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
人不可以无耻①;无耻之耻,无耻矣。
【出处】
《孟子·尽心上》。
【注释】
①无耻:没有耻辱感。
【译文】
一个人不能没有耻辱之心,不知耻辱的那种耻辱,是最无耻的。
【赏析与启迪】
一个国家、社会有了耻辱感,就会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一个人有了耻辱心,就会纠错改过、不断进步。
人贵有自知之明,知耻者,尚可救;人最怕厚颜无耻,无耻者,无可救药。一个有上进心、不甘掉队的人,一旦创造自己不如别人,就会感到惭愧而萌发奋发上进的动机。
耻辱之心,于个人而言是自傲心和上进心的表现,也是明是非、辨对错、知荣辱的出发点。
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是非不分,人格低下,麻木不仁,不思悔改,只会使自己阔别成功,耻辱也一定时时相伴。反之,从善如流,知耻后勇,积极进取,人生的篇章一定绚丽多彩,成功和名誉将成为你生命中最美的彩虹。
2【原文】
得失落一朝①,而荣辱千载②。
【出处】
《后汉书·荀悦传》。
【注释】
①一朝:朝,原指清晨,衍申为暂时;一朝即一时。②千载:载,原意是一年,千载即千年,形容韶光长久。
【译文】
(金钱或地位)得到与失落去只是暂时的事情,名誉和耻辱才是长久的大事。
【赏析与启迪】
荣华富贵、金钱地位,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乃至把它作为生平的奋斗目标。但这些东西毕竟是身外之物,注定随着韶光和空间的变革而改变。唯有品质、气节和操守,才是人生中最为宝贵和长久的东西,决不会由于岁月的流逝而黯然失落色。“名垂青史”、“遗臭万年”是人所熟知的针言,它解释了名誉和耻辱对人的生平是何等主要。
众人常常被名利所累,或双眼蒙蔽,或本性迷失落。为了梦想享乐,知足不断膨胀的私欲,不惜抛却人格、肃静,超出道德法律,乃至走上众叛亲离之路。
人生之中,正义、自由、亲情、名誉、气节、品质等,远比物质金钱更为宝贵。讲道德,守法律,是人得到名誉的条件;不顾道义,违背法制,必将换来生平的耻辱!
3【原文】
无财非贫,无学①乃为贫;无位②非贱,无耻乃为贱;无年③非夭,无述④乃为夭;无子非孤,无德乃为孤。
【出处】
《围炉夜话》。
【注释】
①无学:没有学问。②无位:没有地位。③无年:不能龟龄。④无述:生平毫无建树。
【译文】
人没有财富不能算是贫穷,没有学问才是真正的贫穷;人没有地位不能算是卑贱,没有廉耻心才是真正的卑贱;年纪不长久不能说是短命,生平中没有做过值得称道的事才是真正的短命;没有子女不能说是孤独,没有高尚的风致才是真正的孤独。
【赏析与启迪】
自古以来,人们就将道德学问作为评价一个人的主要标准,对付“贫”、“贱”、“夭”、“孤”都有相应的代价尺度。一个内心充足、心灵美好的人,才算得上人格完善,而钱财、地位都不能作为评价的标准。
对各种利益的过度追求,很随意马虎使人走入歧途、滑向深渊。在中国历史上,宋朝奸相蔡京、清代贪官和珅,都是这方面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想当初,他们位高权重,声名显赫,而终极结局呢?一个穷苦潦倒,饥饿而去世;一个满门抄斩,身首异处。
“人为财去世,鸟为食亡”、“钱能通神”、“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些缺点的代价不雅观念,是一些拜金主义者曾经奉若神明的人生信条,在现本年夜行其道让人担心。
古话说:“贪如火,不灭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追求名利并无差错,关键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为了知足日益膨胀的贪欲,极度追求舒适奢侈的物质生活,不惜背弃良知道德,超出法律法规,就不免受到道德的训斥和法律的制裁。
4【原文】
心能辨是非,处事方能决议确定;人不忘廉耻①,立身自不卑污②。
【出处】
《围炉夜话》。
【注释】
①廉耻:廉,清正廉明;耻,可耻、耻辱。古人将忠、孝、节、义、礼、仪、廉、耻,作为基本的道德标准。②卑污:人格低下为卑,贪污受贿为污。
【译文】
对是非对错能够有精确的评判,处理事情就能武断果断;时时不忘廉耻之心,就不会做出品行低下的事情。
【赏析与启迪】
一个人只有具备精确的判断力,才会有果断的决议确定力。而精确的判断力来自于对是非的精确把握。凡与事物的发展规律相同等,符合社会发展哀求和法律规定的,就该当坚持;凡逆历史潮流而动,违背社会公德和法律准绳的,就该当摒弃。
一个人有了精确的是非不雅观念,就能看清自己的缺陷缺点,找到和别人的差距,内心就会产生追求上进的强烈欲望,行动上也就有了明确方向。这样一来,自然会使自己少犯缺点,少走弯路。
生活中的噜苏小事可以不去计较,但碰着大是大非的问题就千万不能马虎,尤其是涉及道义和法规方面的时候,更须要复苏的头脑和精确的态度。
