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墨演化
二、姓氏读音
拼音:fàn
注音: ㄈㄢˋ
繁体字: 範
汉字构造: 高下构造
造字法:艹
简体部首: 艹
五笔86:AIBB
五笔98:AIBB
UniCode:U+8303
四角号码:44112
仓颉:TESU
GBK编码:B7B6
规范汉字编号: 1010
范的部首笔画: 3
总笔画: 8
笔顺: 横竖竖捺捺横折折
模子:铜范。铁范。
榜样:模范。典范。
一定界线:范围。范畴(a.类型;范围;b.观点性最高的基本观点,如“化合”、“分解”是化学的范畴;“抵牾”、“质”和“量”等是哲学的范畴)。规范。
限定:戒备。
姓。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
出自祁姓,东周期间杜伯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明朝姓名名典《姓觽》:“杜伯无罪见杀,其子隰奔晋,为晋士师,子孙以职位为氏,遂为士氏。晋上卿士会佐文公,襄公,又灭赤狄有功,食邑于范,为范氏。”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所载,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为杜伯。杜伯无罪见杀,其子杜隰叔奔晋,其孙杜蒍在晋国担当士师(步兵),遂为士氏,称士蒍,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今河南省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称为范氏。士蒍后世大宗世代称士氏,士蒍有二子,宗子士缺、次子士毂。士缺又有二子,幼子绅士会,是为范武子。士会后累迁至晋国正卿,封于随邑,为随氏之祖,又封于范邑,立范氏,为范氏开山祖师。士会嫡子范文子士燮,为国之贤臣;次子士鲂,立彘氏,士鲂便是彘恭子。幼子士囏侍秦,复刘氏,汉高祖刘邦便是他的后代。士燮生范宣子士匄,善刑法,执政晋国。士匄生范献子士鞅,又为晋国执政。士鞅生子范昭子士吉射,由于前497年赵氏发生内乱,赵鞅杀去世了中行氏的姻亲邯郸赵午,也作为中行氏姻亲的范吉射帮助中行氏和邯郸赵氏一起对赵氏进行围攻,但终极被四卿打败为赵简子所驱逐,范氏才退出了晋国政坛。此时,士蒍已是子孙满天下。
范氏的开山祖师,在得姓之初便已显赫万分,自士会范武子往后,范文子、范宣子以及范献子,世代都是晋国的上卿,可以说是曾经旁边早期的世家钜族之一。
源流二
出自楚国,以地为姓:楚国有范地,左传文公九年,有范山。
源流三
源于西南夷,出自晋朝末期林邑王范文,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晋朝期间,南蛮有林邑王(亦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范文。林邑,在汉朝期间为象林郡,“林邑”便是象林之邑的省称,其地境在占城一带(今越南中部地区)。
秦、汉期间,林邑为象郡象林县地。东汉末期,象林功曹之子区连杀了县令自主为王,到公元八世纪后改称环王,公元九世纪后期又改称占城。其后王无嗣,由外孙范熊代立。范熊逝世后,其子范逸继立,称林邑王。
史籍记载,“林邑国民果于战斗,便山习水,不闲平地。四季暄暖,无霜无雪,人皆倮露徒跣,以玄色为美。贵女贱男,同姓为婚,妇先娉婿。居丧翦鬓谓之孝,燔尸中野谓之葬。其王服天冠,被缨络,每听政,子弟侍臣皆不得近之。”至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中期(西元285年),复来贡献。晋咸康二年(公元336年),范逸逝世,由其辅臣范文继位。
范文,原来这天南郡西卷县(今越南垣雍城)夷人首领菩跋摩的仆众,为古安南土著夷族,原来不姓范。后来由范逸赐他名为范文,并将其故主人菩跋摩改称为范椎。
范文从小就常常随商贾往来,曾多次进入中原地区,理解晋朝社会制度,后来到林邑王范逸的属地,教范逸“上国制、作宫室、城邑及东西。逸甚爱信之,使为将”,成为了林邑王范逸的主要辅佐大臣。到林邑王范逸逝世后,因无子,范文随即其位,成为在历史上最著名的林邑王。
范文自主为王后,把原来范逸的妻妾悉数关押在楼里,乐意转而成为自己妻妾的,就放下来奉养自己,不从者就绝其食,将其活活饿去世。
后来,范文率林邑国之兵攻伐周边的大小部落,如大岐界、小岐界、式仆、徐狼、屈都、乾鲁、扶单等诸国,然后将其吞并,末了拥众四、五万人。待势力达到一定程度后,范文遣使通表入贡于晋帝。
至晋永和三年(公元418年),东晋王朝濒临灭亡,范文率其众乘机攻陷日南县,杀太守夏侯览,并屠杀居民五、六千人,然后奔九真(今越南河内顺化以北清华又安),让国人参不雅观所杀人尸,并以其祭天。随后,又率兵铲平了原来自己为奴时的西卷县城,霸占了全体日南地区。之后书告交州刺史朱蕃(今越南河内),哀求以日南北鄙横山为界,盘据地区势力。
其后,中原大乱,五胡十六国战乱纷纭,谁也无暇再顾及林邑国之事,林邑国遂日渐坐大,这使范文一族逐渐强势,该支范氏族系不断繁衍壮大,成为本日越南范氏一族的主源。如当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副总理范家谦,便是范文的后裔子孙。该支范氏族人在历史上多有进入中国广西地区定居者,是今广西地区瑶族、苗族、京族范氏的主流,并有复归至广东、海南、福建、浙江等地者,皆已经汉化为汉族。
源流四:源于满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据文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博都哩氏,源于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金国期间为女真孛术鲁氏,以姓为氏,满语拼音为Boduri Hala,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广大地区)。清朝中叶往后多改汉字姓为范氏、博氏、鲁氏、花氏、卜氏、布氏等。
