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神话与民族》

中国史_书本_15部史学巨著理解中国历史必读值得收藏 书信范文

丁山 著

如何理解史前时期帝王世系?

关注中国上古史中的主要问题:

富商史、宗法制度起源、九州方位等

本书内容是丁山师长西席从东西文化互换来探索史前时期帝王世系的一些见地。
紧张就中国上古史的一些主要问题——如三代都会迁徙、富商史、宗法制度起源、大禹治水、炎帝业绩、神农、九州方位等进行详细考证。
书中许多论点在当时乃发人所未发,即便本日来看,对上古史研究,尤其是古代神话及中外文化互换史,仍具有主要参考代价。
2
《春秋史》

童书业 著

研读春秋史的经典之书
春秋期间是如何发展、崩溃和消亡的?
将深奥繁复的考证化为普通浅近的口语文
全面展现繁芜多变的春秋史
言春秋者,稽核之情,去取之慎,盖未有逾此书者。
——吕思勉
就专著而言,迄今为止还没有代替建国前出版的童书业《春秋史》这一部书。
——李学勤
《春秋史》是一部将正史文体、纪年体、纪事体、政书及会要体、考杂体等文体写作之长交融而创作的一种分章综述的断代史新文体。
作者将深奥繁芜的考证化为普通浅近的口语文,乃至将古文古诗也译作口语文。
其学术代价一贯受到学界的讴歌。
3
《秦汉史》
吕思勉 著
研究秦汉史的最基本参考书之一
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
探寻秦汉兴亡背后的政治历史和社会文化
从来治史学者,莫不以周、秦之间为史事之一大界,此特就政治言之耳。
若就社会组织言,实当以新、汉之间为大界。
——吕思勉
《秦汉史》是史学大师吕思勉断代史论著中最值得推崇的一部。
本书初版于1947年,后多次重版。
本书将两汉政治历史分为十一个段落,既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又能捉住重点作比较详细的阐释。
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分许多章节做了细致的论述。
4
《汉书窥管》
杨树达 著
《汉书》研究公认的集大成著作
代表了清代考据学直至
民国期间当代学术兴起
对《汉书》研究的最高水平
《汉书窥管》是“汉圣”杨树达师长西席的代表作,是《汉书》研究公认的集大成著作。
本书体例依照《汉书》篇目,以《汉书》疑难章句为纲,先录儒先成说,再作按语。
全书覆盖古代汉语、笔墨学、音韵学等多个学术分支。
5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周一良 著
何谓曹魏士家制度?
九品中正制度是如何履行的?
全面探求魏晋南北朝史的主要问题
寅恪于时贤论史之文,多不敢苟同,独诵尊作,辄为心折。
——陈寅恪
东汉的选举因此道德行为作为评量标准的,而这种道德行为乃是儒家理论的实践,即所谓“经明行修”。
——唐长孺
本书所收文章,包括魏晋南北朝期间的生产关系、阶级构造、地皮和赋税制度、兵制、门阀政治、民族问题、宗教和文化等问题。
这些问题既是魏晋南北朝期间的重大问题,同时又是这一期间的疑难问题,从中可稽核这一期间的真实面貌与发展演化规律。
6
《隋唐史》
岑仲勉 著
曾为全国通用的“隋唐史”教材
措辞普通、见地深邃
本书紧张由隋史和唐史两个方面组成,详细详尽地谈论了隋唐期间发生的历史事宜或历代人物,例如:对黄巢大叛逆研究的贡献、关于陈子昂在唐文化改革中地位的卓识、关于四镇始末的通考、关于均田制与租庸调有关系的证定等,其集中反响了岑师长西席数十年中读唐史的心得,在隋唐史通论上亦常发古人之未发。
7
《明清史讲义》
孟森 著
近代清史学科奠基人孟森
明清史研究的扛鼎之作
本书为孟森师长西席20世纪上半叶在北京大学授课的讲义。
全书以韶光为线索,利用大量史料,对明清史的主要史实和制度演化进行了全面稽核,对历任统治者统治期间内部和内外部的各种利益争斗予以了特殊关注,对朝代兴衰的缘故原由也予以了深入阐发。
8
《清代通史》
萧一山 著
中国第一部体系完全的新式清代通史
中国当代清史研究奠基人萧一山师长西席巨著
梁启超、李大钊、蒋百里、蒋梦麟
朱希祖及日本今西龙博士等作序推举
《清代通史》(全十册)系中国当代著名史学家萧一山师长西席凭一己之力撰写而成,文笔流畅,史料详备。
作者将文化置于主要的地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学术思想也霸占相称大的篇幅。
9
《中国近代史》
蒋廷黻 著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全书从鸦片战役讲起,一贯阐述到其时正在进行的抗日战役,将近百年的史事浓缩在短短五万余字的篇幅里,主题光鲜,史论兼具,反响了蒋廷黻师长西席十多年对中国近代史的整体性思考,对本日的读者也不无启示浸染。
七十多年来,这本书在海峡两岸风行不辍,不愧为一个时期的经典。