同学们虽然涉世未深,参与社会生活的程度也比较浅,但并不表示不须要是非不雅观念,正好相反,一个人只有从青少年时期就知廉耻、明是非,才能稳健地走好今后的人生之路。
5【原文】
先义①而后利②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出处】
《荀子·荣辱》。
【注释】
①义:正义,道义。②利:利益,私利。
【译文】
先正义后私利的人光荣;先私利后正义的人耻辱。
【赏析与启迪】
义利关系的处理,光鲜地表示出一个人的人生不雅观、代价不雅观和道德素养。荀子把一个人对义与利的态度,作为判别其行为是光荣还是耻辱的标准:大公无私、舍生取义的人光荣,自私自利、见利忘义的人可耻。
树立精确的荣辱不雅观,对人的生平至关主要。
当道德和法律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不同的选择决定不同的结果:恪守原则,坚持正义,不违背良心,不超出法律,纵然一时清贫,却换来生平的心安理得;利令智昏,道德沦丧,铤而走险,践踏法律,纵然富贵一时,必定不会长久。
懂得义利之辨,明白先义后利的主要意义,无论面对何种诱惑,一定要在心中筑牢道德和法律的樊篱,树立精确的荣辱不雅观和人生代价取向,才不致迷失落方向。
6【原文】
贫不敷①羞,可羞是贫而无志;贱不敷恶②,可恶是贱而无能。
【出处】
《呻吟语·修身》。
【注释】
①不敷:不能,不可以。②恶:耻辱。
【译文】
贫穷并不代表耻辱,真正耻辱的是贫穷而缺少志向;卑贱也不代表耻辱,真正耻辱的是卑贱而不去提高能力。
【赏析与启迪】
一个人处于贫穷的境遇,他有两种可能的趋向和结局:一种是自卑而沉沦,因沉沦而更加贫穷;另一种是穷则思变,立志改变现有的状态,越贫穷志向越武断,愈困难意志愈顽强。
贫穷,只是人的一种生活状态,并不能和耻辱画等号。古人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个人在困境之中,只要欠妥协,不放弃,发奋图强,迎难而上,就一定能改变境遇,得到成功;而统统意志上的消沉和行为上的自暴自弃,不仅不能改变现状,还会招来更大的失落败和耻辱。
随着改革开放的巨轮驶入深水区,中国社会加剧了贫富分解的趋势。只管造成这种征象的缘故原由众说纷纭,但从人的主不雅观方面剖析,那些拥有财富的人,每每有着凡人难以比拟的才华和志向。特殊是那些出生于草根阶层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创业路上,不知洒下了多少汗水,付出了多少艰辛。
以是,假如今天你的物质生活比较贫穷,请你千万不要气馁。只要你精确面对现实,勇于接管磨练,不自怨自艾,不自暴自弃,一定可以用知识改变命运,用勤奋降服贫穷。
7【原文】
不晓①廉耻,衣冠狗彘②。
【出处】
《小窗幽记》。
【注释】
①不晓:不明白,不睬解。②狗彘:即猪狗的意思。
【译文】
人如果不睬解廉耻,就像穿衣戴帽的猪狗一样。
【赏析与启迪】
人和动物的最大差异在于:人有思想,能明是非、识对错、辨善恶、知廉耻。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良好的道德教化,不睬解立身处世的基本道理,一定寡廉鲜耻,人格低下,道德败坏。他的行为只是受利益使令和支配,与禽兽就没有任何差异了。
环顾现实,常有一些贪官污吏被查处。这些人之以是走上犯罪道路,与自身道德品质低下和缺点的荣辱不雅观有着直接的联系。比如,有的人视忠实诚笃为屈曲,把虚伪巧诈当聪明;视遵纪遵法为懦弱,把违法乱纪当年夜胆;视勤恳致富为呆板,把不择手段当能力。缺点的不雅观念一定产生缺点的行为,违法犯罪也就不可避免。
8【原文】
巧语、令色、足恭①,左丘明②耻之,丘亦耻之。
【出处】
《论语·公冶长》。
【注释】
①足恭:十分恭敬。②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著有《左传》。
【译文】
甜言蜜语,装出好看的神色,摆出逢迎的姿态,十足的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同样认为。
【赏析与启迪】
反对“巧语令色”的虚伪处世不雅观,提倡正派、坦率、老实的风致,是孔子培养康健人格的基本哀求,对那些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人有很强的针对性。“巧语令色”的人长于伪装、两面三刀、表里不一,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具有很强的暗藏性和极大的社会危害性。
平时,总有一些同学采纳虚假的办法对待学习和生活,虽然他们也会表白“请老师放心,请家长放心”之类的“豪言壮语”,但实际上思想悲观,行为
襟怀开阔、言行同等、老实取信,是每位青少年学生应该采纳的人生态度。具备这些风致的人,无论是在读书期间,还是将来踏上社会,都会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敬。
