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敦煌写经所写内容为《妙法莲华经卷第七》,目前存13纸,整卷长度达5.6米。
为公元600—700年的唐代写本。
▲敦煌写经《妙法莲华经卷第七》 一卷 硬黄纸 24.3560.7cm
(后秦)鸠摩罗什译 公元600-700年 初唐写本
溥侗题签,吴士鉴、刘海粟旧藏
信息来源:北京伍伦2017秋拍图录
关于这一点,可与日本和铜五年(712年),日本长屋王于奈良写下的《大般若经》参考,下图
本卷有漏写文句的补充,解释当年经由校正,并且是利用过的卷子,不是瞎抄和练习物
整卷保存状况极佳。印成字帖行世,必是功德无量!
附上部分高清图,只管这精彩得叫人想尖叫
二
▲南北朝写经《佛说佛名经卷第二》(十二卷本)一卷 白麻纸 28504cm
(北魏) 菩提流支译 公元500-550年 南北朝写本
信息来源:北京伍伦2017秋拍图录
这一件可称“丰韵”。
你可以看下图赤色箭头,切笔进去,肉肉的一片圆润物。黄色箭头的转向处,它不是生硬的脆折,而是像绕着一个固定的桩在环抱,这让全体转角和气还十分大方
下图,黄色三个箭头,一样平常人写,就咋咋呼呼地伸展开,而它就一短小的几个鄙吝械,脸庞和蔼,憨态可掬到爆
这种字写起来是很平的,它的每个横画延长出去一看,险些都是一个精确角度的出法
你看到这一点,相信会忽然意识到,这种字外表虽然没什么,但内里实际是很英气飒飒的
这种段位,在书法上有个专门的词汇,叫做“深稳”——它是比“平稳”更高档级的效果,平稳只是担得平而已,有时候,也便是花架子,而深稳,是根扎到地下,你看着以为可以一推就倒,但实际它连摇都不摇一下
根扎地下何解?看图
赤色箭头是“大风吹”,但是下盘(黄色箭头)如磐石安稳,你不碰它,它很萌气,你碰它,它重如山
漏字有补,补出的效果,也妙极了,倒是也有几分赵孟頫的既视感
如果你不以为然,试试下图,黄色几处轻轻重重的牵拉,人家只是无心的牵带而已,特殊是赤色弯钩的效果,毫无技巧的东西,但你手如果不到,就只能是感想熏染感想熏染了。小楷中的精熟,是种很恐怖的东西
实在,这种字,如果见过北齐《文殊般若碑》,相信会很熟习,它们基本便是一个风貌
关于这种风格的字体,敦煌以及其他方向的墨迹资料实在很少,这也造成学习它的人很少很少,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很可惜的。
这一件与中国书店藏敦煌文献zsd009或为同一人所书,zsd009亦为《佛名经》(下图),现有53.2cm。
伍伦这一件内容首断尾全,存13纸,全卷有5米多,真的弥足宝贵。
三
下图这种笔划的隶书味,很重
这件存一纸,共29行,每行17字。可与延昌三年(514)的令狐崇哲的《华严经》(S.9141,下图)比对而不雅观。
▲北魏写经《大般涅盘经卷第八》一张 麻纸 2540.5cm
(北凉)昙无谶译 公元500年前后 北魏写本
信息来源:北京伍伦2017秋拍图录
四
康有为旧藏,绝对年内重磅!
▲南北朝至隋代《维摩诘所说经》卷下一卷 经黄纸24.5×700cm
(后秦)鸠摩罗什译 公元500-600年 南北朝至隋代写本
康有为旧藏
信息来源:北京伍伦2017秋拍图录
这样的字还有什么话说呢?
险些是每个字挑出来,都是无懈可击,十分罕见
它的横画基本还是比较隶书走法
虽然看着是比较通用的字体书写,但实在它是包含异写字样的
卷末有康有为师长西席“南海藏经”朱印
图文来自北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