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因泉而有名,仅有名的泉就有几十个,号称72泉。
济南也因而被誉为泉城。
这72泉有的在公园里,有的在机关大院里,有的就在市民的家里,以是济南自古就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美誉。
这么多的泉一年四季不间断地流淌,而且泉都分布在城中央周遭几公里的面积以内,泉水都流向了哪里?

济南老城的北部,有一片很大的低洼地,济南的阵势又是南高北低,泉水从一个个的院子里流出来,顺着墙根,沿着胡同,曲弯波折,向着低洼地汇合。
日久天长,一片明丽的水面出身了,这片水面被称为大明湖
是先有了湖而后才有了济南城,还是先有了城后才有了湖,不得而知。
有一个传说自今在济南的老百姓中间流传。
最早在济南的北郊有一座大明国寺,寺内的和尚不仅不做善事,反而勾结官府,为害百姓。
每当看到来上喷鼻香的女子中有描述出色者,必千方百计欺骗奸污,因而良家妇女大多不敢到寺里来。
有一个官 家的老太太得了重病,遍请名医,却一贯不见转机。
女儿很孝,就想客岁夜名国寺上喷鼻香许愿。
哥哥深知寺里和尚的作为,妹妹又生得俏丽,武断不让妹妹去。
看着母亲的病一每天加重,哥哥又不让去上喷鼻香,妹妹就暗暗地在家里对着寺的方向祷告,结果母亲的病不久真的好了。
妹妹相信是神灵的保佑,就趁哥哥不在家的时候,独自客岁夜名国寺还愿。
寺里的和尚哪里见过这等姣美的女子,刚刚进得大殿,就被拖到闺阁霸道了。
哥哥得知后,率领兵马杀向大名国寺。
刚到寺的附近,溘然乌云翻滚,狂风大作,一声巨响,大名国寺顷刻之间陷入地下,周遭百顷之内顿成一片泽国。
后来,众泉搜集,水面越来越大,人们便名曰大明湖。
依照这个传说,是先有了济南城而后有的大明湖,但难以置信。

600字幽美语段_鲁先圣散文水光潋滟大年夜明湖 论文范文

大明湖虽然地处城中,面积却不小,湖面近50公顷,且环湖是清一色的垂柳,湖内较浅的西南部又有近百亩荷花,古人谓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实是适可而止。
湖内有两个小岛,一个上面建有湖心亭,另一个上面建有历下亭,亭都是飞檐出厦的古建筑,使得大明湖更增长了几分古朴和庄严。

不到50公顷的一片湖泊,如果是放在辽阔的大平原上或是处在山间丘陵,或是在江南水乡,都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汪通俗俗通的水面而已,但这是在北方,在阔别了大自然的都邑,因而大明湖就变得弥足宝贵,以其都邑中的自然景不雅观,吸引着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墨客。
济南地处古代齐鲁文化的交汇之地,又是南北二京之间的最大城市,过往绅士浩瀚。
这些人到了济南,无不以游历盘桓大明湖,留下诗词名句为风雅趣事。
而且有几位济南的知府,本身便是大墨客、大书法家,他们除了自己留下了诗词墨宝以外,还故意识地约请绅士到大明湖赋诗为难刁难,这使得大明湖不仅以都邑中的自然景不雅观令人憧憬,尤以拥有浩瀚的历代名人诗词绝对和墨宝碑刻有名遐迩。

大明湖东南隅岛上有一亭,名为历下亭,亭外有一长廊,廊门上有一幅楹联:海右此亭古,济南绅士多。
字迹雄浑苍劲,为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而诗句则出自唐代大墨客杜甫。

唐天宝四年,墨客杜甫来到当时称为齐州的济南。
时任北海(今山东青州)太守的大书法家李邕闻之立即快马赶到齐州,并约请城中绅士作陪,设宴接待杜甫。
虽然李邕已经六十多岁,而杜甫只有三十多岁,但李邕佩服杜甫的诗,杜甫仰慕李邕的书法,两人清闲长安起就交往甚密,成为忘年之友。
自长安一别,杜甫游历天下,而李邕到北海任职,两人已是数年未见,加之又有多名齐州绅士在座,杜甫诗兴大发,即席吟成《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一首: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
海右此亭古,济南绅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
修竹不受暑,互换空涌波。
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现今济南北郊的黄河,当时还没有被黄河改道侵略,有一条发源于河南的济水从齐州城北经由。
齐州地处济水之南,杜甫因之称齐州为济南,今日的济南之名便因了大墨客的这句诗而得名了。
而历下之名也因此而来,齐州城南有一山,名为历山,杜甫谓宴客之地为历下亭,从此历下一词便成了齐州的又一雅称了。

曾任过齐州知州的文人中,北宋的曾巩是名气最大的一个。

作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的曾巩,于北宋熙宁五年任齐州知州。
任职期间,他不仅仅在大明湖周围建筑了多处亭台楼阁、桥堰堤坝,使大明湖变得更为精细典雅,更主要的是,他实行水利新法,建筑了大明湖北水门以调节水位,使大明湖之水“霪雨不涨,久旱不涸”,在汛期时能顺利外泻,而在枯水期又能水源丰盈。