9【原文】
如法①求财,不以造孽②。
【出处】
《瑜伽师地论》,唐玄奘译,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
【注释】
①如法:符合法律。如,屈服,依照。②造孽:违背法律。非,违背,背离。
【译文】
财富的获取要合理合法,不能通过违法的手段而得到。
【赏析与启迪】
物质财富是人们生存的条件和担保。但是要想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物质财富就必须是干干净净、合理合法地得来,这样用起来才心安理得。反之,通过不法手段得到的财富,只会让自己的良心受到训斥,不可避免地受到法律的制裁。
古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造孽求财,正是一些人走上犯罪道路的真实写照。为了梦想物质生活的享受,为了知足对金钱财富的希望,他们违法乱纪,不择手段,抛却了道德廉耻,损失了良知正义,其结果将会受到法律严厉的制裁。
10【原文】
以名①为羞,以实②为慊③。
【出处】
《君子斋记》,作者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墨客,唐宋八大家之一。
【注释】
①名:名誉,名位。②实:实际事情。③慊:知足。
【译文】
以空有其名感到耻辱,以脚踏实地而感到知足。
【赏析与启迪】
名誉不论大小,都来之不易,令人倍加珍惜。
名誉的背后,是费力的付出。求真、务实、奉献、努力等品质,是与名誉十全十美、密不可分的,也是名誉的内涵和真谛。急功近利乃至沽名钓誉,是范例的只看重结果而不计过程的行为,背弃了名誉的真实意义。
名誉每每是亲睦处挂钩的,这使得一些人把获取名誉当成了嗜好,甚至滋长出投契取巧、虚假轻浮的不良风气来。
名誉,无疑是每名积极追求上进的孩子所神往和追求的。名誉来之不易,必须靠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等一系列实际行动来得到。如果把学习的目的纯挚地勾留在获取名誉上,势必形成急功近利、舍本求末的办法,既不利于自身道德品质的完善,也有悖于读书求知的真正目的。
11【原文】
知足不辱,知止①不殆②。
【出处】
《老子·第四十四章》。
【注释】
①止:恰到好处。②殆:危险。
【译文】
知道知足就不会招致耻辱,知道恰到好处则不会碰着危险。
【赏析与启迪】
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名句,以此唤醒人们要少私寡欲,知足知止,不可因梦想名利而招来耻辱和危险。“知足”和“知止”,都是指对个人追求的名利、地位等要有节制,不能总是对个人利益不知足。
不安于现状,并采纳积极的方法努力改变目前的境遇,固然是件好事,关键是采纳什么样的办法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是用自己的费力劳动换来财富,还是靠违法犯罪取得财富不可相提并论。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句话告诫大家,对物质利益的需求,不能过分地贪婪,要学会用平常的心态去看待生活中的各类不快意。在追求个人利益和实现个人空想的过程中,既要符合道德法律的规范,还要懂得恰到好处,切莫让物欲蒙蔽了双眼。
12【原文】
无以短长①义,则耻辱亦无由至②。
【出处】
《荀子·法行》。
【注释】
①害:危害,危害。②无由至:没有情由到来。
【译文】
如果为了获取个人利益而危害道德正义,那么耻辱也就没有情由到来了。
【赏析与启迪】
义、利二字,渗透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义与利的取舍问题上,不仅反响出一个人思想境界的高低,也是对人们意志的磨练。
儒家思想中,把仁义道德当做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基。当义、利发生冲突时,提出要先义后利,不能先利后义。
在利益面前,一个人即便达不到“先义后利”的思想境界,也切不可抛弃道德良知,违反法律法规,做出“以利损义”的事情。从古至今,那些舍生取义、义薄云天的志士仁人,成了彪炳史册的道德模范;而那些见利忘义的无耻之徒,则被钉上了耻辱的十字架,遭到众人的唾弃。
13【原文】
归真返璞①,终生不辱。
【出处】
《战国策·齐策四》,作者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著有《新序》、《说苑》等。
【注释】
①归真返璞:去除外饰,回答纯洁、朴实的实质。
【译文】
去掉外饰,还底本身真实的面孔,生平就不会遭受羞辱。
