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八潮,壮不雅观天下无。
”九百多年前,面对天下奇不雅观的“钱江潮”,北宋墨客苏东坡发出这样的感叹。
明代往后,“钱江潮”别号“海宁潮”,从钱塘江涌出,途经海宁而汇入大海。
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便是看着钱江潮发展的。

1877年12月3日,王国维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州(今海宁市盐官镇)双仁巷王宅。
王国维,本名国桢,字静安,号不雅观堂,又号人间。
王国维的出生,给百口尤其是父亲带来了欢快和希望。

国粹年夜师王国维简介_名人故事国学大年夜师王国维 申请书范文

父亲王乃誉(1847—1906),当时在江苏省溧阳县衙做幕僚,也便是师爷。
王乃誉喜好书法、国画、金石等艺术,也喜好文史、考据等,有诗集、游记等方面的著作。
王乃誉的这些兴趣爱好对少年王国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王国维最引以为荣的,是他的远祖——宋代的王禀。
王禀在靖康年间金兵围太原时领命去世守,以身殉国,后被宋高宗追封为“安化郡王”。
宋高宗又特诏王禀的孙子王沆“赐第盐官”,不过到王国维祖父辈时,王家已衰落下来。

王国维4岁那年,母亲凌氏不幸病故。
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幼年王国维便由伯祖母和祖姑母照管。
家族的衰落,失落去母爱的不幸,令王国维的童年落落寡欢,也养成了异日后忧郁的性情。
7岁时,他入学堂发蒙读书。

之后,父亲继娶夫人叶孺人。
10岁时,百口搬到海宁城西南隅周家兜,也便是现在的王国维故居。
新居西邻城脚、北临小河,南墙之外便是钱塘江。
从此每月总有几天白天看潮夜晚听潮,潮声伴着他发展。

一年后,王国维的祖父王嗣铎去世,在溧阳的王乃誉连忙回家奔丧,并辞了公职在家教儿子写诗对句、临帖习字。
王国维酷爱课外阅读的习气差不多从这时开始养成。
不久,继母生下弟弟王国华,兄弟俩感情很好。

15岁的王国维开始以文会友了,他和陈守谦、叶宜春、褚嘉猷朝夕相处,商榷旧学,被称为“海宁四才子”。
当时陈守谦长王国维5岁,却甘居下首,他说:“静安兄才识过人,在我辈中数第一,我等三人哪里有插话的余地呢?”

多年的苦读终得回报。
16岁时,王国维参加海宁州的岁试,即童生考。
发榜那天,父亲偕同兄弟两人去看名次,是21名。
“考中秀才啦!
”王乃誉大喜,亲朋好友纷纭前来祝贺。
少年应试,一试而中,王国维一时更出名了。

王国维好读书。
18岁那年,他细细研读俞樾著的《群经平议》,并条驳批评。
俞樾是有名的大学者、经学家,王国维此举实在大胆。
父亲开导王国维:“不要太坦直,要谦卑啊,这个习气往后一定得改掉。

1894年,中日甲午战役爆发,接着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维新。
王国维的心思也转到新学即西学上,导致他20岁那年科举考试失落利。
之后,王国维做了塾师,并结婚娶了莫氏。

1898年,希望开拓视野的王国维走出家门,来到繁华的大上海,他成了《时务报》的一名布告员。
所谓布告员,便是在报馆里做些缮写、校正等事情,兼在门房里做登记往来客人、收发书信等杂务。

这时,上虞人罗振玉与《时务报》同人创办了日文学校——东文学社。
罗振玉,字叔蕴、叔言,号雪堂,热心于办新式学堂,还创办了学农社。
出于对知识的渴求,王国维进入东文学社学习日文。

有一天,罗振玉在王国维同学处看到扇面上王国维题的《咏史》诗,个中有两句吸引了他:“千秋壮不雅观君知否,黑海东头望大秦。
”罗振玉大惊,能写出如此诗句的人,才华气度不屈常啊。
罗振玉决心要帮助王国维。
扇头诗奠定了他们生平的分缘。

在东文学社,王国维还认识了老师藤田丰八等。
到夏天时,由于脚气病产生发火,他回到海宁。
此时时局忽变,康、梁逃往外洋,“戊戌六君子”被杀,维新失落败;自己家里,夫人头胎产下一女,还未取名便夭亡了。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东文学社因战乱而停办,王国维回到家乡学习英文。
两年后,在罗振玉的帮助下,他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留学。
不凑巧的是,才过四五个月,脚气病又犯了,只好返国。