⑵.满族范佳氏,满语拼音为Fangiya Hala,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蜕变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贱,桦甸、辉南一带),清朝中叶往后约有三分之一的族人皆改汉姓为范氏。
源流五:源于鄂温克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据文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鄂温克族布利托天氏,亦称布勒多索夫氏、博都哩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孛木律氏,金国期间称孛术鲁氏(孛鲁术氏),以姓为氏,世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市以西广大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拼音为Boduri Hala。清朝中叶往后,鄂温克族、满族布利托天氏多改汉字姓为范氏、博氏、鲁氏、花氏、卜氏、布氏等。
源流六:源于其他各少数民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今彝族、京族、阿昌族、土家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范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期间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文化上流改为汉姓范氏,世代相传至今。
士会(约前660年-前583年)即范武子,春秋期间晋国大夫,士蒍之孙。祁姓,士氏,名会,字季,因封于随,称随会;封于范,又称范会;以大宗同族氏号,又为士会。
因迎公子雍之事流亡秦国,河曲之战中为秦国献计,成功抵御晋军。后被赵盾用计迎回晋国。邲之战中看到晋军内部反面,主见班师。荀林父去世,升任执政,专务教养,使晋国之盗皆逃于秦。郤克使齐受辱,要求伐齐不得,士会担心晋国发生内乱,告老让郤克为执政。二十年后,晋悼公犹修“范武子之法”,百年之后,赵武、叔向等犹追思士会,欲从之游。范姓尊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开山祖师。其后,又有范献子,在晋国六卿中。后来,范氏和中行氏一同被智、韩、赵、魏四氏所驱逐、消灭,此乃三家分晋之前夜。
顺阳范氏,是指魏晋南北朝期间一个兴起于顺阳郡(今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 一带)的范氏家族。范氏是当时顺阳地区主要的士族之一。这支范氏人,兴起于秦汉之际,在东晋南北朝期间声名显赫,自隋唐期间开始衰落,历经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其间累世相继,有多达二十九人名载史乘,贵显于世,是当时中国范姓最为显赫的一支。顺阳范氏凭藉累世经学,坚守术业,迈十百载,浸成文化世族。范氏第一代范晷少年游学他乡,被辟为官,子孙藉其荫资,好学文化,为官朝政,效忠儒学皇权,终保范氏一族仕途坦捷,顺阳范氏家族政治地位在两晋南朝也得以坚持。
因战国的越相范蠡的籍贯和顺阳范氏在地望上同等,故有人认为顺阳范氏的先祖为范蠡。只是,范蠡之子范中男被正法刑后,别的二子也不知所终,致使顺阳范氏之后的世系开始不明,无从考证。还有资料称智伯灭范后,有范姓人自范县徙居顺阳。
范氏自战国范蠡后由于世系不明,子孙又不闻达,致使其后范氏很少有人见显于历史,范氏在魏晋以前的家族世系自是模糊不清。延至魏晋,范晷的涌现才使顺阳范氏家族的发展峰回路转。依照田余庆师长西席所论定义,顺阳范氏于两晋始应属新出门户。作为两晋南朝顺阳范氏第一代的范晷,他的涌现对顺阳范氏的振兴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铺垫浸染。范晷以士起身,进取登仕,正是由于他的入仕,使得其家族子孙在门阀阶层形成的两晋期间开始凭别的荫,入仕为官,几代之后,门第兴盛,终使顺阳范氏成为两晋南朝的世族之家。
东晋一朝,顺阳范氏成员家族兴儒学,助儒学皇权,但究竟难抗玄学门阀政治,屡受排挤,成为皇权与门阀政治争权夺利的捐躯品。及至南朝,范泰本创新局势,甚得刘宋皇权青睐。但其子范晔又惹祸端,使得顺阳范氏受诛牵连者甚众。其后虽有梁初范云以振顺阳范氏,然其后代又不通显。至陈,顺阳范氏同所有的士族一样,又复归西晋以前难显于史的状态。在经历了两晋南朝的辉煌之后,顺阳范氏末了又蔑尔无闻。
四、得姓开山祖师
见姓氏起源
五、人口分布
范氏是一个很大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一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五百六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5%旁边。范姓在尧为伊祁氏、在舜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
先秦期间,范姓活动的地区紧张在山西、河南和湖北地区。秦汉时,范姓已经分布到、河北、山东、江苏等长江以北地区,随后进入江南地区。唐安史之乱时,有河内人范坤举家十八口迁杭州,又迁南京,再迁福建宁化黄竹迳,是为范姓入闽开山祖师。唐代宰相范履冰(汝南范滂后裔)为唐代范姓的最高官,其六世孙范隋在唐懿宗时调任浙江丽水县丞,后因战乱不得北归,遂定居苏州吴县。 宋时,入闽的范姓有移居广东 海阳县、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平等地,此期范隋的后裔出了范仲淹,范仲淹去世后葬河南府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今河南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落北),其子孙因守墓之故居洛阳。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兵南侵,范仲淹裔孙大举外迁避难,有嫡孙范正国开基江西临川,明时有其十四代孙范昌期从苏州回中原主祠.
