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当过西席、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880年(光绪六年庚辰)10月23日(农历玄月二旬日)辰时,李叔同生于天津河北区地藏前故居李宅。
祖李锐,原籍浙江平湖,寄籍天津,经营盐业与银钱业。
父李世珍,字筱楼,清同治四年进士,曾官吏部主事,后辞官承父业而为津门巨富。
行列第三,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

现代梵学哪位讲得最好_现代十位最受迎接的佛学大年夜师弘一法师 求职信范文

李叔同幼年时就受到了佛教的熏染。
听说,他降生之日,有喜鹊口衔松枝送至产房内,大家都认为这是佛赐祥瑞。
后来,李叔同将这根松枝携带在身边,终生不离。
他的父母都笃信佛教,他的大娘(李世珍的大姨太)郭氏也是虔诚的佛教徒,叔同跟她学会了念诵《大悲咒》、《往生咒》。
他的长嫂信佛,曾教他背诵佛经。
叔同小时候,常在家与三弟一起学僧人作法,“两个人都用夹被或床罩当僧衣,在屋里或炕上念佛玩”。

李叔同六七岁时,开始随着年长自己12岁的兄长文熙读书,并学习日常礼仪。
文熙对他督教甚严,日常作业不得马虎,应对进退也不得稍越礼仪。
他小小年纪便受到如此严格的教诲,无疑会使他的天性受到压抑,但对他养成严明负责的习气却大有好处。
异日后的造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样的好习气。

1884年(光绪十年甲申)5岁在天津。
8月5日,父病逝,终年72岁,叔同跟母亲在李家的处境更显尴尬。
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李叔同小时候难免有一些自卑方向,他沉默寡言的性情,就这样形成。

1897年(丁酉光绪二十三年)18岁时,李叔同奉母亲之命,娶茶商之女俞氏为妻。
哥哥文熙从家产中拨出30万元供叔同家用,这在当时是一笔巨额财富。
他买了一架昂贵的钢琴,开始学习音乐和作曲。
那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持维新变法,一向关心国事、憧憬未来又极厌旧制度的李叔同,对这场变革感到很愉快,积极鼓吹新说,并刻了一方“南海康梁是吾师”的印章,以示对变法的支持。
不料,“戊戌政变”后,六君子殉难,康、梁亡命外洋,这场维新运动以失落败告终。
外界哄传李叔同是康、梁翅膀,为了避祸,他带着母亲、妻子,搬家上海,在法租界租了一套屋子,安住下来。
由于他家在上海有银号,他可以凭少雇主的身份任意支取生活用度,手头相称阔绰,他以巨室公子身份,与沪上名流交往。
十月加入“城南文社”,曾以《拟宋玉小言赋》,名列文社月会第一。

1916年(丙辰民国五年)37岁因日本杂志先容“断食”以教化身心之方法,遂生入山断食之念。
冬,入杭州虎跑定慧寺,试验断食17日,有《断食日志》详记。
入山前,作词曰:“一花一叶,孤芳致洁。
昏波不染,造诣慧业。
”返校后,开始素食。
时,受马一浮之熏陶,于佛教“渐有所悟”。

1918年(戊午民国七年)39岁春节期间在虎跑寺度过,并拜了悟和尚为其在家弟子,取名演音,号弘一。
农历七月十三日,入虎跑定慧寺,正式出家。
出家前,将所藏印章赠西泠印社,该社创始人之一叶为铭为凿龛庋藏,并有“印藏”题记:“同社李君叔同,将祝发入山,出其印章移储社中。
同人用前人‘诗龛’、‘书藏’遗意,凿壁庋藏,庶与湖山并永云尔。
戊午夏叶舟识。
”玄月,入灵隐寺受比丘戒。
十月,赴嘉兴精严寺小住。
年底应马一浮之召至杭州海潮寺打七。

1919年(己未民国八年)40岁春,小住杭州艮山门外井亭庵,后移居玉泉清涟寺。
夏居虎跑定慧寺,秋至灵隐寺,专事研佛。

1920年(庚申民国九年)41岁春,居玉泉寺,为《印光法师文钞》题词并序。
称“老人之文,如日历天,普烛群品”。
6月,赴浙江新登贝山闭关,研究律学。
秋,离贝山赴衢州,客居莲花寺。

1921年(辛酉民国十年)42岁正月,悛改登返杭州,居玉泉寺,披寻《四分律》,始览诸先师之作。
春,曾在闸口凤生寺小住,丰子恺游学日本前夕曾前往话别。
3月,自杭州赴温州,居庆福寺。
撰《谢客启》,掩关治律。
6月,所撰《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初稿成。

