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常日用于尊称古代帝王、大臣、学者和贵族;有些名人的谥号由于久经利用,险些成为他们的别名,如诸葛武侯(诸葛亮)、韩文公(韩愈)、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等。
根据西周期间青铜器铭文的考古研究,此风尚约于周穆王前后遍及。
帝王的谥号一样平常是由礼官议定,再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告,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后期,赐谥权由天子经办,取决于“圣裁”。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分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往后,即周厉王由于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被谥为“厉”,其余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有些谥号本身的意思并不坏,但被用某个天子身上后意思就改变了,例如“惠”在晋惠帝司马衷往后就没什么天子用这个谥号了,还有“恭”用于晋恭帝司马德文、西魏恭帝拓跋廓、隋恭帝杨侑、后周恭帝柴宗训等人身上成了亡国之君的惯用谥号。单一字意不好的谥号,与其他笔墨并用则无贬义,如唐朝名臣狄仁杰即谥“文惠”,晋名臣王导谥“文献”。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上谥,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风致;“武”唯有首创局势、辟疆拓土等伟业才能配享此号;“壮”、“刚”则为生前战功彪炳的武将属之。传统上以文、武两字为最高赞誉。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博昌愍侯夏侯渊和晋愍帝司马邺的“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蜀汉怀帝刘禅的“怀”表示“慈仁短寿”。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远礼”,周厲王的“厉”表示“暴慢无亲”或不吉利,鲁荒王朱檀的“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晋幽公的“幽”表示“壅遏不通”,汉灵帝的“灵”表示“乱而不损”。
私谥,始于周末,到汉朝才盛行起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去世后由其亲戚、学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如陶渊明被亲友私谥“靖节师长西席”,王通被学生私谥“文中子”。
不过,也有例外。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釐王、魏文惠王、赵孝成王、卫睿圣武公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势,故而废除谥法,改而自称为始天子,后世按数字顺序称二世天子、三世天子……万世天子等。
汉代期间谥法又告规复,至清末止。
汉代期间规复谥法,而且这一期间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汉代往后,谥号大多为两个汉字: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天子,萧何谥为文终侯。不过在魏晋南北朝期间,谥号仍旧因此一字谥为主,如吴质谥威侯、刘禅谥思公、孙登谥宣太子、贾充谥武公、萧子显谥骄子。
唐宋期间为谥法发展期间,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知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从女天子武则天开始,冲破了天子一、二、三字谥号的旧例,她作为皇太后临朝称制时追谥唐高宗为“天皇大帝”,达三字。武则天称帝后,又开天子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首创了天子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溢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天子”。尊号的累加也影响了谥号的累加,自唐高宗往后,大多数天子的谥号都在四个字以上。
皇后的尊号即“徽号”,如清代同治天子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末了积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多达16个字,而她的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23字谥(见慈禧条)。宋代天子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施重文抑武与民安歇,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惟武臣因多封公侯,谥号之极为“忠”,如蜀汉诸葛亮、唐郭子仪、尉迟敬德谥号“忠武”,宋初名将狄青原议谥“忠武”,后因故改为较低等的“武襄”,北宋杨业、南宋韩世忠、岳飞(宋理宗加谥),明初名将如常遇春、靖难首功武臣张玉,清代名将杨遇春等谥号皆“忠武”,故有时不能以谥号文武比例论断。
明清期间,谥法内容大致固定下来。首先是各层级职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
明代天子谥字为17字或21字(明太祖),亲王1字,郡王2字,大臣2字。例如:明世宗的谥号为:钦天履道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天子;明神宗的谥号为: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天子;景王朱载圳的谥号为:恭。
文臣谥号之极为“文贞”如魏徵、杨士奇及康熙帝师陈廷敬等曾获此谥号,多数为太师的谥号,后避宋仁宗赵祯讳,宋代将文臣最高的谥号改为“文正”,明代往后规复“文贞”谥号。
清代天子谥字常日为23字,或25字(努尔哈赤),或21字(光绪帝);和硕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乾隆帝的谥号为:法天隆运至诚预言家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天子;道光帝的谥号为: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天子;恭亲王奕訢的谥号为:忠。
清代大臣的谥号规定:一品大臣过世,照例请天子决定是否授谥。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例不授谥。得谥号者只有曾入翰林,或获授大学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两字谥中,又以“文正”最难堪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议;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获谥“文正”(如曾国藩)。文正以下的谥号则有:文忠(如李鸿章),清朝只有约十人得此谥号;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文臣而有战功者,如左宗棠、张之洞)、文恭、文成等等。
关于文、武谥号的排列顺序,在后世也产生部分重复情形。由于周文王和周武王开的先例,一个朝代的第一个及第二个国君的谥号常常利用文、武。如魏武帝和魏文帝、晋文帝和晋武帝、魏道武帝、宋武帝、梁武帝和梁简文帝、陈武帝、隋文帝、唐高祖(初谥太武天子)和唐太宗(初谥文天子)、清太祖(初谥武天子)和清太宗(谥文天子)。文在谥号的褒义常日在武之上。
无论是首创了一片基业的开国天子,还是努力守护基业的后继天子们,都有值得后世子孙和臣民们铭记的功德古迹。而在这些天子们百年之后,后继的子孙们都会给仙去的天子们定下一个“谥号”,用简短的几个字来描述仙去天子们的宏伟生平,一样平常都是褒义词。
在比较长的期间内,谥号大体上还算公道,乃至连天子也旁边不了。比如曹操齐心专心想做周文王,以表示自己的文治武功,他梦寐以求的“文”具有“经天纬地”的才能或者“道德博后”“勤学好问”的风致。但后人偏偏谥之为“魏武帝”。根据谥法,克定祸乱,刑民战胜,夸志多穷为武。
一个小小的谥号,足以看出古代帝王们各自不同确当心思,他们虽然处在不同的时空之下,却都有一种一较高下的生理,看看谁才称得上是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