【赏析与启迪】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中国儿童蒙学读本《三字经》中的开篇之句,也是儒家所实行的性善论的基调,强调正派、善良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善良天性总是会遭到各类磨练。由于受各种贪欲、恶念的影响,有的人逐渐迷失落了本性,消耗了人性和良知,使得许多美好的品质消逝殆尽。这样的人不可能在奇迹上有所建树,也不可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只会让自己终生蒙羞。
归真返璞的实质,便是涤尽灵魂的污垢,去除心灵的蒙尘,遏制贪欲,抛却恶念,不取非分之财,不谋造孽之利,弗成造孽之事。
愿广大青少年始终秉持正派、善良的天性,增强对不良习气的免疫力,树立精确的人生不雅观和代价不雅观,让正派、善良的天性陪伴你们茁壮发展。
14【原文】
卑贱贫穷,非士①之耻。
【出处】
《说苑·立节》,作者刘向。
【注释】
①士:有教化、讲道德的人。
【译文】
既无地位又无金钱,对一个有教化、讲道德的人来说,并不是真正的耻辱。
【赏析与启迪】
社会地位、金钱财富,是一些人梦寐以求,乃至穷尽生平追求的人生目标。倘若没有精确的天下不雅观和人生不雅观为根本,没有良好的道德教化作担保,纵然做官必定不清正廉明,纵然富有必定不博爱仁义。
当现代界,那些为富不仁者由于缺少慈爱之心和慈善之举,常常受到社会"大众的训斥。而那些虽然出生于草根阶层,却自强自主、自傲自爱的人,每每受到社会公众年夜众的赞赏。由此可见,一个人所得到的名誉和耻辱,并不取决于社会地位的高低和物质财富的多少,而是取决于道德品质的利害。
贫穷不是罪过,只要奋发图强,就可以创造物质财富。而用各种造孽手段去获取财富,不仅不能改变穷苦的境遇,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更大的灾害,承受生平的耻辱和痛楚。
“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有的人虽然贫穷,但他们热爱生活,保持着洁身自好的习气,这种“穷且益坚”的优雅气度,是真正崇高的品质。
15【原文】
不知耻①者,无所不为②。
【出处】
《魏公卿上尊号表》,作者欧阳修,北宋著名文学家、墨客,唐宋八大家之一。
【注释】
①耻:耻辱。②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
【译文】
不知耻辱的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赏析与启迪】
一个拥有一定道德教化的人,每每有一颗耻辱之心,懂得掩护自己的人格肃静。
一个恬不知耻的人,一定人格低下,道德沦丧,拿肉麻当有趣,视低俗为乐事,既不睬解尊重别人,更不睬解自傲自爱,这样的人,既不愿接管法律的约束,也不愿遵守社会公德,每每会被他人称为“无耻之徒”。
有了耻辱心,人就有了衡量名誉和耻辱的尺度,就能明是非,辨善恶,知对错,识妍媸。
有了耻辱心,人就有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懂得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有了耻辱心,人就能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知耻而后勇,奋起直追,超越平庸。
16【原文】
荣辱之责①,在乎②己,而不在乎人。
【出处】
《群书治要·韩子》,作者魏徵,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注释】
①责:任务。②在乎:在于。
【译文】
取得名誉和遭到屈辱的任务,完备在于自己(做得好坏)而不在于别人。
【赏析与启迪】
人的统统命运和耻辱,都是自己当初的行为所造成的,起因都在自身,怨不得别人。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名誉而厌恶耻辱。很多人在得到他人切实其实定赞赏时,每每天经地义地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但是受到别人的批评责怪时,本能地推脱任务,归咎于外在的缘故原由,而不从自身查找缘故原由。
人如果能时时把稳创造和改正自己的缺陷与缺点,纵然不能取得什么名誉,也肯定不会遭受耻辱。
敢于自我批评,并积极改正缺点,是不断进步的必要条件。有的同学只爱听赞颂奉承的话,对奉劝和批评心怀不满;有的同学在和他人发生抵牾时,一味强调他人的不是,却忘了“一个巴掌拍不响”的道理;有的同学明明是自己违规违纪,却责怪老师和同学对自己抱有成见,专跟自己过不去……
诸如此类的征象表明,这类青少年学生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中,都缺少自我批评和自我反省的诚意,这也正是他们屡屡犯错的根源所在。
17【原文】
生①,亦我所欲②也;义③,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④,舍生而取义者也。
