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末了一部是《明史》,都是官方认定的正史,大半是官方直接修订,剩下的也都是经由官方的认可。
二十四史之后,1922年,民国大总统将一部新的著作列入正史,于是有了二十五史。
大部分人都会不假思虑地认定,这新加入的一部,一定是《清史稿》。
实则不然,这新加入的一部是《新元史》,作者是参与《清史稿》编修的清廷遗老柯劭忞。
那么,《清史稿》为何没能列入二十五史?

从名称不难创造,别的正史,盖棺论定,命名为某书某史。
而《清史稿》偏偏带了一个“稿”字,意思是修史事情并未完成。
《清史稿》经袁世凯批准,由赵尔巽为总担纲,因其未经总阅修订即匆忙付梓刊行,故曰“史稿”。
清修《明史》之前,黄宗羲的弟子万斯同有《明史稿》,并且遵照黄宗羲的嘱咐,前往北京入明史馆参与官方修史,在明史馆费力事情19年。
终极形成的官修《明史》,被后世认为大多以万斯同的《明史稿》 为根本。
《清史稿》媒介中也说:“盖此稿并非视为成书也”,只是仿照《明史稿》例,称为《清史稿》。
参与该史稿纂修的事情职员,前后有300多人,编纂韶光历达15年,字数比二十四史中任何一部都多。
但是这部史籍,在学界评价实在不高,书中史实性缺点很常见,但最为民国学人诟病的乃是其政治不雅观点。

清史演义作者_清史稿为何没能列入二十五史它到底写了什么 会议纪要范文

中国自古传统,讲究隔代修史。
历朝历代组织编修前朝史的时候,每每是国力已经规复,行有余力之时。
此时,前朝的政治影响力早就不复存在,修史便是盖棺论定的政治事情,标志着本朝已经可以站在一个高高在上的态度上,俯瞰前朝的功过是非,进行点评臧否。
在这种情形下,官改动史对前朝的评价每每都是褒扬为主,对前朝忠烈,哪怕是与本朝对抗者,也多是赞赏其忠贞。
这是一种对正统拥有绝对掌握力之后的自傲宣示。
纵然是明清易代之后清朝修明史,对前明的忠烈也是褒扬为主,并且从江南征招大批拒不认同清朝的前明遗老。
可《清史稿》开修的时候,中国处在什么地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