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记载了许多特立独行的人物和精彩纷呈的故事,读之如行山路,移步换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今日与大家分享书中几个小故事,我们一起来回顾魏晋风骨。
故 事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朋侪便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朋侪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解 读
陈寔(东汉期间官员、绅士)和朋友约好一同外出,约定中午出发,到了中午,朋友没有来,陈寔于是独自出行了,走之后,朋友才赶到。当时陈寔的儿子元方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来客问元方:“令尊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等您良久不见您来,已经走了。”那位朋友非常生气,说:“真不是人呀!
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扔下别人不管,自己走了!
”元方说:“您跟家父约定中午走,到了中午还不来,这便是不取信誉;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人家的父亲,这是不讲礼貌。”那位朋友听了十分惭愧,就下车来呼唤他,元方掉头回家去,连看也不看他一眼。
言而有信,是每一个人都该坚守的原则之一,就这一点而言,陈寔的朋友无疑是理亏的一方;当着对方的面责怪对方的家人,这显然有失落礼貌,何况责怪本身就站不住脚,陈寔的这位朋友活脱脱一副无理取闹的样子容貌,也难怪年幼的元方不想搭理他了。尊重是相互的,你尊重对方,对方自然也会尊重你;而如果你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就不要太期望别人把你摆在尊贵的位置上了。很多人都责怪别人对自己无情、冷漠、无礼,但这时该当更多地反省一下自己的态度和做法,如果自己不对,又怎能苛求别人呢?
故 事 二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缄默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短长,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解 读
谢安(即谢公)和人下棋,过了一下子,谢玄从淮上派来的信使到了,谢安看完书信,缄默无语,逐步地转向棋局,连续下棋。客人追问淮上的战事如何,谢安回答说:“我部下的兵卒,已经大败贼军”。说话间,神采举止,和往常没什么两样。
淮上之战,即淝水之战,东晋以区区八万兵力,大败八十万前秦军,书写了一段以少胜多的战役佳话,面对如此令人振奋的,谢安却从容淡定,连续若无其事地与人下棋。一场影响存亡的战役,捷报传来,理应欣喜若狂、举杯共庆,谢安却“缄默无言”,这种器量和气度,一样平常人还确是难以做到的,其无愧于“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之赞誉。
古人讲:“军事变幻无常,每当危疑震荡之际,愈当澄心定虑,不可发之太骤。”清代帝师翁同龢的一副对联也写道:“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谢安每临大事而不形于色、意定神闲的镇静令人折服。
一个人的生平不可能一帆风顺无波澜,也不可能静如止水似平镜,纵然遇不到震天动地的大事,也总会碰上一些急事、难事、险事,面临一些危急、困难、磨练。这个时候,能否做到心如止水、泰然处之,举止从容、沉着淡定,磨练一个人的气度和秘闻。临大事须静心不雅观察、稳住阵脚、沉着搪塞,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暴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跋前疐后,如此方能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造诣大事。
故 事 三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解 读
王恭从会稽回来后,同宗的王忱(王大)去看望他。瞥见他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子,便对王恭说:“你从东边回来,自然会有这种东西,可以拿一张给我。”王恭没有说什么。王忱走后,王恭就派人拿起所坐的那张竹席送给王忱。他自己既没有多余的竹席,就坐在草席子上。后来王忱听说这件事,很吃惊,对王恭说:“我原来以为你有多余的,以是问你要呢。”王恭回答说:“您老人家不理解我,我为人处世,没有多余的东西。”
庄子在《逍遥游》里说:“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过河,不过饱腹。”鹪鹩停在整片森林,要筑巢也不过占用一棵树而已,整片森林对它没有用;鼹鼠从一条河里经由,能带走的水也不过一肚子而已,整条河流对它也没有用。以是,鹪鹩也好,鼹鼠也罢,只须要取自己须要的部分,不可有霸占之心。王恭说他做人没有多余的东西,也是这个道理。
人活在世界上,为了知足自身的发展,适当地索取是必要的,但要知足。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活得太累,便是由于欲念太深,只顾索要,不知知足,想得到的东西太多而能力无法兼顾,以是纠结、愤怒、不幸福。这时候,就要多向王恭学习了。
故 事 四
诸绅士共至洛水戏,还,乐令问王夷甫曰:“今日戏乐乎?” 王曰:“ 裴仆射善谈名理,混混有文雅;张茂先论《史》、《汉》,靡靡可听;我与王安丰说延陵、子房,亦超超玄著。”
解 读
绅士们一起到洛水边嬉戏,回来的时候,尚书令乐广问王夷甫:“本日玩得高兴吗?”王夷甫说:“裴仆射善于谈名理,滔滔不绝,意趣高雅;张茂先谈《史记》《汉书》,娓娓动听;我和王安丰评论辩论延陵、子房,也极为超尘拔俗,奥妙透彻。”
措辞,是人们互换的一种主要工具。不同的人,由于气质和兴趣不同,说话的时候所选择的内容和措辞风格也是不同的。可以说,措辞直接反响出一个人的内在个性。有时候,仅仅依赖外表和着装,是没有办法深入理解一个人的。听人言而知其人,想要摸清对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妨找一个得当的话题,与他交谈一下子,便可明白他的涵养和风姿。也可见他非常长于不雅观察人。
故 事 五
王述转尚书令,事行便拜。文度曰:“故应让杜许。”蓝田云:“汝谓我堪此不?”文度曰:“作甚不堪!
但克让自是美事,恐不可阙。”蓝田慨然曰:“既云堪,作甚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
解 读
王述调任尚书令时,调令一到便走立时任。他的儿子王文度说:“你本来该当把这个官位让给杜、许两人。”王陈说:“你认为我能否胜任这个职务?”文度说:“不是说你胜任不了,而是说克己让人总是好事,礼节上恐怕不可短缺。”王述感慨地说:“既然能够胜任,为什么还要谦让呢?人家说你赛过我,据我看究竟不如我。”
人要学会谦让,但不能事事妥协,该脱手时就脱手,这是自傲的表现,也是敢于担当、勇于寻衅的表示。一件事情,如果坚信自己能够做好,就无需妥协,这是对自己卖力,也是对即将做的事情卖力。
故 事 六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难,常有一人旁边己。问其以是,乃受炙人也。
解 读
顾荣在洛阳的时候,一次应邀赴宴,创造上菜的人有想吃烤肉的神态,便让出自己的那一份送给他,同座的人都笑话顾荣。顾荣说:“哪有整天端着烤肉而不知肉味这种道理的呢!
”后来遭逢战乱,过江避难,每遇危急,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护卫自己。顾荣问此人为何一贯保护自己,原来便是得到烤肉的那个人。
给予他人恩情,不在于恩情的大小,而在于是否雪中送炭,是否尊重他人。大概,一个大略的想法,一个自然的举动,会给他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而末了,由于这小小的帮助,自己可能也将得到他人的回馈。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顾荣的一份烤肉,换来了别人的以命相护。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认为,只有结交权贵才会对自己有好处。实在,心怀善意,不求回报地帮助他人,大概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对付他人来说,可能意味着莫大的扶持与安慰。反过来,被你帮助过的人,即便是身份卑微的小人物,有朝一日可能也会帮上你的大忙。
◎本文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