【出处】
《孟子·告子上》。
【注释】
①生:生命。②欲:想得到。③义:道义,正义。④兼:同时。
【译文】
生命,是我所热爱的;道德和正义,也是我所须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甘心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
【赏析与启迪】
孟子这段话见告人们:生命对人来说,是宝贵的,但比生命更为宝贵的,则是道德和正义。
舍生取义,反响了为正义和真理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正是这种献身精神,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起到了无可估量的浸染,使中华民族每每在危亡之际,呈现出许多为民族而献身的人,他们的大胆献身挽救了国家,挽救了民族,守卫了人间间的正义。
千百年来,古圣先贤、仁人志士们为了道德操守,为了真理正义,连最宝贵的生命都可以舍弃。对付同学们来说,要塑造精确的天下不雅观、人生不雅观和代价不雅观,就必须经历一个循规蹈矩、始终如一的过程,须要来自心灵的反省和灵魂的升华。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落善良正派、追求正义的天性,更不可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失原则、践踏真理。
18【原文】
礼义廉耻,是谓四维①。四维不张②,国乃灭亡。
【出处】
《管子·牧民》。
【注释】
①四维:四个支柱。②张:张立,直立。
【译文】
“礼、义、廉、耻”,这可以称得上国家的四根支柱。如果四根支柱张立不起来,国家就会面临灭亡的危险。
【赏析与启迪】
“礼、义、廉、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代价评判标准和历史内涵。
在管仲看来,“礼、义、廉、耻”是管理国家的四个基本要素,如果它们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和履行,就会形成社会混乱、政令弗成的状况,国家就会面临衰亡的危险。
本日,为全民熟知并致力推崇的社会主义荣辱不雅观,便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期精神的有机结合,表示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实质哀求,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代价取向和行为准则。以“八荣八耻”为紧张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不雅观,是新形势下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续和发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日,待人接物讲文明,重礼貌,守诚信,知廉耻,就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生活氛围,有利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19【原文】
小罪胜①,大罪因②。
【出处】
《司马法·定爵》,春秋时齐国人司马穰苴整理。《司马法》是我国一部古代著名的兵书,到了战国时已经散失落。
【注释】
①胜:得逞。②因:来到。
【译文】
小的差错如果得逞了,大的差错就会纷至沓来。
【赏析与启迪】
坏事情、坏思想、坏作风刚冒头的时候,就应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小的缺点如果不及时采纳果断方法,就可能会给人以缺点的暗示和旗子暗记。以是,对小的缺点不应该姑息迁就,由于它可能给大错的滋长铺设道路。
小缺点由于暗藏性强,直接危害比较小,每每随意马虎得到包涵,于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就成了个别青少年学生的口头禅。破坏公物、乱扔杂物、言语粗俗、小偷小摸……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缺点,无形中繁殖了劣习,败坏了风气。如果长此以往,势必积习难改。
对细微缺点的忽略和不良习气的放肆,是一个人走上歧路的开端。
20【原文】
为人多病①未足②羞,生平无病是吾忧。
【出处】
《白沙集》,作者陈献章,明朝学者,时人称为“白沙师长西席”,著有《白沙集》。
【注释】
①病:缺点,过失落。②未足:没有什么值得。
【译文】
做人有过失落并不是可耻,认为自己生平都没有差错的人,才是最值得担心的。
