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文忠、文襄三个谥号有什么差异?古代地位较高的大臣在去世后会根据其平生给出一个谥号,文官最好的谥号是34;文贞",为了避讳宋仁宗的名讳才改为"文正"。"文正"是历代文官梦寐以求的谥号,历史上能得到此谥号的人可谓百里挑一,一共只有28人。
如宋朝的范仲淹、司马光,明朝的方孝孺、李东阳,清朝的刘统勋、曾国藩等等。这些人在生前基本上都是民意领袖或者天子的老师,和天子大臣的关系都不错,个人私德也非常好,以是要得到"文正"的谥号,功绩、德行、天子喜好一个不能少。
其实在明朝以前谥号并没有清晰的排名,直到明朝修订的《明会典》规定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谥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之后依次为成、忠、献、端、定等等。"文忠"虽然排名第四位,但是到了清朝期间却位列第二,其地位仅次于"文正"。索尼、富察·傅恒、林则徐、李鸿章谥号都是"文忠",诸臣皆有功于社稷,都可谓实至名归。
"文襄"这一谥号清朝之前很少有人用,紧张是赏给文能安邦武能开疆的大臣,清朝共有14人得此谥号。咸丰期间"文襄"的哀求极高,"文武大臣或阵亡、或军营积劳病故而武功未全者均不得拟用"襄"字。因此晚清得谥"文襄"者只有左宗棠和张之洞二人。
如果按照这种标准,"文襄"的谥号不比"文正"逊色,乃至可以说得到的难度更大,但是"襄"字却排在第23位。因此后人有无数疑问,左宗棠收复新疆对付国家民族功劳更大,为什么比不上一个忙着内战的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