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穷不失落志,坚持空想

范仲淹求学的时候十分贫苦,逐日的口粮只是放一些野菜煮的粥,煮完的粥凝固成一团,用刀划做四块,每顿吃一块。

范文正公千古_范文正公范仲淹千古第一完人 报告范文

听说有巨室子弟送些美食给他,但范仲淹婉然谢绝了,说不是不感谢你的深情厚谊,但自己喝粥习气了,也不以为苦,一旦享受丰硕的饮食,往后就喝不下粥了。

倦怠时以凉水浇脸,昼夜与诗书相拥,五年未解衣就枕。

人贫穷,生活都成问题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屈从于生活,抛弃自己的空想,而范仲淹在物质条件极度贫乏的时候坚持学习,以诗书为乐,终于学有所成。
这种思想境界,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境界,几无二致。

二,富不骄奢,节俭持家

范仲淹做了高官后,曾告诫子孙:“贫贱时,无以为生,还得养活父母,吾之夫人亲自添薪做饭。
当今吾已为官,享受厚禄,但吾常忧恨者,汝辈不知节俭,贪享富贵。

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结婚时,他听说儿媳将饰以锦罗帷幔,立即传训其子:“吾家素清俭,安能以罗绮为幔坏吾家法,若将帷幔带入家门,吾将当众焚之于庭。
”于是,儿子和媳妇便清简成婚。

穷的时候节俭很多人都能做到,但是富余了之后,面对物质的诱惑,还能保持节俭的习气,更难能名贵。

三,不畏权贵,仗义执言

仁宗十九岁,章献太后(宋真宗章献皇后)依然主持朝政。
冬至,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
范仲淹认为这一做法稠浊了家礼与国礼,就上疏仁宗说:“天子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里手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谏言仁宗放弃朝拜事宜。
上疏奏报内廷,没有得到答复。
范仲淹又上书太后,要求还政仁宗。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驾崩,仁宗亲政,召范仲淹入京,拜为右司谏。
时群臣多议太后垂帘时为政之失落,范仲淹却认为太后虽秉政多年,但亦有养护仁宗之功,建议朝廷掩饰笼罩太后过失落,玉成其美德。
仁宗采纳,诏令朝廷内外不得擅自议论太后之事。
仁宗因刘太后新亡,欲立杨太妃(宋真宗章惠皇后)为皇太后,参与军国大事。
范仲淹认为频立太后,有天子不能亲政之嫌。
仁宗采纳,罢黜太后册名,但称谓不改。

能够直面劝谏,古本年夜臣更是很难做到。
太后当权,要求还政天子;天子当权,又掩护太后名声,一欠妥心就会杀头乃至满门抄斩,没有几个人敢触逆鳞。
而且当时的大臣晏殊劝他不要出言无忌,近于沽名钓誉的嫌疑。
范仲淹回答他说:对天子的过失落,应“有犯无隐,有谏无讪”,纵然是冒杀身之祸,也要敢言直谏。
“宁鸣而去世,不默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