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苻)坚克意欲取江东(即东晋),阳平公(苻)融谏曰: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自古穷兵黩武,未有不亡者。且国家本蛮夷也,正朔会不归人。江东虽微弱仅存,然中华正统,天意必不绝之。”这一段对话发生在著名的淝水之战前夕,前秦以泰山压顶之势猛扑东晋。
苻融
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对此甚为重视,他在《资治通鉴》注文中阐明说: “会,要也。言天要中国正朔相传,不归戎狄也。”陈垣师长西席在《通鉴胡注表微》中又特意引用了《通鉴》这段记载和胡注,并加了一段很长的按语,中央意思则为: “正朔不归戎狄,乃当时一样平常之公论,不独苻融言之。”
汉族占全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紧张居住在中原地区,因此历史上汉族政权每每被认为是正统,是“正朔所在”,不仅汉族民众这样看,每每周边民族也这样看。由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在全国最高,又积累下来政治上的威望,因而对周边民族有巨大吸引力,这也是中华民族向心力的一个主要方面。
刘渊(?-310年),字元海,匈奴首领冒顿单于之后,十六国期间汉赵政权开国天子
魏晋时期,农耕化匈奴人愈靠近了汉族心脏地区与中心政府所在地。匈奴人的政事农耕,如《晋书》 王恂传所涌现的记录:“魏氏……太原诸郡,以匈奴胡人为田客,多者数千。”
最主要的,又是至此阶段,匈奴民气理上已经汉化成熟。魏晋时期,匈奴贵族不但用汉名,依汉式习气有“字”,也断然改用了汉朝天子“刘”这一汉姓。
匈奴贵族刘渊在父亲去世后接掌其部属,西晋八王之乱时诸王相互攻伐,刘渊乘朝廷内乱而在并州自主,称汉王,建立汉国。后改为赵,泛称前赵,亦作汉赵。
士人风骨凸显,工匠精神雕琢,民国大家遗风
刘渊僭号汉王,继又即位天子的情由,又便是规复汉朝正统,从汉朝半子关系一变而为自认汉朝天子后裔。《晋书》刘元海载记称:
“昔我太祖高天子以神武应期, 廓开大业。太宗孝文天子重以明德,升平汉道。 世宗孝武天子拓土攘夷, 地过唐日。中宗孝宣天子搜扬俊, 多士盈朝。 是我祖宗道迈三王, 功高五帝 ……
曹操父子,凶逆相寻…… 本日诱其衷,悔祸皇汉, 使司马氏父子兄弟迭相残灭。 黎庶涂炭, 靡所控告。……孤今猥为群公所推,绍修三祖之业,愿兹尫闇, 战惶靡厝。 但以大耻未雪, 社稷无主,衔胆栖冰, 勉从群议。”
乃赦其境内, 年号元熙, 追尊刘禅为孝怀天子,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这篇文告,实际上已即是尽行摈弃残余匈奴民族意识的正式发布。匈奴人热心变自己为汉族, 乃至追尊刘禅为正统,而自己继续其大统。
前秦东晋之间你去世我亡的淝水之战
苻坚(338—385年),柏杨称其为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有资格称大帝的仅有五人。公元379年,氐族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前秦领土东起辽河流域,西迄新疆东部,北有内蒙古,南及长江上游,北方中国全域达成天下一家,前秦国家到达壮大顶峰。《晋书》 记载:“平燕定蜀擒代吞凉,跨三分之二,居九州之七。虽五胡之盛,莫之比也。”
前秦阵容远播亚洲东、西方,涌现“鄯善王、车师前部王来朝,大宛献汗血马,肃慎贡楛矢,天竺献火浣布,康居、于阗及海东诸国凡六十有二王,皆遣使贡其方物”的盛况。
五胡时期, 历史界给予最高评价的苻坚政绩, 关系到一位传奇人物王猛(325年—375年)。当前秦立国之初公元354年, 长安一度被东晋权力者桓温攻破时, 这位其时年仅三十岁的青年王猛, 已曾留下会晤桓温时 “ 被褐而诣之, 一壁谈当世之事, 扪虱而言, 旁若无人” 的随处颂扬故事。
王猛扪虱谈天下
王猛谢绝随同桓温前往南方,却应前秦继位者雄才大略的苻坚聘请。 他与苻坚间的互助无间与相互信赖, 险些便是三国蜀汉刘备与诸葛亮的重演。苻坚对这位汉人重臣的推崇, 比拟之为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 军事家太公望、 管仲、 诸葛亮三合一的化身。
公元375年, 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政治彗星王猛陨落, 是前秦无可填补的失落。 自此, 前秦违背王猛辅导原则的太过快速军事发展, 便因无人作有力纠正而犯下大缺点。
