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笔者专门到红螺山脚下寻访范文程的陵墓,到了山脚下,看到的只有一片小树林,零散的在地上会看到像是石碑或是石狮子的石头碎块(见图片),由于四周被扎上了铁丝网,还有护林看山的村落里人在值守,不能近前不雅观看。
如果你是不知道这段历史的人,你绝对想象不到,这片小树林曾经有过的气势恢宏,如今,过去的辉煌早已不在,留下的只有村落民们关于这段故事的诉说。

根据我手头节制的材料,还有村落里老人的陈说,加之最近看到的怀柔田正普先生长西席的文章,对付范文程去世后的一个大致情形有了基本的理解,在这里 我把干系内容梳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平易近国后范文程后人_范仲淹第18代孙范文程去世后葬在北京怀柔他去世后还有很多故事 申请书范文

范文程是在沈阳去世的,他去世后,根据他的功绩,康熙帝赐葬怀柔红螺山脚下,据有关资料记载,范文程的陵墓相称派头,在当时,仅次于皇陵。
根据田先生长西席的文章记载,范文程娶了两房妻子,一个是原配汉族贾姓贾太夫人,另一个则是皇太极年间清王朝赐予的满洲贵族金太夫人。
贾太夫人育有二子,分别为大儿子范承荫、二儿子范承谟,金太夫人育有一子,即是三儿子范承勋。
三子当中,当属范承勋最为精良,历任二部员外郎、内阁大学士、江西巡抚、两江总督、大司马兵部尚书等。
在康熙四十三年获准退休,退休十年后去世,终年74岁,他去世后,当时的名人方苞为他撰写了墓表,张廷玉、汪士宏为他撰写了神道碑文。

据田先生长西席回顾,红螺山脚下的陵墓不仅葬有范文程,还有他大儿子范承荫,范文程的原配贾太夫人和二儿子范承谟则没有和他葬在一起,而是葬在了红螺山东北方向的怀北庄。
而范承勋和他的生母金太夫人则葬在了怀北庄东北方向的康各庄(今属密云)。
三个陵墓间隔均十余公里,后两个陵墓依次均在东北方向。

康各庄金太夫人陵墓是范承勋亲自选址,康熙三十七年即公元1698年,金太夫人病逝于南京,范承勋扶灵柩回到北京,于同年冬下葬。
范承勋为啥选址在康各庄呢,原来,康各庄间隔安葬自己父亲范文程和大哥范承荫的红螺山,及安葬贾太夫人和自己二哥范承谟的怀北庄都不远,此外,在康各庄村落东侧有两座小山,一座叫卸甲山,一座叫眉山,而范承勋字苏公,号眉山。
范承勋把安葬父亲和大哥的陵墓称之为“贻则堂”,把安葬贾太夫人和二哥的陵墓称之为“永思堂”,自己母亲金太夫人的陵墓称之为“屺云堂”。
三个名字来自《诗经·陟岵》。
康各庄金太夫人陵墓建成后,范承勋还在康各庄建立了扼守陵墓和供自己来扫墓时居住的房舍建筑,这些建筑在当时都相称派头。
前厅定名为“护萱堂”,后厅为楼房式,定名为“三陟楼”,取自《诗·魏风·陟岵》:“陟彼岵兮,展望父兮……陟彼屺兮,展望母兮……彼彼岗兮,展望兄兮。
”寓意自己登上这个楼,往西了望,怀念自己的父母和哥哥。

听红螺山脚下芦庄村落里的老人说,当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村落里老范家的后代就陆续搬走了,紧张缘故原由是怕被报复。
毕竟在当时,清朝属于外族入侵,范文程应该归属于“汉奸”之列。
作为汉奸的后代,没有朝廷的保护,危险是随时发生的。
现在想来,当年陆续搬走逃离的不仅仅是芦庄的范家后代,肯定还有怀北庄和康各庄的范家后代了。
至于搬到什么地方去了,村落里人不知道。
据村落里人讲,八九十年代,差不多每年都有范家后代来红螺山寻根问祖,有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还专门跑到范文程墓地的遗址上痛哭、祭拜。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范家后代回来的少了。

实在,关于范文程投靠满清一事,我也一贯想不明白,查阅干系史料,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述。
作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范仲淹的后代,且在讲究士大夫品质的时期,范文程怎么就投靠了满清,甘心为“异族”卖命呢。
大概,只有范文程自己知道。

范家人逃离后,倒没听说村落里人或是民国官方机构怎么整顿范家后代,也没有对范家三个墓地进行毁坏。
封建社会遗留的对“叛国投敌”家族的挖坟掘墓式的毁灭性打击没有发生,这一点倒值得光彩。

1966年,整整三百年后,文化大革命期间,范家墓地的恶运来了,红卫兵拉来了数吨炸药,把范文程墓地各个角落全部布满。
一根火柴,瞬间把一个气势恢宏的、在当时仅次于皇陵的名墓炸成了废墟。
在五十多年后的本日,还能依稀创造残余的碑石。

这便是历史,光彩与屈辱、通畅与多舛,历经光阴流转,都幻化成了过眼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