返国后,王国维转入哲学研究,这意味着他“独学”期间的到来。
之后,他又到了张謇创办的南通通州师范学堂任教。
他一边教书,一边研究哲学,一边写文章,并且主编《教诲天下》,当代红学开山之作《红楼梦评论》就揭橥在上面。

1906年,罗振玉调到学部即教诲部任参事,王国维随罗振玉到北京,住在罗家。
这时的王国维开始写诗填词。
由于他在词里常常提到人间,有时也自号“人间”,别人也曾打趣说,你的词就叫“人间”好了,于是有了《人间词》甲乙稿。

这年夏天,父亲病逝,王国维回家奔丧,并作《先太学君行状》,总结父亲的生平。
他想到了生和去世,想到了蚕:蚕啊,你织茧抽丝,忙劳碌碌,而生平一去世实在都是定命所为,那么还是顺应自然吧。

春天,传来好,王国维被罗振玉推举给学部尚书荣庆,受任学部总务司行走和图书编译局编译,主管编译和审定教科书等事。
这是他第一次在政府部门任职。
编辑教诲书刊,关心教诲奇迹,这个差事很合他的心意。

甲骨文也开始进入他的视野。
最高学府国子监的王懿荣是收藏殷墟甲骨的第一人。
王懿荣故后,《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收买了王懿荣生前收藏的一千多片甲骨。
罗振玉的长婿刘季英是刘鹗的四子,因而王国维有机会打仗到甲骨文。

甲骨文是这样被创造的:一次王懿荣生病服用中药,对个中一味叫龙骨的药很感兴趣,他细细地翻看,意外地创造上面有一些奇怪的符号,于是他让人把药店的龙骨都买下来研究,就此创造了中国最古老的笔墨。

1907年,王国维家中又逢变故。
夫人莫氏病逝,留下三个孩子,宗子潜明8岁、次子高明5岁、三子贞明2岁。
王国维丧父之前先是大女儿亡故,现在夫人又撒手人间,刚过而立之年的他,心中悲怆啊!
回京之后,他写下了《三十自序》。

在这篇文章中,他回顾先前的读书生涯,末了感慨不已:能不能有所造诣,都看天数。
我对哲学已感疲倦。
于是从西方哲学转向东方文学,转向中国古典的诗词、戏曲研究。
不经意间,王国维成了中国戏曲研究的开山鼻祖。

才过半年,1908年初,继母叶氏病逝,王国维第三次从北京还乡奔丧。
办完丧事,亲友劝他继娶,岳母莫太夫人尤其劝得起劲:“三娃儿还小着呢,总得有个娘来照顾吧。
”因此,王国维便续娶潘氏为妻。

办完红白喜事,王国维携家眷北上,在宣武门内新帘子胡同的四合院租房安顿了下来,他本人连续在学部任职。
王国维给自己的书房取名“学学山海居”,于是乎,一篇篇文章在学学山海居里完成了。

1909年中秋节,一大早,王国维和罗振玉来到法国人伯希和住处。
原来伯希和劫走了敦煌千佛洞所藏数千卷古籍。
王国维和罗振玉仔细看了唐人写本及石刻等古物。
这是二人亲见敦煌卷轴的开始,他们一起走进更广阔的古文化研究领域。

人生总是喜忧参半,有不幸又有快事:不幸的是王国维和潘氏的长女明珠于1910年短命了,快事是同年名垂史册的《人间词话》出版了。
《人间词话》开门见山,点出“境界说”,并认为古今之成大奇迹、大学问者,必经由三种境界。
王国维的“境界说”给后世很大影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炮声隆隆,辛亥革命爆发。
王国维带着家人随罗振玉东渡,寄居日本京都。
当时,罗振玉在小学、金石、笔墨学方面堪称冠绝一时,王国维受其影响,学问上有了大转变。
此后,他弃文学转向经史考据。

罗振玉带了很多藏书,寄存在京都大学。
王国维每天去帮助罗振玉整理藏书,检点卷数,编定目录。
王国维一家住的是罗振玉的屋子,百口的生活费也靠罗振玉给一百元月薪来坚持。

罗振玉的弟弟罗振常来京都后,也一起帮助整理藏书。
当年罗振常受胞兄委派,前往小屯村落网络甲骨。
他和王国维的交往也很密切,王国维曾把《词录》手稿交付罗振常,表示了王国维对他的信赖。