【赏析与启迪】
缺点,使人接管挫折失落败,给人带来懊悔和耻辱,是每个人都不愿得到的东西。但缺点又总是在所难免,让人无法回避。
有的人面对自身的缺陷缺点,不回避,不推脱,负责查找缘故原由,并积极纠错改过。有的人对自身的缺陷缺点视而不见,乃至极力掩饰笼罩,百般推诿。由于态度不同,方法互异,结果自然有寰宇之别:前者在缺点中吸取了教训,得到了宝贵的履历,就此走向成功;后者却在缺点的道路上越滑越远,只好接管失落败的痛楚和打击。
人的生平难免会走弯路、犯缺点,只要吸取教训,深刻反省并积极改正,就可以走入正轨,取获胜利。体弱多病并不是耻辱,由于体质的好坏只是反响在生理性能上,只要通过医疗和磨炼,体质是可以增强的。而那些自认为自己永久精确、刚愎自用的人,实在生理极不康健,是十分危险的。
高尔基说过:“反省是一壁晶莹的镜子,它可以照见心灵上的腌臜。”希望那些自认为“生平无病”的人,能勇于反省自己的缺陷和缺点。
21【原文】
君子喻①于义,小人喻于利。
【出处】
《论语·里仁》。
【注释】
①喻:通达,明白。
【译文】
君子知晓正义和道德;而小人只懂得惟利是图。
【赏析与启迪】
君子追求的是道德和正义,小人追逐的是利益得失落。处理事务时,君子一定要先辨明是非曲直,小人则先计较自己能从中得到多少利益。君子爱崇道德而轻视功利,小人计较利益而抛弃正义。
君子君子洁身自好,讲究道德,追求公正与正义,每每受人尊敬;邪恶小人每每品质低下,违法乱纪,常常遭人唾弃。做君子,是每个人都应该树立的精确人生不雅观。
每个人心中都该当有一盏明灯,这盏明灯便是人的良知。
一个有良知的人,把人间间的正义看得高于统统,为了追求正义,他们可以不顾自身的安危,抛弃自己的私利。而一个没有良知的人,很随意马虎被利益蒙蔽双眼,每每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患得患失落,处处表现出小人行为。
22【原文】
君子耻其言而过①其行②。
【出处】
《论语·宪问》。
【注释】
①过:超过。②行:行为,行动。
【译文】
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赏析与启迪】
孔子向来看重言行同等,讨厌夸夸其谈,并多次在《论语》中谈到“言过其行”的坏处。
“言过其行”的人,是措辞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种人每每把操持、目标或空想挂在嘴边,却不愿意落实到详细的行动中。如此一来,纵然说得再多、再好,也无法给生活和奇迹带来任何本色上的进展,除了让人笑话鄙夷之外,毫无任何益处。
做人应该具备脚踏实地、少说多做的务实精神,舍弃那些多说少做,乃至只说不做的轻浮虚伪的作风。
少说多做,做了再说,是聪明人奉行的人生艺术。无论何时何地,那种天花乱坠、纸上谈兵的人,是无法令人信服的。任何空想和目标都要靠详细的行动来落实,不付诸行动,哪里来的成功呢?
23【原文】
耻恶衣恶食①者,未足②与议也。
【出处】
《论语·里仁》。
【注释】
①恶衣恶食:粗劣的衣服和食品。②未足:不值得。
【译文】
对以自己吃穿得不好而感到耻辱的人,是不值得与他评论辩论道德的。
【赏析与启迪】
一个人如果经不起外界环境领导,意志不足武断,就很难有什么高尚的道德和远大的空想了。实现人生目标必须与艰巨奋斗紧密相连,成功永久属于那些不怕艰巨、不畏磨难、经得起贫乏的物质生活磨练的人。
一个人如果不能抵御外界的各种诱惑,把清贫的生活当做一种耻辱,听凭自己的私欲膨胀,轻则败坏道德,堕落灵魂;重则违法犯罪,身败名裂。
平时生活中,衣裳粗糙一点没紧要,只要整洁就行;饭菜大略一点没紧要,只要干净就行。要把紧张精力放在学习和磨炼上,努力培养自己甘于清贫、吃苦刻苦的品质,为实现自己的人心理想奠定坚实的根本。
24【原文】
诚无悔①,恕②无怨,和③无仇,忍无辱。
【出处】
《省心录》,作者林逋,北宋著名隐逸墨客。自甘穷苦,不喜名利,只喜好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注释】
①悔:过失落,灾害。②恕:宽恕,宽容。③和:和蔼,和气。
【译文】
老实,就不会有灾害;宽容,就不会生怨恨;和蔼,就不会结仇敌;忍耐,就不会有耻辱。
【赏析与启迪】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如何与人相处是永久无法回避的问题。毋庸置疑,老实、和蔼、宽容、推让的美德,是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抵牾、营造良好和谐人际关系的主要担保。
当代学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诲的目的,便是为了把学校从学习者的凑集体改造为学校道德社群,让学生在这种道德社群中理解、体验、践行核心代价和美德,表示其“社群化”实质。“以诚相待”、“推让为先”、“以和为贵”、“忍辱负重”,这些充满人生处世哲理的话语,总会带给学生们寻思和启迪。