10

《国史大纲》
钱穆
一部简要而经典的中国通史
在民族危亡的抗战期间
用以唤醒国魂、御敌救国的佳作
当信赖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曩昔历史,该当略有所知。
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曩昔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钱穆

《国史大纲》成书于艰巨的抗战年代,因此,文中处处可见钱穆师长西席的忧患之情。
该书于一九四〇年六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一时洛阳纸贵,成为各大学的历史教科书,风行全国,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強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浸染。

《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
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二十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化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
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理解中国历史上治乱盛衰的缘故原由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根据。

11

《中国史纲》
张荫麟
天才史家张荫麟师长西席的代表作
全书稽核了自夏商严密东汉的中国历史,在述事的同时重点阐述了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和主要历史人物的性情。
作者举重若轻,将繁芜多变的历史在不失落严谨的条件下化作简明生动的阐述,并在行文中阐述自己的见地,书中的不少不雅观点和思想在今人看来仍极有代价和参考意义。
本书虽属未完之作,但却广受赞誉。
书中处处可见作者非凡的学术功力和深刻史不雅观。

12

《中国史纲》
翦伯赞
《中国史纲》一二卷写于抗日战役期间,作者原操持写作一部八卷本的中国通史,仅完成第一卷《史前史、殷周史》、第二卷《秦汉史》。
《史前史、殷周史》出版后随即在战时的重庆文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秦汉史》则是中国史学界的第一部“秦汉史”专著。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辅导,不雅观点光鲜,资料丰富,文章生动,至今仍有很高的学术代价。

13

《中国通史简编》
范文澜 著
史学泰斗范文澜
马克主义史学的代表著作之一

如果说吕思勉的《中国通史》代表了通史写作的深度,那么范文澜的这本《中国通史简编》则代表了通史写作的广度。

本书在阐述中国历史进程所表达的史识上,在讴歌民族精神、阐发民族聪慧上,在反应各民族共同创造祖国历史上,在评价历史人物上,在描述多样的社会生活上,在阐发传统文化的宝贵代价上以及全书的编纂、组织上,都成功地向读者展现出一幅幅雄浑壮阔、多姿多彩的历史画面。

博识的理论剖析、丰富的资料和文采斐然的笔墨,三者在本书中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在探求马克思主义史学民族化和达到“文”“史”兼通,已臻化境。

14

《史记》(文白对照本·全四册)
(西汉)司马迁 著
张大可 译
大家都能读懂
大家都会爱读的
文白对照本《史记》
《史记》已有多种文白对照本,本书特点是体例创新,有五体解释,单篇题解,篇中有构造段意,使口语本更贴近司马迁的原创,表示了五体构造纪传体的魅力所在,不但是机器的古今措辞转换。
单就古今之互译,亦当后出者胜。
书后五个附录,展现了译者的译文态度与方法,以及译者的部分研究成果,可扩大读者视野,对阅读全书大有裨益。

15

资治通鉴》(文白对照本·全十八册)
(宋)司马光 编著
张大可 语译

英雄豪杰纵横天下的“帝王之书”

名臣良将从政经略的“权略之书”

芸芸众生安身立命的“生存之书”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以是定名为《资治通鉴》。
宋神宗不仅下敕奖谕,为之亲低廉甜头序,还在宰相们面前公开称颂它,称之为“前代未有此书,过荀悦《汉纪》远矣”。
从此,《资治通鉴》成为此后历代帝王必读之书。
张之洞说:“若欲关照历朝大势,莫如《资治通鉴》及《续通鉴》。
梁启超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亦一大文也。
其构造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为原本,而至今卒未能有逾之者焉。
毛泽东生平孜孜以求,他所读历史文籍的规模之巨难以统计,但他最为钟情的还是《资治通鉴》。
在他晚年,床头的一部《资治通鉴》被他翻阅得“支离破碎”,只得用透明胶“缝缝补补”。
这部300余万字的鸿篇巨制,毛泽东反复研究、批注、阅读了17遍之多。
1954年,毛泽东与吴晗发言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只管态度不雅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皆具,我们可以批驳地读这部书,借以熟习历史事宜,从中吸取履历教训。
为了遍及《通鉴》,使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都能读懂,《资治通鉴(文白对照本)》语译《通鉴》全书,采取原文与语译逐段对照的形式,即双页码为《通鉴》原文,单页码为语译。
第一册开篇有导论,先容《资治通鉴》这部千古奇书的总体情形,以及这套编年史籍的历史代价,有很强的延伸性阅读代价。
第一册设总目,方便读者概览18册全貌。
每一册前设有本册目录,方便读者索引。
每卷前设大事提要,先容一卷紧张内容,辅导读者阅读。
构造段意,及时总结、归纳。
每卷后附点评,勾引读者对当卷内容进行思考。

逐日一书

《思想自由史》

逐日一词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