王国维也与藤田丰八、狩野直喜等常有往来。
每当狩野直喜说到泰西哲学,王国维总是摇头,说这个我不懂。
王国维到日本后,不仅学问上有重大转向,连思想上也有变革,先前热衷的泰西哲学,他都不愿意评论辩论了。

他还与海内的缪荃孙频繁地通信,相互通报信息。
刚到京都时,提及开书店,王国维见告缪荃孙,日本人比较器重字画、石本,卖得颇贵,书本则比北京要便宜,想开书店,获利颇难。
在日本,除米价要贵点外,别的的和北京差不多。

1912年,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接着清帝溥仪逊位。
王国维写了七言长诗《颐和园》,此诗大得罗振玉讴歌,亲自为之手抄石印,又被铃木虎雄比之为大墨客吴梅村落的《圆圆曲》,传诵一时。

来日本一年,王国维完成了著名的《宋元戏曲考》,此为中国戏曲研究的开山之作,从此中国戏曲被写进了中国文学史。
由于写书写得太投入,思考过度而伤脾损胃。
写完之后,王国维胃痛头痛齿痛交作,只得安歇。

春天,京都举行了一场兰亭诗会。
京都大学教授原田两山等与罗振玉、王国维相约,将所藏王羲之《兰亭帖》佳本拿出来展示,并且分别写诗纪念此事。
当年王羲之和朋友们在兰亭处曲水流觞,现用另一种办法来纪念,不亦乐乎。

不久,王国维搬家到堪称世外桃源的神乐冈。
神乐冈前后都是山,树木成荫,女儿东明也出生了,王国维每天读书不断。
另一好处是与罗振玉、刘季英、罗振常三家比邻而居。
罗振玉的永慕园大云书库,是王国维每天必去的地方。

王国维和罗振玉逐日切磋互换谈学问,还有很多的亲密互助。
1915年,罗振玉写成关于甲骨文的《殷墟书契考释》,有些内容采取王国维的说法,然后王国维把罗振玉的书缮写一篇后付印,这是他俩在甲骨文上的一次主要互助。

罗、王还互助完成了近代中国学术史上一个具有划时期意义的重大工程,便是共同校勘研究、出版了《流沙坠简》三册。
在王国维看来,这些木简与殷墟甲骨一样,都是国之宝贝,失落之酸心。

1915年3月,王国维与夫人一起返国扫墓;4月,罗振玉也返国。
他们相约一起前往河南安阳殷墟一带稽核,不巧的是王国维眼病产生发火,未能成行。
不过愉快的是认识了同为嘉兴人的国学大师沈曾植。

王国维与沈曾植相谈甚悦。
王国维想向沈曾植请教商周措辞方面的问题,沈曾植却开起了玩笑,说:“师长西席做学问,总喜好自己命题,那么何不多出几道题,也让我辈消遣一下闲日呢?”说完相视大笑。
于是他们的话题更多了。

不久,王国维带了宗子潜明,与罗振玉再到日本。
为纪念苏东坡诞辰八百周年,日本学者富冈百炼、矶野惟秋、内藤虎次郎、狩野直喜等在京都圆山春云楼举行了“寿苏宴”。
王国维与罗振玉、罗福苌父子应邀参加。

宴会之际,大家展出各自所藏的苏东坡墨迹、书本等,一时诗书唱和,好不热闹。
苏东坡是王国维推崇的大文学家,王国维集古人句赞苏东坡:“堂堂复堂堂,子瞻出峨眉。
少读范滂传,晚和渊明诗。

算起来到日本快五年了,物价飞涨,总是靠罗振玉接济,也不是办法,而罗振玉每年印书的开销也很大。
恰好,英籍犹太人哈同在上海办了个学术杂志,约请王国维出任编辑,于是他停办了《国学丛刊》,春节后返国。

1916年初,哈同的爱俪园迎来了大学者王国维,他就任《学术丛编》的编辑主任。
近代不少名人如蔡元培、徐悲鸿、孙中山、蔡锷等都曾在哈同花园留迹。
章太炎和夫人汤国梨的婚礼,便是在哈同花园举行的。

王国维将自己在上海的住所命名为“尚明轩”。
他在僻静的尚明轩,沉浸于古笔墨里,游弋经史之间,笔耕不輟,乐此不疲。
他在编辑《学术丛编》的同时,把紧张精力投入到甲骨笔墨的研究与考释之中。