“一个竹篱三个桩,一个豪杰三个帮。”同学们之间如果能够做到诚挚相待,相互宽容,联络互助,谦善推让,无疑为自己、为他人铺就了一条坦途。一个轻松愉悦、互助互爱的校园环境,一定能增强彼此的信心,引发学习积极性。
25【原文】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①;贞妇爱色②,纳③之以礼。
【出处】
《增广贤文》。
【注释】
①道:正当路子。②色:动词,打扮。③纳:接管,符合。
【译文】
君子喜好钱财,但都是通过正当路子得来的。守本分的妇女喜好打扮,但都符合礼仪规范。
【赏析与启迪】
在生活中,谁也离不开钱财,钱财本身并不存在好与恶,主要的是获取钱财的渠道和手段,即本句中提到的“道”。
人生的道路万万千万,但大致可以归结为两条:正道与邪道。选择正道的人,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都不会背弃做人的良知和法律的准绳,纵然奋斗的过程很辛劳,但末了的结局一定幸福圆满;选择邪道的人,得一时小利,而失落之大义,乃至身陷囹圄。
这个天下上,总有一些人在劳碌地追逐着财富。利字当头,他们每每不择手段,不惜违背道德和法律。可是一个人只有两只手,能握住的东西毕竟有限。民气越是贪婪,每每失落去的也越多。学会选择,懂得放弃,珍惜拥有的统统,懂得善待生活,才是明智之举。
喜好打扮、追求俊秀是女人的天性,但是如果一味浓妆艳抹,标新创新,试图哗众取宠,反而会弄巧成拙。只有适度的润色和打扮,才符合青少年的天性,哪怕是素面朝天,也会绽放出青春的靓丽光华。
26【原文】
贱而好德①者尊,贫而有义②者荣。
【出处】
《新语·本行》,作者陆贾,汉初思想家,政治家。
【注释】
①好德:美好的风致。②有义:坚持正义,保持气节。
【译文】
地位低下但风致高尚的人,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处境困窘但能保持操守、不失落气节的人光荣。
【赏析与启迪】
纵然地位卑下,也不忘加强自身道德教化,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纵然生活穷苦,待人接物仍旧讲究文明礼貌,说话干事仍旧坚持正义。反之,如果由于地位低下、生活困窘而放弃做人的肃静,乃至违背良知、践踏正义,这样的人只会招人厌恶和鄙视。
这个天下上,贫穷的人不在少数。贫穷本身并不可耻,可耻的是因贫穷而损失人格肃静,违背道德良知。人生便是一个不断地面对困难并降服困难的过程。只要人们能够讲究道德,遵守法律,勤奋干事,坦诚做人,始终坚持自傲、自爱、自强、自律,就一定可以改变境遇,得到社会的名誉和公众的尊重。
27【原文】
人告之以有过①,则喜②。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
①有过:有差错。②喜:高兴。
【译文】
对别人指出自己的差错,应该感到高兴。
【赏析与启迪】
本句是针言“闻过则喜”的出处。儒家在如何精确对待自己的缺点上,态度非常明确:一个人如果能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自然是件好事;但是,如果有人在自己犯错时,能善意提醒、及时指出,那便是一件大喜事。
“当局者迷,察看犹豫者清。”比较那些可有可无的谄媚之言,有培植性的批评每每一字千金,有利于自己不断进步。
在面对他人指出自己的缺陷缺点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人一触即跳,听不得半句批评,既无认错的诚意,更无改过的举动;有的人闻过则喜,由衷地感谢批评者的一番美意,客气接管并及时改正。前者对待别人批评的态度,既不利于纠错改过,还会使自己犯下更大的缺点;后者知错即改,既填补了自己的过失落,还赢得了别人的认可和尊重,使彼此的心灵得到沟通,友情得到巩固。
28【原文】
仁者如射,射者正①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②诸己而已矣。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
①正:端正姿势。②求:探求。
【译文】
仁义宽厚的人就像比赛射箭,射箭手先要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放箭;射不中,不怨恨赢了自己的人,而是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查找缘故原由。
【赏析与启迪】
这便是针言“反求诸己”的出处。它的意思是说,人有了缺点或遭受失落败,应该首先从自己身上查找缘故原由,而不是采纳推脱躲避的态度,竭力把失落败的缘故原由归咎于他人。
曾经有一个高僧,他每天打坐的时候,都要在面前放一黑一白两堆小石子,分别代表自己的善恶两念。善念萌生时,他会拿一颗白石子放在身体的左边;恶念萌生时,他会拿一颗黑石子放在身体的右边。
