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称: 《为学》

  作品别名: 《为学一首示子侄》

彭端淑《为学》原文与翻译的内容 演讲稿范文

  创作年代: 清

  作品出处: 《白鹤堂文集》

  文学体裁: 杂文

  作者: 彭端淑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也可翻译为:每天不停地学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字词解释  1.为学:做学问。  2.之:代词,它,指天下事。  3.亦:也。  4.矣:了。  5.则:就。  6.者:…的事情;…的人。  7.资:天资  8..庸:平庸。  9 .去:到  10.逮:及。  11.旦旦:天天。  12.怠:懈怠。  13.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4.之:它,指代学问。  15.蜀:四川。  16.之:的。  17.鄙:读(bǐ)音,边远的地方。  18.语:读(yù)音,告诉,对…说。  19.于:对。  20.欲:想要,要。  21.之:到…去,往,到。  22.何如:如何,怎样,怎么样?  23.恃:凭借,倚仗。  24.何:怎么样?这是商量语气  25.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26.足:足够。  27.数年:几年。  28.下:顺流而下。  29.还:回来。  30.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31.越:到了。  32.明:第二。  34.自:从。  35.惭色:惭愧的神色。  36.顾:难道。  37.焉:加强语气的助词。  38.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39.恃:凭借,依靠,倚仗。  40.买舟:雇船。  41.以:介词,相当于“把”、“拿”、“将”。  42.犹:还,仍然。  43.顾:反而,还。  44.至:到达。  45.去:距离。  46.色:神色,脸色。  47.之:在句子中不用翻译。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人贵立志,事在人为。人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人之为学,贵在立志,无论客观条件的好坏,天资的高低,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关于文中“吾一瓶一钵足矣”的:两个“一”字表现贫者对物质要求极低,一个“足”字体现了他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表现了贫者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实现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念,以及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  成功←行动,坚持←立志  文中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手法:  作者分别举“贫和尚”“富和尚”的例子,采用的是对比的手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勤奋坚定的信念。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立志而为。各段的意思  第一段提出为学难易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第二段说明了成功与天资并无多大关系。  第三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来论证“只要立志,终将难事变为易事”的深刻道理。  第四段总结全文:为学贵在立志,实践才能变难为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