这时政局动荡,袁世凯做起了天子,而天下不服,各省纷纭独立,于是又取消帝制。
王国维关注时势,学问也一点不落下,他提出独创的二重证据法,又完成多篇力作,此外还进行甲骨的缀合。

王国维写成《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罗振玉当时正在闹胃病,读罢这篇文章时,惊为绝作,他给王国维写信道:“灯下读你这篇文章,小弟我去冬以来的胃病,一下子就好啦!
”老哥哥自称小弟,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王国维从甲骨卜辞中,考证出殷代先公先王的许多情形,并且佐以《史记》为证。
后人用“甲骨四堂”来称中国近代四位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不雅观堂)。

书斋里的学问不断地受到时局的拷问。
1917年,安徽督军张勋拥清逊帝溥仪复辟,沈曾植应召北上任职。
王国维去访沈曾植时,沈家人谎说沈去了苏州。
王国维在读报之余,迷惑地剖析着。
不久复辟就失落败了。

王国维到这时还留着辫子,他担心会不会被人剪辫子,会不会因此受辱。
有一天,日本汉学家小川琢治来访,王国维指指头上的辫子,见告他有这障碍物未便利出行。
小川问他为何不剪掉,王国维以为剪掉太可笑了。

可笑的恐怕是王国维自己,这时,连溥仪都已经把辫子剪掉了,这个对王国维来讲太残酷了。
而他还天真地以为,像康有为、劳乃宣、刘廷琛、沈曾植等北行诸人,恐怕只有以去世殉国了。

不管了不管了,连续做学问吧,只有学问才是纯洁的。
于是,一篇被郭沫若誉为轰动全天下的著论《殷周制度论》出世了。
他希望借周公德治天下,探求他政治上的空想。
不久,北大校长蔡元培来请他了。

蔡元培改造北大,海纳百川,他约请王国维去北大当文科教授。
1917年底,上海的冬天奇寒,王国维在寒风中来到沈曾植寓所谈此事,沈老劝他北行。
不过王国维认为自己是悲观主义者,去不去也无所谓,于是婉拒了。

半年后,北大派来的青鸟使登门面请,连请他任教的课目都开出来了:古物学和宋元文学,都是他拿手的。
当时的北大,可谓人才济济,新派人物有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旧派有辜鸿铭、黄侃、刘师培等。
可王国维还是谢绝了。

爱才若命的蔡元培三顾茅庐,派王国维的同乡老友、金石学家马衡出面约请。
马衡先是前往天津,请罗振玉出面相劝,但王国维给出好多留在上海的情由。
当时王国维在哈同的仓圣明智大学任经学教授。

于是蔡元培改聘他担当北大研究所国学通讯导师,并且把酬金都带来了。
蔡校长诚意如此,王国维不好意思再谢绝了。
不过王国维说,还没做什么事却收礼,良心会不安的,把酬金给退了回去。
这事在学界广为传诵。

在此之前,1919年春,王国维和罗振玉结成了儿女亲家。
在罗振玉返国后,王国维的宗子王潜明娶了罗振玉的三女儿罗孝纯,至友成了亲家。
不久,皇皇巨著《不雅观堂集林》刊印行世,是乌程(今湖州)人蒋氏以聚珍版印行的。

还在紫禁城里的逊帝溥仪传旨让王国维进京,并任命他为南书房行走,同时被任命的还有杨钟羲、景方昶、温肃。
报酬还真不低,王国维很快就被赏为五品衔,食五品俸,又许他在紫禁城骑马。

以布衣寒儒出身而在紫禁城骑马,是特殊中的特殊,王国维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给罗振玉报喜。
听说满清一朝,有此殊荣的除朱彝尊外,就数王国维了,好不荣幸。
不过,王国维担当南书房行走的日子并不长,由于冯玉祥“逼宫”来了。

1924年11月,冯玉祥以武力迫使溥仪出宫。
王国维随汽车出宫,他以为天子被逐是奇耻大辱。
不久,北大考古学会在报上刊文斥责清皇室毁坏大宫山古迹,王国维一怒之下辞去了北大的职务。

正在这时,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校长曹云祥和胡适商量,推举王国维、梁启超等为研究院导师。
胡适发出约请后,王国维谢绝了。
胡适想出一个办法,让溥仪下诏,王国维这才答应下来。

其时,清华大学盛极一时,除王国维、梁启超之外,还有哈佛大学毕业的吴宓,颇负盛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专攻音韵学的赵元任,长于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李济等,这样的环境最适宜王国维做学问了。

王国维讲课时有一个特点,他常会说这个地方我不懂,但他也会说,我研究的成果是无可争议的,这表示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科学态度。
又如人家请他鉴定字画,如果他认为是假的,就绝不改口。

王国维的辫子一贯留着。
在清华,有两个人最好认,一个是王国维,辫子是他的标志;另一个是梁启超,他两边的肩膀,彷佛一高一低。
晨间梳头,夫人问王国维为何不剪辫子,他说留都留了,何必剪掉呢?