最初,大师检点时创造,黑石子多,白石子少。每当这时,大师就会扇自己一耳光,痛哭着自责道:“你在苦海里循环,还不知道悔过吗?”四十多年过去了,大师部下全部变成了白石子,终极修成了正果。
每个人都难免犯缺点,所不同的是对待缺点的态度。有的人在费尽心机掩饰笼罩自己缺点的同时,还把任务推脱给别人。这样的做法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公正的。
做人,与其低着头粉饰缺点,不如昂开始纠正缺点;与其在缺点中沉沦,还不如在反省中奋起。反省之后,心灵得到净化,人性真正流露,这时你不论做什么,都会有前所未有的激情。
29【原文】
君子固穷①。
【出处】
《论语·卫灵公》。
【注释】
①固穷:恪守于困厄。固,坚持,坚守。
【译文】
有道德的人困厄时能够恪守本分(绝不越规逾矩,胡作非为)。
【赏析与启迪】
一个人遭遇困境并不可怕,恐怖的是困而失落志。儒家提倡精神追求重于物质享受,强调人该当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追求道德的完善和心灵的净化,推崇穷不失落义,弱不失落志。
面对困境,做人应该心态平和,有定力,遵守秩序,恪守道德;千万不能暴躁盲目,不择手段,乃至超出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一个人可以在物质上贫穷,但绝不能在精神上贫穷。纵然生活潦倒穷困,也要恪守信念,自傲自爱,发奋图强。
自傲是一种美德,是君子人格中最宝贵、最高尚的身分。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失落去做人的肃静。只有守卫了自己的肃静,信念才不会缺失落,人生的阵地才不会失守,才能战胜重重困难,开拓辉煌的人生。
30【原文】
过①也,人皆见之;更②也,人皆仰③之。
【出处】
《论语·子张》。
【注释】
①过:过失落,缺点。②更:更正,改正。③仰:敬慕,尊敬。
【译文】
一个人有了差错,别人都看得见;如果他知错能改,人们同样会尊重、敬仰他。
【赏析与启迪】
这是《论语》中记载子贡的一段话。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可能犯缺点、有过失落,这是客不雅观存在的事实;二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哀求人们面对缺点时,不能听之任之,养遗患,而该当采纳积极的态度去改正缺点。
在缺点面前,如果回避掩蔽,无动于衷,那么,小缺点就会变成大恶行,终极贻害不浅。反之,敢于正视缺陷缺点,负责总结履历教训,并采纳积极的态度及时改正,就能有效地遏制缺点的扩大。
从这段语录中,可以得到两个方面的启迪:首先是相互之间应具有原谅精神。在容许自己犯缺点的同时,也应容许他人犯缺点。别人犯错时,应善意劝诫,帮助实在时改正,而不是奚落嘲笑或一味地求全谴责。其次是要敢于正视自身缺点,对别人所提出的善意批评要客气接管,并积极改正。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可以肃清负面影响,还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31【原文】
得宠思辱,居安①思危②。
【出处】
《增广贤文》。
【注释】
①居安:处于安然的田地。②思危:考虑可能发生的危险。
【译文】
人在得到名誉的时候,应考虑到可能遭受的耻辱;安然无事的时候,则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危险。
【赏析与启迪】
天下上的事物千变万化。荣与辱、安与危也并非一成不变,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得宠莫忘辱,居安莫忘危,有备而无患,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立身处世财富。
对国家来说,只有居安思危,枕戈待旦,才能保持和平与安定的环境;对个人而言,如果能够居安思危,就会懂得珍惜所拥有的统统,纵然处在安然舒适的境遇,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放肆,他的人生自然就会避免许多缺点,少却一些遗憾。
有句古话说得好:“创业难,守成更难。”奋斗的过程固然艰辛,但要巩固既得的成绩,同样是一桩不随意马虎的事。取得了一点成绩,就忘乎以是,骄傲自满,勾留在原地“啃老本”,或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松懈意志,放肆言行,非但失落去了曾经的名誉,还会让自己遭受耻辱。
要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除了坚忍不拔的意志外,还须要得宠思辱,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