宋朝期间,范姓大约有6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为宋朝第二十一大姓。分布紧张集中于四川、河北、河南、江苏,这四省范姓大约占范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山东、山西、湖北、江西、陕西,这五省的范姓又集中了31%。四川为范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范姓总人口的20%。全国形成了四川、冀豫、苏鲁三大块范姓人口聚拢中央。
明朝期间,范姓大约有4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7%,为明朝第五十二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范姓人口增长是负值,600年中范姓人口净减少了26万。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体在北方的人群,范姓是北方地区的姓氏,自然遭到严重的冲击。在全国的分布紧张集中于浙江、江苏、福建,这三省范姓大约占范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西、山东,这三省的范姓又集中了25%。浙江省的范姓人口约占范姓总人口的20%,为范姓第一大省。全国范姓中央由北、由西向东南漂移,形成了浙苏闽赣的范姓人口聚拢中央。
当代范姓的人口已近460万,为全国第五十一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7%。在全国的范围内紧张集中于河南、安徽、山东三省,大约占范姓总人口的33%,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苏、四川、辽宁、黑龙江、山西,这六省的范姓又集中了29%。河南省是范姓第一大省,约占范姓总人口的17%。全国形成了以河南为中央的四川、辽宁三大块范姓人口聚拢地区。范姓在人群等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晋豫鲁、冀京津、皖苏沪浙大部,范姓一样平常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以上,中央地区可达0.9%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0.3%,居住了大约72.5%的范姓人口。在四川东部、重庆、云南北端和西南、贵州西北、甘肃大部、宁夏南部、陕西西南、湖北西南、湖南东北部、广东大部,范姓一样平常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一0.4%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7.8%,居住了大约18.4%的范姓人口。
六、家谱文献
安徽休宁范氏族谱九章,(明)范涞修,明万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九册
范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清)范启照纂修,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后乐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江苏钓渚范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清)范启照纂修,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后乐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湖南长沙范氏族谱九卷,(清)范真直等修,清光绪甲午年(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
范朱通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
范氏家乘左编二十七卷、右编十九卷,(清)范端信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六册
湖南宁乡楚沩范氏续修族谱三十三卷,末五卷,(民国)范南陔主修,民国二年(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郴州汝城范氏族谱十八卷,(民国)范阳等纂修,民国三年(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古虞金坛范氏宗谱二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范金相纂修,民国四年(1915年)芝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湖南浏阳范氏族谱,(民国)范神福元等修,民国十三年(1924年)高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七、郡望堂号
郡望