这期间,日本人青木正儿到北平来看他,赵万里从海宁来拜他为师,之后就住在王国维家。
王国维去世后,赵万里整理遗著,并撰有《王国维年谱》。
胡适与王国维也常有书信往来,商榷学术问题。

天故意外风云。
先前几个女儿明珠、通明、端明及小孙女令臧的夭亡,令王国维感到“吾家生女总不易”。
这时,28岁的宗子潜明因伤寒病逝于上海寓所。
王国维幼年失落母,青年亡妻,今又遭丧子之痛,精神受到极大的打击。

王潜明结婚八年,夫妇关系和蔼。
罗孝纯才24岁便守寡了,罗振玉心痛女儿,怪王家在上海没有租好一点的屋子,导致半子生病短命。
办完丧事后,罗振玉不打呼唤就将女儿带回天津。
几十年的交情,在彼此最须要安慰的时候,却涌现了缝隙。

王国维回北京前,给罗家寄去海关(王潜明生前在此事情)发放的恤金三千会。
但信发出确当天,就收到罗振玉的信,说女儿不收这笔钱。
这很伤王国维的心,末了导致至交失落和。

王国维自小脾气烦闷,丧子之痛再加上三十年金石之交的失落和,在这几重打击之下,他的精神几近崩溃。
两个月后,他五十大寿,清华研究院为他设宴庆贺,大家只想让他高兴一点,并请贵阳人姚茫父作画祝寿。

作为主角的王国维仍一脸严明。
不过,为报答师友,事后他借清华工字厅补办了一个小型茶会。
他取出历代石经拓本相示,同人啧啧夸奖,竞相提问,王国维对答如流,为众人讲述石经历史及其源流。

中国社会又到了大变动期间,这次是北伐战役。
1927年春,军阀张作霖在北京把北大教授李大钊杀害了,学者叶德辉在长沙被处去世,梁启超打算离京流亡,王国维与陈寅恪、吴宓等人常常评论辩论时局之变。

老友马衡从北大赶来清华园,劝他把辫子剪了。
为了这事,王国维向前来问学的姜亮夫搜聚见地。
当姜亮夫再一次去看他时,他长叹一声,说:“亮夫,我总不想受辱,我受不得一点辱!

溥仪的侍臣金梁从天津来看他。
王国维痛感时局剧变,学问已无法做下去了。
说到颐和园昆明湖,王国维感叹,今日干净土,只剩下那一泓清澈了。
后来据金梁回顾,这时的王国维彷佛已决心投湖自尽了。

1927年6月1日,清华研究院放暑假,师生们在工字厅开惜别会。
这是国学研究院第二期研究生毕业的日子,宴席共设四桌,大厅里弥漫着欢畅的气氛,而王国维那一桌却很安静。

大家已经习气了王国维的沉默寡言,都没有在意。
会后,王国维和陈寅恪一起闲步回家,并顺道到陈家叙谈。
由于学生姚名达等人探求,他立时回家,与学生谈了一个多小时,直到晚饭时才将学生送出庭院。

当晚,学生谢国桢和刘节等人拜访,谈到阴阳五行的起源,又谈到时局,王国维黯然神伤。
他说,听闻冯玉祥立时要入京了,张作霖又总在退却,北京城内立时会有一场大的变故了。

6月2日,王国维像平时一样到公事房处理事务,然后向旁人借了五元钱,雇了一辆黄包车去颐和园。
他在石舫上坐了良久,然后来到鱼藻轩,跃入昆明湖,告别了人间……

“五十之年,只欠一去世。
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这是他的遗书。
他不想受辱,不愿意受辱,于是有了这惊世一跃。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一代学人王国维远去了,留给人们无尽的哀思。

王国维去世后的第二年,清华大学集资建造王国维纪念碑,由陈寅恪撰写碑文:“师长西席以一去世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王国维追求独立自由的精神如永一直息的钱江潮水,千秋万世,滔滔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