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孔役夫旧书网APP动态

几天前,我得知信息:"1980年9月15日,王选为首的课题组用激光照排系统成功地排出了一本《伍豪之剑》的样书,这是中国在告别铅字的进程中排出的第一本书。
"从宋代毕升的活字印刷,不断改进,至铅字印刷淘汰,经历上千年,这种打破不随意马虎!
立时在“孔网"订一本作收藏纪念。

中国近代史竖版范文澜_拜别铅字印刷的首书兼谈从竖到横从繁到简 论文范文

昨天晚上,《伍豪之剑》书到,该书仅是小32开,连封面、封底共28页(内容标页21页),骑马订装订,无作者署名、无出版社,当然也就无书号及发行量。
没有作者署名问题,根据网上搜索《伍豪之剑》,可能是先有戏剧又是集体创作,或者是"理科生"的"样书"不作下剖断的事。
同时,此书的排版字距存在许多不均,也是新印刷技能初期的问题(图一、二)。

值得一说的是选择《伍豪之剑》作为样书排印问题。
伍豪是周恩来在上世纪二十代末至三十年代初,在上海任中心军委布告的曾用代名之一,该书是描写周恩来指挥特科在山东"锄奸”的故事。
在“批林批孔"期间,周恩来的"伍豪"历史明净问题,曾成为试图诬陷周恩来的政治斗争手段。
文革后数年,是周恩来总理形象最高光期间,此书正是一个反响,而且书的篇幅很短,这可能是入选样书的缘故原由。

正由于此书也令我关注书的印刷排版问题,翻阅近百年不同期间的书,作了大略有代表性的案例提取和纵向比较。

案例一、《中国戏剧概论》盧冀野著,1934年出版(图三)

案例二、冯雪峯的《论文集》第一卷1953年第二版(图四)以上两者比较,竖版繁体字是没有改变,但标点符号的利用,彷佛简单了。

案例三、《作家与作品》1955年11月,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出版(图六)。
这是家藏所见(没详细翻查)较早横排印刷,字体繁体。

此后,所见1960年6月第1版《马克思丶恩格斯论艺术》、《列宁选集》等均为横排繁体字,值得把稳的是个别繁体字也发生变革,例如:"於"变“于"了。

案例二与案例三的变革,人们由"俯仰天地"阅读,变成"旁边摇摆”阅读,又是"由从右到左"变成"从左到右”。
背景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对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点,是有辩论的,一是说以新中国成立为止。
但是,建国初,是政治协商会议气氛浓厚,"抗美援朝"后逐渐改变,直至1954年"人大"成立,政协才成为"统一战线"事情为主。

案例四、1962年9月出版,范文澜著的《中国近代史》(图七)它是据1955年9月第9版,作第17次印刷,是竖版繁体字。
在1955年后,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是否涌现过横版印刷,我没有研究过,如果有,或许是一个“改动主义“旗子暗记。

在1964年6月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它标注"根据1952年7月北京第1版第4次印刷(重排本)重印,1964年6月上海第1次印刷”。
也是竖版繁体字。
"上海第1次印刷”值得"玩味"。

案例五、1972年10月出版的《列宁选集》则完备的简化字及横版的。
由于在1964年,国家已公布了《简化字总表》。

案例六、1977年4月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也是横版简体字。
与《伍豪之剑》的字体同等。

目前,印刷方正系统成为国产的主流,方正系统也是从中笔墨体开始延伸的,字体版权化是毕升做梦也没想过吧!

以上,文化与时期和制度关系可见一斑。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