南阳郡,高平郡,钱塘郡,敦煌郡,汝南郡,河内郡,山阳郡,外黄县
堂号
南阳堂、高平堂、钱塘堂、敦煌堂、汝南堂、河内堂、山阳堂、外黄堂,都因此望立堂。
此外还有后乐堂、芝本堂、鸡黍堂、永思堂、崇本堂、敦本堂、积德堂、忠恕堂、经义堂、逵道堂。
八、字辈排行
范仲淹编定中原地区范氏字辈:“仲纯洁直公吉人宗文伯叔子希昌彦友善可弥安君章微显用循迪广钦崇存本宜充厚时遵道晋隆同享祖贵荣传谱苏河通珍珠全地理古松万代青”。
范仲淹编定苏州地区范氏字辈:“仲纯洁直公之家帮国庭天元从汝启惟允必能兴仪德宏烈学端承敬懋芳秉中延孝立引谷裕名扬同福祖有功宣林苏居丰金玉贯九州幽兰好其青”。
范仲淹后裔一支字辈:“仲淹纯佑节亘三万二郎滋文生伯十大四均甫良文显子清素文政处士彰监公传伯王立云廷裕后昌十九世祖讳子孙念勿忘昌元振绍显万世继荣光积德存心远中和位育长师为九州宝善宜正家常济美经多本延龄福祚康千代河海洋”。
黑龙江范氏字辈:“芝玉希(喜)德祥”。
辽宁省海城市范氏字辈:沈阳:十三世忠宣房范岳(详见江西支)谪戌沈阳,岳四传至范鏓,生子范沉,孙 范楠,范楠生范文程。所定20字号:承时鸿建树、正一茂先传、垂世思广(光)大、维基在北(本)、原(源)。
四川巴中双流范氏字辈:森法高富庭,子文世明国,如希好朝良,后代永兴龙,宗清四云华,为先得大大圣
山东青岛范氏字辈:“德学业佳”。
山东济南范氏字辈:“本立而道生振殿文学尚”。
山东德州范氏字辈:“双连富大兴振英万宝同”。
山东潍坊范氏字辈:“希(士)文洪(世)兆会怀之作”。
山东日照范氏字辈:“锡庆崇伟奉开成世颜龙”。
山东惠民范氏字辈:“存春兆子有”。
山东夏津范氏字辈:“虔诚传家远诗书续第昌”。
山东新泰范氏字辈:“明清庆培(新)”。
山东泰安范氏字辈:“长纯宪兆希”。
山东宁阳范氏字辈:万家立业长,世赐佑文淑,永希怀兆玉,继孝成德昌。(磁窑范正一)
四川苍溪范氏字辈:“德恩兴帮文”。
河南范县范氏字辈:“德思兴传永道在俊玉常”。
河南南阳范氏字辈:“运国玉云”。
河南郑州范氏字辈:“钦崇存本”。
河南辉县范氏字辈:“家乃友维新”。
河南沈丘范氏字辈:“敦(景)法(玉)守成书耕传家”。
河南开封范氏字辈:“百士(世)常(长)相建永名耀后仙”。
河北唐山范氏字辈:“垂世(士)恩光(广)”。
湖北江陵范氏字辈:“大德后必苍”。
安徽砀山范氏字辈:“安盖汝朝树,斗荣保存升,虔诚传家远,和平作胜基,继续先祖德,繁茂万世昌。”
范氏一支字辈:“英贤广登恢先申”。
范氏一支字辈:“神世锦运道连让逸辉久”。
范氏一支字辈:“希文存金芳梦福”。
范氏一支字辈:“宗先(德)高平”。
范氏一支字辈:“长丙文治礼义,广明祖传理旭”。
范氏一支字辈:“孝学修乃兴德”。
范氏一支字辈:“大三士恭锦元衍儒照光永昌正清明道家庭安康天开文应长发齐祥”。
范氏一支字辈:“君源殿奕度(宪)宗国邦炳康兴仲文鸿伯艺淑伟秀”。
范氏一支字辈:中树西立震,云春景玉增,学成红文宝,德福永泽锋
九、姓氏名人
范武子范会(约前660年-前583年),春秋时晋国大夫,官至正卿中军将,范姓得姓开山祖师。他执政时以教民劝化为务,使晋国之盗皆逃于秦国。
范文子范燮(?-前574年),范会之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官至中军佐,被誉为是晋国良识派大夫。
范宣子范匄(?-前548年),范燮之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官至正卿中军将。他执政期间,剪除栾氏党族,制订《范宣子刑书》,使得晋国进入六卿专权时期,并由礼治走向法治。
范献子范鞅(?-前501年),范匄之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官至正卿中军将。他执政期间架空国君,使范氏成为晋国第一大世卿。
范昭子范吉射(生卒年不详),范鞅之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官至下军佐。他是晋国六卿中范氏的末了一代宗主,终极在六卿内讧中败亡,与中行氏一同出奔齐国。
范蠡(前536年-前448年),字少伯,又称鸱夷子皮、陶朱公,楚国宛地三户(在今河南淅川)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打算家、经济学家,越国大夫,曾献策赞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官至年夜将军,后归隐做生意,三成巨富,三散家财,被后世尊为财神。
范雎(?-前255年),又称范且,魏国芮城(今山西芮城)人,战国末期政治家、军事打算家,秦国宰相,曾向秦昭王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被拜为相国,封于应(今今河南宝丰西南),号为应侯。
范座(生卒年不详),战国末期魏国宰相,魏安釐王时担当相国。赵国上卿虞卿曾建议赵孝成王以百里地皮换取魏安釐王杀去世范座。
范增(前278年-前204年),居巢(今安徽巢湖西南)人,秦末打算家,曾劝项梁立楚怀王后裔为王,后成为项羽的首席谋臣幕僚,被尊称为亚父,辅佐他建立西楚霸业,封历阳侯。
范明友(?-前66年),陇西人,西汉将领,霍光的半子,在对匈奴、乌桓、羌的战役中建有战功,历任羌骑校尉、中郎将、度辽将军、光禄勋,历封平陵侯、关内侯。
范升(生卒年不详),字辩卿,代郡(今山西代县)人。东汉经学家,曾任易经博士。
