面玩,忽然想起这本书,就偷偷地跑回家看。
后来我上了小学,开始认识一些字。念到二年级的时候,我读懂了几本叫做《中国成语故事》的系列书,也是爱不释手。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因为我会用一些课本里没有学过的成语,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同学们对我很羡慕,可没有人发现我的秘密,他们都不知道我家里藏着一个书的宝库。
后来我从父亲的口中了解到,家里的这些书都是他从大队部偷来的——文革中红卫兵抄了几个"反动分子"的家,把这些作为"罪证"的书搬到大队部,先开批斗大会,然后再把"反动书籍"烧毁。我父亲当时在大队当文书,利用职务之便,把十几本他喜欢的书偷回家。
在这些书里,还有一本几十页的手稿,是用钢笔工工整整地写在方格稿纸上的中篇小说《荔枝树下》。题目下面写着作者的姓名:李树砥。我当时还不认识他,但从别人的口中知道他是我们村里的一位"反动作家",遭过批斗。我虽然也认为"反动作家"是坏人,但不知为什么,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对他却充满着崇拜。多年以后,我认识了李树砥老师,并且与他结为"忘年交",我就把这份手稿交还给他。他接过稿子时显得十分激动,一再向我表示感谢,并且坚持留我在他家吃午饭。虽然我知道时过境迁,他的这部反映农村积极斗争的小说再也没有发表的机会,但我理解他的心情,一个作家能够找回他遗失多年的作品,那份激动,绝不亚于一个父亲找回他丢失多年的孩子!
壁橱里的那些书,虽然只有十几本,却陪我度过了整个童年时光。我从看图开始,到读懂上面的文字,从薄薄的《中国成语故事》,到厚厚的《青春之歌》,再到繁体字竖排印刷的《三国演义》,我把它们一本一本地啃下来。《三国演义》里有很多我不认识的字,也有很多我不理解的话,读起来有点吃力,但我还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把它读完。等到念初中以后,我再一次读它,才不觉得费力。
后来,我家壁橱里的书被人偷走,一本不留,让我难过了很长的时间,直到现在还感到惋惜。
1980年我读初二年的时候,在新华书店里看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西游记》,上下两册,定价8元,我很想买,但8元钱对我来说绝对是巨款。我家里穷,让大人给我买书是绝对不可能的,我就以买各种学习用品、学校收各种费用的名义,从家里开始骗钱,一毛两毛地骗,积少成多。
可等我好不容易凑足了8元钱,匆匆忙忙赶到新华书店的时候,却发现,原来那套8元钱的《西游记》卖完了,摆在书架上的,是另一套分为上、中、下三册的《西游记》,定价12元。我大失所望,十分难受。
但我并没有死心,相反,买书的欲望更加强烈,就像一团烈火在我心里熊熊燃烧。我受不了了,就开始偷家里的钱。不敢多偷,一次最多几毛钱。偷钱的时候心情很复杂,怕被发现,但更多的是愧疚,我知道父母挣钱很辛苦,他们活得也不容易。但不知为什么,为了买书,我还是忍不住做了于心不忍的事。
我读初三年的时候,终于如愿以偿,买到了《西游记》。怕家里人发现,我只能偷偷地读。由于读书太过投入,警惕性不足,我偷钱买书的事,最后还是让父亲知道了。可父亲却没有打我,只是不痛不痒地说了我几句,要求我以后一定要改正,绝对不能再偷家里的钱,不然养成偷盗的习惯,一生就全毁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以前真的是嗜书如命。我与书的故事,还有很多,不是在一篇短文里就可以写完的。
跟以前相比,我现在可以算个"有钱人".有钱就任性,我买了许许多多的书,把家里的两个书柜都塞满了,想再添个书柜,无奈房子不够大,买来没地方放。我只好把读过的书装在一个个纸箱里,放在柜头、床下、墙角。我的两个孩子也喜欢读书,他们也买自己喜欢的书,我家里书满为患,可我们在网上书城看到自己喜欢的新书,还是忍不住要买。
记得我十几岁的时候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见我不知从哪个地方拿到一本印刷十分精美的书,正准备细看,一个着装怪异的女人忽然出现在我面前——我当时的意识十分清楚,知道她是个神仙——她伸手把我手里的书夺走,并对我说:"这书不是给你的!"
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认真研读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希望能破解这个梦的含义,但始终找不到答案。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我心中豁然开朗:这个梦似乎在暗示我,这一生,我是在机缘巧合中与书结缘,沾了一点书香气,所以喜欢读书,喜欢写作,但我却没有当作家的命。虽然我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一些"豆腐块",但没能成为作家,因为我缺少成为作家所不可或缺的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