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沿袭明朝的礼仪制度,因此也有谥号的存在。
昔时夜臣去世去后,吏部官员会拟定几个谥号,供天子选择。
1917年1月29日,庆亲王奕劻去世去。
虽然那时候末代天子溥仪已经下台,可还居住在紫禁城,俨然一个小朝廷,内务府等机构运转如常。
内务府按照老例,给奕劻拟了一个谥号。

溥仪却认为奕劻在晚年干尽坏事,只给出了4个谥号让内务府选。
这4个谥号分别是“谬、厉、丑、幽”,都是一些恶谥。
后来,末了由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给奕劻选了一个偏中性的谥号“密”,这才办理了问题。

文官武将最高谥号_清朝文官最高规格谥号 曾国藩得了 李鸿章左宗棠没获得 申请书范文

在清朝,文臣武将的谥号是分开的,分别以文、武开头。
其余还有以忠字开头的谥号,属于文武大臣通用。

当然,谥号也是有等级之分的。
文官第一流级的谥号,便是“文正”。
能够得到这一谥号,是一名文官极高的名誉。
明朝内阁首辅大臣李东阳病笃之际,得之去世后将得到“文正”的谥号,竟然喜极而泣。

正由于“文正”是一种极高的名誉,统治者也很少将这个谥号赐予给大臣。
清朝近300年韶光,只有8名文官得到了“文正”的谥号。
他们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就连大名鼎鼎的李鸿章、左宗棠,都没有得到“文正”的谥号。
李鸿章的谥号是“文忠”,仅次于“文正”;左宗棠的谥号是“文襄”,又差了一个级别。

这里面大家比较熟习的该当是曾国藩了。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复兴名臣之首,被《清史稿》赞为“复兴以来,一人而已”,得到“文正”的谥号自然是众望所归,无可厚非。
别的7个人又是什么来头呢?

汤斌是清朝初期的官员,生平清正耿介,去世时身上仅有俸银8两,靠朋侪捐赠20金才得以出殡。
汤斌去世后,乾隆天子追加谥号“文正”。
汤斌是清朝第一个得到“文正”谥号的文官。

刘统勋是雍正、乾隆期间的官员,官至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以直言敢谏有名,是乾隆天子的股肱之臣。
刘统勋去世后,乾隆天子忍不住涕泣,对群臣说:“朕失落一股肱!
”遂赐谥号“文正”。

朱珪是乾隆、嘉庆期间的官员,曾经在朝廷与和珅作针锋相对的斗争。
晚年时入直南书房,成为嘉庆天子的“智囊”。
朱珪去世后,嘉庆天子亲自赐奠,赐谥“文正”。

曹振镛是曹操之后,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官至首席军机大臣,从政52年没有犯下大的差错。
林则徐便是他的学生。
曹振镛去世后,道光天子赐谥“文正”。

杜受田是道光、咸丰期间的官员,是咸丰天子的老师,被视为咸丰天子的左臂右膀,推举过林则徐等名臣。
杜受田去世后,咸丰天子亲自带领两班大臣前往祭奠,谥号“文正”。

李鸿藻是同治、光绪期间的官员,跟李鸿章没有一毛钱的关系,李鸿藻还因《里瓦几亚条约》,策动“清流派”官员弹劾过李鸿章。
李鸿藻深受慈禧太后信赖,于78岁高龄去世,获赠谥号“文正”。

孙家鼐是咸丰、同治、光绪期间的官员,为咸丰九年(1859)状元,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天子的老师,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学务大臣等。
1909年去世后,获赠谥号“文正”。
孙家鼐是清朝末了一名得到“文正”谥号的文官。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