范迁(?-66年),字子庐,沛国(今安徽濉溪西北)人,东汉宰相,官至司徒。他担当渔阳郡太守时,以智略安边,使匈奴不敢入境。为官清廉,持身俭约,被后世奉为清正廉明的典范。
范式(生卒年不详),字巨卿,山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东汉绅士,有“鸡黍之交”的典故流传后世,曾任荆州刺史、庐江太守等职。
范冉(112年-185年),又称范丹,字史云,陈留外黄(今河南省杞县)人,东汉绅士,马融的弟子,精通五经,曾被汉桓帝任命为莱芜县长,但没有就职。因家中贫穷,被时人称为“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
范滂(137年-169年),字孟博,汝南征羌(今河南郾城)人,东汉绅士,与郭林宗、宗慈等人并称八顾,因抑制豪强,反对十常侍,党锢之祸时去世于狱中。
范粲(202年-285年),字承明,陈留外黄(今河南民权)人,范冉之孙,三国时曹魏大臣,官至侍中。他忠于曹氏,自司马氏废黜曹爽起便闭口不言,并长住车上,以示足不踏晋土,直至去世,长达三十六年。
范慎(?-273年),字孝敬,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三国时孙吴大臣,历仕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四朝,官至太尉,曾著有《矫非》二十篇。
范平(生卒年不详),字子安,吴郡钱塘(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孙吴学者,曾任临海太守。他性好藏书,家中遍备诸子百家著作,达七千余卷。
范晷(生卒年不详),字彦长,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人,西晋大臣,历任冯翊太守、凉州刺史、雍州刺史等职,劝民农桑,政绩突出。
范永生(219年-318年),一名延久(重久),字元寿,涪陵赤心(今四川黔江)人,十六国时成汉宰相。他是蜀地天师道首领,被成汉政权任命为丞相,封为四季八节天地太师、西山侯。谯秀的《蜀记》将他与容成公、张道陵等玄门人物并称为蜀之八仙。
范乔(221年-298年),字伯孙,范粲之子,陈留外黄(今河南民权)人,西晋隐士,生平多次推辞朝廷征辟,史称“一举孝廉、八荐公府、再举明净异行、又举寒素,一无所就”。
范隆(生卒年不详),字玄嵩,雁门(今山西右玉)人,十六国时前赵大臣,官至太尉。他博通经籍,无所不览,著有《春秋三传》、《三礼休咎宗纪》,
范宣(生卒年不详),字宣子,陈留(今河南陈留东北)人,东晋字画家,曾教授戴逵书法。《历代名画记》夸奖他的画“荀卫之后,范宣第一”。
范坚(生卒年不详),字子常,范晷之子,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人。东晋官员,曾参与讨伐苏峻之乱,官至护军长史,封都亭侯。
范贲(?-349年),范永生之子,十六国期间成汉宰相,历任侍中、丞相。他在桓温平蜀后被隗文、邓定等将领保举为帝,终极被东晋益州刺史周抚、龙骧将军朱焘攻杀。
范汪(?-373年),字玄平,范晷之孙,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人,东晋绅士,官至徐兖二州刺史,封武兴县侯。他长于清谈、书法、医术、围棋,著有《范东阳方》、《棋品》。
范宁(约339年-401年),字武子,范汪之子,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人,东晋经学家,官至豫章太守,封阳遂乡侯。他推儒学,反对魏晋玄风,撰有《春秋榖梁传集解》,是现存最早的《谷梁传》表明,被收入《十三经注疏》。
范弘之(生卒年不详),字长文,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人,范汪之孙。东晋官员,历任太学博士、余杭县令。他提倡忠君、节俭和礼、义、廉、耻,反对世家豪族盘剥无度、淫糜奢侈的作风,但也因此引起桓谢两族的愤恨,甚至长期不得升迁。
范泰(355年-428年),字伯伦,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人,范宁之子,南朝宋大臣,官至侍中、国子祭酒,撰有《古今善言》24卷。
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人,范泰之子,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号称“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著有《后汉书》。他认同无神论,反对定命论、图谶说。
范缜(450年—515年),字子真,南乡舞阴(今河南淅川)人,范汪六世孙,南朝思想家、哲学家,历仕齐梁两朝。他是无神论者,其哲学著作《神灭论》,继续和发扬了荀况、王充等人的唯物论思想。
范云(451年-503年),字彦龙,南乡舞阴(今河南淅川)人,范缜从弟,南朝文学家,历仕齐梁两朝,官至尚书右仆射,封霄城侯。他从前曾入竟陵王萧子良幕府,与萧衍、沈约、谢朓等人并称竟陵八友。
范履冰(?-690年),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朝宰相,官至春官尚书、同平章事。他与刘祎之、苗神客等并居北门学士,为武则天撰写《列女传》、《臣轨》、《百僚新诫》等九千余篇。