吕光西域征伐的同一年(公元383年), 苻坚动员全国兵力, 对东晋发动总攻击, 这一年, 东晋正当孝武帝的太元八年,著名的淝水之战开始了。 氐族皇族与大臣都竭力反对伐晋,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苻坚和其弟弟苻融那一段著名对话。
木兰从军很可能便是发生于北魏和柔然之间的战役故事
淝水之战前秦败北之后,北方陷入混乱,末了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霸占了中原地区,统一了北方。改易了国号的北魏鲜卑,此时却正努力于自身的汉化演进。掩护长城,代表定居社会与大草原上柔然游牧民族对抗时期的北魏,已忘怀自身原也是个起源长城外的游牧者。
他们厌恶游牧民族侵略的程度,可由五世纪前半完成北方中国统一,被誉为雄才大略的太武帝拓跋焘一段记载得知:“世祖以其(指柔然)无知,状类于虫,故改其号为蠕蠕”。咬文嚼字,作唾弃仇敌的自我生理知足,正是范例汉族意识。
同样的例子还可见于他们之对南朝,南朝称他们为“索虏”,他们也相对称南朝为“岛夷”。尤其值得重视的,后汉、魏、都对游牧民族采纳开放态度,北魏却严厉谢绝游牧民族移住长城以内的汉族中国境域。
北魏第一大案:国史之狱
编修国史,是汉文化由来已久的传统。拓跋鲜卑进入中原后,以中原文化正统自居,自然希望用国史的形式记录自己辉煌的进程。439 年,一代狼王拓跋焘命出身汉族第一高门、富有文韬武略的三朝元老崔浩编修北魏《国书》。
原来按照拓跋焘哀求对鲜卑历史所作的实录,却由于个中记载了拓跋鲜卑早期许多不只彩的历史,招来了浩瀚鲜卑大臣的不满。拓跋焘本想通过撰写《国书》褒扬鲜卑的光辉历史,却终极为了平息鲜卑贵族的怒气,诛杀了汉人崔浩等四大家族,这反而激化了汉族和鲜卑之间的抵牾。
随着国史之狱后抵牾的激化,拓跋焘的生命也无奈地走到了尽头,由于宫廷政变拓跋焘被寺人所杀。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中,北魏政权一度陷入混乱局势。
冯太后(441—490年)和孝文帝
孝文帝登基之后,农人叛逆仍旧不断爆发。汉族出身独揽大权的冯太后,在孝文帝登基的第十三年,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经济改革正式启动,史称“太和改制”。
北魏明堂始建于太和改制期间,宫殿富丽堂皇,孝文帝曾在此会见群臣、敬拜先人。明堂,本是古代汉族帝王宣明教养的主要场所。可以想见,当年的北魏,经由太和改制,经济政治已经极为汉化,也呈现出升平富庶的景象。他们已然成为中原地区的正统。
卜宪群 总撰稿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撰稿
南朝梁时,梁武帝(502—549年在位)以儒治国的理念一定把祭孔推到最前面,而站在祭孔仪式最前面的则是梁武帝。每年国子学开学举行的祭孔仪式中,都可以见到梁武帝虔诚的身影。
对付文化,梁武帝也有着同样的虔诚,在自己醉心琴棋字画的同时,也造就出一个文质彬彬的南朝梁,出身了像《昭明太子文选》《玉台新咏》《文心雕龙》《诗品》等光耀千古之作,这是自西汉之后,难得的文化奇不雅观。文化繁荣是南朝梁经济发展托起的一道彩虹,经由梁武帝二十多年的管理后,南朝梁发展成为南朝最发达的国家。
梁朝的地位令其同时的北朝不敢小觑。执掌东魏大权、北齐的实际首创者高欢(鲜卑化的汉人)阐明他之以是对士人采纳宽缓态度时说:“江东复有一吴翁萧衍,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
梁武帝萧衍(464—549年)文武双全,齐心专心向佛
这些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忌惮正统的名分,并且纷纭争夺正统地位,除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和汉族人口浩瀚的客不雅观成分之外,跟孔子和儒家的“大一统”思想也有莫大的关系。
孔子修《春秋》,尊奉周天子,用褒贬书法,贯彻正君臣名分的原则,对诸侯国忽略周王室的僭越行为严加征伐。大一统遂成为儒家学派的政治思想,往后历代皇朝都拿统一的规模作为当时政治造诣的最高目标。
孟子处于战国纷争攻战的时期,他所关注的中央问题是如何做到“天下归之”,即国君施行仁政使民众归心,天下统一,并且明确预言“不嗜杀者定于一”。
在历史上,“正统不雅观”如范文澜所说,包含天子的族类问题,政治的仁暴问题,边陲的统一与分裂问题。白寿彝师长西席在《中国通史·导论》论述“统一的多民族的历史”中,引用《通鉴》、胡注及陈垣师长西席的按语,再加引申说: “这里所起事例足以解释,在少数民族中,至少有一部分人抱有上述生理,这对付促进统一是有好处的。”
作者陈其泰受教于陈寅恪弟子刘节师长西席、师从史学大家白寿彝
八旬父老士人风范薪火相传,三十余年治学菁华目前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