曾巩热爱济南的山山水水,在济南几年留下了大量的美文诗篇,对大明湖的每一处景点,险些都有诗文传世。
个中一首《百花台》最为有名:“烟波与客同樽酒,风月百口上采舟。
莫问台前花远近,试看何似武陵游。
”挟百口与朋侪登上采莲舟,于月白风清间荡舟湖上,把酒临风,品荷赏月,是何等的风雅气概。

曾巩知齐州颇有政绩,离任时,州人“绝桥闭门留之,至夜乘间乃得去”。
走后,百姓自发捐款,于湖东北角的岸上建“曾公祠”以纪念。
经由历代几次重修扩建,祠的规模越来越大。
北厅内有曾巩木刻像,像材为曾巩故乡江西南丰的一块完全樟木。
曾巩像手持书卷,宽袍长袖,一代文宗风采。

在曾巩任太守的期间,任齐州掌布告的是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
苏辙在齐州三年,留下了大量的精良诗文,个中写大明湖的《环波亭》尤是上乘佳作:“凫鸥聚散湖光净,鱼鲨浮沉瓦影凉。
清境不知三伏热,病身唯要一藤床。
”一首诗,把大明湖的旖旎风光和沁人心脾的闲适清凉描写得淋漓尽致。

所有与大明湖结缘的绅士中,济南本地的人并不多,大多是到济南做官或是游历天下经由济南的。
在大明湖立祠纪念的人物中,济南本地人恐怕只有南宋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生于济南历城,其词作与苏东坡齐名。
在他的青年时期,济南尚未沦陷于金人之手,作为已经名誉天下的一代词人,到近在咫尺的大明湖赏景为难刁难,或陪同过往绅士到湖边游览宴饮,自然是常常的事。
只是因他后来随宋南迁,有关他写大名湖的词句流传下来的很少。

清光绪年间,李鸿章在大明湖南岸为自己建生平祠,建国后济南人将祠改为辛弃疾纪念祠,匾额和两柱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均出自郭沫若师长西席之手。

作为词人的辛弃疾,生于浊世,从而有了他那些冲动大方年夜方的不朽词作;而作为一名官吏将领,他却因屡屡上书朝廷,力主北伐收复国土而遭受贬黜,而正是这一点,使他的爱国词人和爱国将领的双重形象在偏安江南的南宋独领风骚。

大明湖的亭台祠庙浩瀚,著名的还有“铁公祠”。

“铁公祠”是为了纪念明代的铁铉而建。
提及这位铁铉,真是一位值得一书的人物。
明建文帝期间,铁铉任山东布政司使,不久燕王朱棣与其侄争帝,燕军南下,兵临济南城下,铁铉亲率守城之兵浴血奋战,燕军久攻不下,不得不绕城而走。
直到后来燕王已经称帝,铁铉依然在济南恪守。
天下已尽归燕王,而独济南的铁铉不降。
后来,帝师北上,围攻济南,铁铉在伶仃无援的情形下城破被擒,受严刑而去世。

济南人感念铁铉的忠贞气节,于大明湖北岸建立了铁公祠。

其时,铁铉只有37岁。
在此以前,他已经做过礼部给事中、五军督都府断事官和兵部尚书。
因政绩显赫,明太祖还曾赐字“鼎石”以示表彰。
作为一个三十多岁的青年,到如此高位,足见其过人之才。
不幸的是,却由于一场不明不白的萧墙之祸而丧命,实在令人惋惜。

在大明湖留下深刻印记的人中,还有一位家喻户晓的大人物,那便是清朝的乾隆天子了。
据传这位喜好游历的天子曾几次来过济南,而且每一次都有美谈趣闻在民间流传。
1748年他再次来济南,登上位于湖南门的鹊华桥。
大明湖南面有一片水面叫百花洲,在百花洲与大明湖之间建有一桥叫鹊华桥。
乾隆帝登上桥后,由鹊华二字遐想起神话传说中的鹊桥相会,挥笔提诗:“大明岂是银河边,何事居然架鹊桥?东风秋月初较劲,白榆应让柳千条。

琼瑶女士的《还珠格格》中,乾隆于大明湖边巧遇夏雨荷的故事,大概便是作家的美好想象了。

乾隆还在大明湖留下了很多书法,“历下亭”三字即是御笔。

大明湖从它出身的那一天起,就与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
有许多征象,至今也只能用神话传说才能阐明。

大明湖的水位是衡定的,“霪雨不涨,久旱不涸”。
纵然是济南城内水满为患,处于济南最低处的大明湖也依然故我,从来也没有过湖水涨溢的记载;大旱之年,湖水水位也不会有丝毫降落。
济南人说缘故原由是湖底直通大海龙宫,有龙王爷掌握着呢。

大明湖水面辽阔,周边杂草丛生,按理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少不了蛇迹鸣蛙的,但是,大明湖没有蛇,有少量的蛙却又不会鸣叫。
济南人的说法是,乾隆帝来济南时,住在大明湖边,在湖边闲步时为蛇所惊,夜间睡觉又被众蛙的鸣叫声聒得心烦,随即下一道诏书:“蛇回洞,蛙不准鸣”。
自此往后,大明湖的蛇就再也不敢出洞,蛙再也不敢鸣叫了。

找、求宣布、求帮助,各大运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