范崇凯,四川内江人,唐朝丙辰科状元,曾奉唐玄宗之命作《华萼楼赋》,与其弟范元凯并称“梧酮双凤”。
范希朝(?-814年),字致君,蒲州虞乡(今山西运城)人。唐朝名将,历任振武节度使、麟胜节度使、神策京西行营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他曾主动放弃节度使职位,哀求去任还朝,因长期镇守边陲,被时人比作赵充国。
范延光(?-940年),字子环,五代期间将领,历仕后唐、后晋两朝。唐明宗年间平定朱守殷叛乱,三次担当枢密使,官至天雄军节度使。后晋建立后,封临清郡王,又改任天平军节度使、东平王,获赐铁券,但一贯受到猜忌,终极被杨光远杀害。
范仁恕(生卒年不详),字超光,五代十国期间后蜀宰相,官至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曾与李昊奉劝后主孟昶屈膝降服佩服北宋。
范白虎(910年-972年),五代十国期间越南地方豪强,十二使君之一,号范防遏,据守藤州(今海兴省金洞)。后归顺丁部领,成为丁朝的亲卫将军。
范质(911年-964年),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威县)人,五代宋初宰相,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五朝,两朝为相,官至侍中,历封萧国公、鲁国公。他曾主持编定《显德刑律统类》,撰有《五代通录》。
范廷召(927年-1001年),冀州枣强(今河北省枣强县)人,五代宋初名将,官至殿前都指挥使、河西节度使。他从军四十余年,曾参与高平之战、宋灭北汉之战、雍熙北伐、徐河之战。
范墉(?-990年),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大臣。他原是吴越官员,随吴越王钱俶归宋,官至武宁军节度使。后被追封为周国公。
范正辞(936年-1010年),字直道,齐州(今山东济南)人,北宋大臣,历任淄州知州、饶州知州、江南转运副使、考功员外郎、河东转运使、膳部郎中等职,以司法剧烈著称。
范杲(938年-993年),字师回,大名宗城(今河北威县)人,范质之侄,北宋官员,曾任史馆修撰,参与编修《文苑精髓》、《太祖实录》。
范巨俩(944年-984年),又作范巨量、范巨备,曲江茶乡(今越南南策县)人,北宋期间越南丁朝、前黎朝将领。他是吴朝将领范令公之孙,率部投奔丁部领,成为黎桓的心腹。后鞭策兵变,拥立黎桓为天子,并随黎桓击退宋军、征讨占城。后世越南人将其尊为狱神。
范宽(约950年-约1032年),本名中正,字中立(仲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北宋画家,擅画山水,与董源、李成并称“北宋三大家”。赵孟頫曾夸奖他的画“真古今绝笔也”。存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等。
范讽(生卒年不详),字补之,齐州(今山东济南)人,范正辞之子,北宋大臣,曾任龙图阁直学士、三司使,在宰相李迪与吕夷简党争中被贬谪出京,后起复,官至给事中。他旷达豪放,与张轞、石介、李冠、徐遁等交游,时号“东州逸党”。
范雍(981年-1046年),字伯纯,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北宋大臣,官至振武军节度使。他镇守陕西期间,被党项人称为大范老子。
范讽(生卒年不详),字补之,齐州(今山东济南)人,北宋文人,曾任龙图阁直学士。他旷达豪放,与张轞、石介、李冠、徐遁等交游,时号东州逸党。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苏州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梦龄曾孙--范墉之子,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曾采纳“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被党项人称为小范老子。后以参知政事(副宰相)之职主持庆历新政。他作有《岳阳楼记》,个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誉为千古名句。
范镇(1007年-1088年),字景仁,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封蜀郡公。曾参与修撰《仁宗实录》、《起居注》、《新唐书》、《类编》等书,与范祖禹、范冲并称三范修史。他在政治上支持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变法是残民之术。
范祥(?-1060年),字晋公,邠州三水(今陕西旬邑)人,北宋大臣,官至陕西转运副使。他曾建议朝廷改革盐法,实施钞盐制度,免除百姓运盐的劳役,每年节约榷盐货色经费数百万缗。
范宗杰(生卒年不详),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范雍之子,北宋大臣,官至陕西转运使。他担当陕西路解盐制置使期间,曾整顿范祥制订的盐钞法,以防止因不法贩子而导致的盐价暴跌情形。
范师道(1005年-1063年),字贯之,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北宋大臣,官至户部郎中、明州知州。他任职台谏近十年,遇事必有谏诤。著有《垂拱元龟会要详节》四十卷。
范纯祐(1024年-1063年),字天成,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仲淹宗子,北宋官员,官至司竹监。他精通兵法,曾随父抵御西夏,参与建筑大顺城(在今甘肃庆阳,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范纯仁(1027年-1101年),字尧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仲淹次子,北宋宰相,官至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属守旧派,但却反对废除青苗法、免役法。他自布衣至宰相,始终廉俭如一,平生唯重“忠恕”,认为只要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便能达到圣贤的境界。
范育(生卒年不详),字巽之,邠州三水(今陕西旬邑)人,范祥之子,北宋大臣,官至户部侍郎。他担当熙州知州期间,据理力争,反对放弃兰州障蔽的质孤堡与胜如堡。
范子奇(生卒年不详),字中济,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范宗杰之子,北宋大臣,官至吏部侍郎。他担当庆州知州期间,“广储蓄,缮城栅,严守备,羁黠羌,推诚待下”,深得军心。
范百禄(1030年-1094年),字子功,华阳(今四川成都)人,范镇之侄,北宋大臣,官至中书侍郎。他曾奏请朝廷分,建议规复文吏领兵的旧制,后又奉劝司马光,反对废除免役法。
范百常(生卒年不详),华阳(今四川成都)人,范镇之侄,北宋大臣,曾任茂州知州。他在任期间,修建茂州城(在今四川阿坝,现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击退邻州蛮族的进攻。
范纯礼(1031年-1106年),字彝叟(夷叟),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仲淹第三子子,北宋大臣,历任秘书省正字、遂州知州、京西转运副使、江淮荆浙等路发运使、吏部郎中、给事中、开封知府、尚书右丞、静江军节度副使、鸿庆宫提举等职。
范世京(生卒年不详),字延祖,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范师道之子,北宋大臣,官至秘书丞。他担当海盐知县期间,劝农耕桑,教养百姓,治绩突出,史称“治声动浙右”。
范祖述(生卒年不详),华阳(今四川成都)人,范百禄之子,北宋大臣官至朝议大夫。担当巩县知县时,开凿南山,引水入洛阳,使得巩县再无水患。
范祖禹(1041年-1098年),字淳甫(淳父、纯父、纯甫),一字梦得,华阳(今四川成都)人,范镇侄孙,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参帮忙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卖力唐纪部分,著有《唐鉴》十二卷、《帝学》八卷等。《唐鉴》一书深明唐三百年治乱,被程颐誉为“自三代往后无此议论”。后世学者因而尊称他为“唐鉴公”。
范纯粹(1046年-1117年),字德孺,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仲淹第四子,北宋大臣,官至徽猷阁待制。他政治上属于司马光的守旧派,反对王安石变法,曾建议废除元丰改制中修定的蕃汉官叙位法,规复蕃官叙位一律在汉官之下。
范坦(生卒年不详),字中济,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范子奇之子,北宋大臣,官至户部侍郎。他曾参与币制的整顿,破除夹锡钱,并将当十钱改为当三钱。
范筠(生卒年不详),婺州兰溪(今金华兰溪)人,北宋大臣,官至上柱国、少保、资政殿大学士,封荣国公。他生有十子,号称“一门双柱国,十子九登科”。
范致虚(?-1129年),字谦叔,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人,北宋大臣,官至陕西宣抚使,曾率五路西军入京勤王,抗击金兵。南宋建立后,被召为资政殿学士、知邓州。
范致明(生卒年不详),字晦叔,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北宋官员,庚辰科(1100年)榜眼,授待制,后贬岳州酒税监。他著有《岳阳风土记》,考证郡县历史沿革、山川变革、古迹存亡,清代时被收录于《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中。
范温(生卒年不详),字元实,华阳(今四川双流)人,范祖禹之子,北宋诗评家。他是秦不雅观的半子,曾随黄庭坚学诗,著有《潜溪诗眼》。
范冲(?-1141年),字元长,华阳(今四川双流)人,范祖禹之子,南宋官员,官至宗正少卿兼直史馆。他重修《神宗实录》,全面否定王安石,保留原书的黑墨字,新修以红字,删字以黄,被众人称为“朱墨史”。
范汝为(?-1132年),建州瓯宁(今福建建瓯)人,南宋期间农人叛逆师首领,出身私盐贩,在建炎四年(1130年)、绍兴元年(1131年)两次发动叛逆,终极被韩世忠弹压,自焚而去世。
范宗尹(1100年-1136年),字觉民,襄阳邓城(今湖北襄樊西北)人,南宋宰相。他自科举及第,仅九年便宣麻拜相,官至右仆射、同平章事兼御营使,年仅三十,史称“晚世宰相年少,未有如宗尹者”。执政期间,实行镇抚使制度,废除御营司,以宰相兼掌枢密院。
范如圭(1102年-1160年),字伯达,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人,南宋官员,官至利州路提点刑狱。他曾公开指斥秦桧“曲学倍师、忘仇辱国之罪”,称其“丧心病狂”、“遗臭万世”。
范浚(1102年-1150年),字茂名(茂明),世称喷鼻香溪师长西席,婺州兰溪(今金华兰溪)人,范筠之子,南宋理学家,在宝惠寺喷鼻香溪书院绛帐授徒,被朱熹尊称为范子,著有《喷鼻香溪文集》。他的理学思想影响久远,被称为“婺学之开宗,浙学之托始”。
范锺(1171年-1248年),字仲和,婺州兰溪人(今金华兰溪)人,南宋宰相,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封东阳郡公。他廉明奉公,虽官至宰相,却没在故里置地建宅,辞官后只能住在金华驿馆中,被时人称为“无地起楼台宰相”。
范文虎, 男,祖籍山东省 ,南宋军队指挥官。
范成大(1126-1193),号石湖居士,吴郡人(今江苏苏州),著名南宋大臣,“田园诗派”的集大成者。初为徽州司户参军,累迁礼部员外郎。淳熙五年以中大夫为参知政事,是著名“复兴四大墨客”之一。封崇国公,谥文穆。
范天顺(?-1273)南宋末抗元将领。任荆湖都统制。1273年,主将吕文焕降元,他不屈,自缢而去世。
范椁(1272-1330),字亨父,一字德机,清江县人(江西樟树市)。元朝墨客,是当时文坛领袖,“元诗四大家”之一。
范文若(生卒年待考),字喷鼻香令,号荀鸭,自称吴侬,松江人。明朝戏曲家。
范钦(1506-1585)字尧卿,一作安钦,号东明,浙江鄞县(今宁波)人,明代著名藏书家。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与张时彻、屠大山称为“东海三司马”。他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图书馆“天一阁”的主人。
范景文(1587-1644),字梦叔(梦章),号思仁,吴桥(今河北吴桥)人。万历四十一年(一六一三)进士,崇祯间起用,累官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宰相),入参机务,京师陷,俄传帝出,景文草遗疏,赴井去世,谥文贞(文忠)。
范淑泰(?-1642)字通也,大来,又字木渐。在生在范氏这样的家庭里,自幼跟从叔父范廷辅读书,立志以天下事为己任。他24岁中举,次年中崇祯戊辰(1628)科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又升工科给事中,兵科右给事中,吏科左给事中,兵科都给事中等。
范文程(1597-1666),字宪斗,号辉岳,辽宁沈阳人。著名清朝开国宰辅、文臣领袖,精彩政治家、打算家。有“清初第一文臣”之称,曾任内秘书院大学士、议政大臣等职,封太傅兼太子太师,谥号“文肃”,清圣祖为他亲提“元辅高风”匾额。其子孙范承谟、范承勋、范时绎等十几人,分任总督、尚书、侍郎等要职,家族官居高位者之多为中国历史少见。
范承谟(1624-1676),字觐公,一字螺山,镶黄旗汉军人,范文程次子,清朝大臣。顺治九年(1652)进士,历官浙江巡抚、福建总督。任上历勘浙江荒田,请免赋三十余万亩,赈灾抚民,漕米改折。“三藩之乱”起,被耿精忠囚禁,后被杀。赠兵部尚书,谥忠贞公。诗宗盛唐,字则骨劲神清,法兼颜、米。
范承勋(1641-1714),字苏公,范文程第三子。历官至云贵总督、江南江西总督、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三藩叛乱时,督运粮饷于湖广、云南。裁贵州卫所二十五,改并为州县。多次疏请免、缓征当地逋赋。赈淮扬灾荒,监修高家堰堤工。康熙五十三年卒。
范当世(1854-1905)近代墨客。字肯堂,因排行居一,号伯子。原名铸,字无错。江苏通州(今南通市)人。清末文学家、诗文名家、桐城派后期作家。
范西屏(1709-1769),名世勋,海宁郭店人。清代围棋国手,被棋坛推崇为“棋圣”。著有《桃花泉弈谱》2卷,总结古人履历,推陈出新。为清代棋谱中威信之作,流传颇广。另著有《二子谱》等。
范汝增(1840-1867),太平天国将领,广西平南人。以功封首王。
范渊(1453~1512),字静之,号君山。明桂阳(今汝城)县热水人。范渊自幼聪敏,写得一手好字。稍长,考入县学。笃志好学,长于吟咏,弘治元年(1488),省提学副使沈钟(时任湖广提学,1436-1518),来考试生员,选拔范渊为第一名。弘治九年(1496)登进士,授刑部陕西司主事,历任员外郎、郎中。
以上资料为荀卿庠在网络网络整理,为宣扬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更多姓氏在网络中,欢迎建议与留言……
-----------------------------------
荀卿庠 >>>
1.《千字文》-逐日一字练字视频。
2.《百家姓》-姓氏文化,家族历史。
3.《荀子》-传统文化,国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