1922年(壬戌民国十一年)43岁正月初三,在家正室(俞氏)病故于天津本宅,俗家仲兄文熙来信嘱其返津一次,因故未成行。
仍居庆福寺。

1923年(癸亥民国十二年)44岁2月,在上海与尤惜阴居士合撰《印造经像之功德》。
赴上海途中曾在上虞白马湖、绍兴、杭州等地勾留。
6月,为杭州西泠印社《弥陀经》一卷刻石。
9月重至衢州,居莲花寺。

1927年(丁卯民国十六年)48岁春,居杭州吴山常寂光寺。
7月移居灵隐后山本来寺。
秋,至上海,居江湾丰子恺家。
主持丰子恺皈依三宝仪式。
期间与丰子恺共同商定编《护生画集》操持。
是年春,丰子恺等编《中文名歌五十曲》出版,内收李叔同在俗时歌曲13首。
丰子恺在媒介中说:“李师长西席有深大的心灵,又兼备文才与乐才。
我们所知,中国作曲作歌的只有李师长西席一人。

1928年(戊辰民国十七年)49岁春夏之间,在温州大罗山诛茆坐禅。
秋至上海,与丰子恺、李圆净详细商编《护生画集》。
冬,刘质平、夏丏尊、丰子恺、经亨颐等共同集资在白马湖筑“晚晴山房”,供大师居住。

1929年(己巳民国十八年)50岁正月,自南安小雪峰至厦门南普陀寺,居闽南佛学院,参与整顿学院教诲。
春,返温州,途经福州,在鼓山涌泉寺藏经阁创造《华严经疏论纂要》刻本,叹为罕有,发愿刊印。
9月,在“晚晴山房”小住,10月重至厦门、南安,与太虚法师在小雪峰寺度岁,并互助《三宝歌》。
是年2月,《护生画集》第一份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50幅护生画皆由大师配诗并题写。
大师在跋中曰:“我依画意,为口语诗;意在导俗,不尚文词。
普愿众生,承斯功德;同发菩提,往生乐国。
”并云:“盖以艺术作方便,人性主义为宗趣。
”是年,夏丏尊将所藏大师在俗时所临各种石本出版,名《李息翁临古法书》(上海开明书店)。
是年,仲兄李文熙卒,年62岁。

1930年(庚午民国十九年)51岁正月,自小雪峰至泉州承天寺,与性愿法师相聚。
4月赴温州,后至白马湖“晚晴山房”。
秋赴慈溪金仙寺,讲律两次。
11月赴温州庆福寺。
时人称弘一大师为孤云野鹤,弘法四方。
1931年(辛未民国二十年)52岁2月,自温州过宁波,旋赴白马湖横塘镇法界寺。
发愿弃舍有部律,专学南山,从此由新律家变为旧律家。
9月,广洽法师函邀大师赴厦门。
同月在金仙寺作“清凉歌”。
岁末在镇海伏龙寺度岁。

1932年(壬申民国二十一年)53岁是年在镇海龙山伏龙寺为刘质平作书法。
年底,至厦门,住山边岩(即万寿岩),在妙释寺讲《人生之末了》。

1933年(癸酉民国二十二年)54岁2月初曾赴厦门,旋返妙释寺。
是年在妙释寺讲《改过履历谈》,在万寿岩开讲《随机羯磨》,重编蕅益大师警训为《寒茄集》。
在开元寺圈点《南山律钞记》,在承天寺讲《常随佛学》。

1934年(甲戌民国二十三年)55岁2月,至厦门南普陀寺讲律。
帮忙常惺院长整顿闽南佛学院。
见学僧纪律松弛,认定机缘未熟,倡办佛教养正院。
是年,跋《一梦漫言》,作宝西岳《见月状师行脚略图》。
冬移居万寿岩,讲《阿弥陀经》。
又编《弥陀经义疏撷录》

1939年(己卯民国二十八年)60岁4月入蓬壶毗峰普济寺闭门静修。
著《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等书。
9月,澳门《觉音月刊》和上海《佛学半月刊》均出版《弘一法师六秩纪念专刊》。
秋末,为《续护生画集》题字并作跋。

​1940年(庚辰民国二十九年)61岁春,闭关永春蓬山,回绝统统往来,专事著述。
10月,应请赴南安灵应寺弘法。

1941年(辛巳民国三十年)62岁4月,离灵应寺赴晋江福林寺结夏安居,并讲《律钞宗要》,编《律钞宗要随讲别录》。
冬,入泉州百原寺小住,后移居开元寺。
岁末返福林寺度岁。

1942年(壬午民国三十一年)63岁2月赴灵瑞山讲经。
但弘一提出三约:一不迎,二不送,三不请斋。
3月回泉州开元寺,后居温陵养老院。
7月,在朱子“过化亭”教演出家剃度仪式。
8月在开元寺讲《八大人觉经》。
10月2日下午身体发热,渐示微疾。
10月7日唤妙莲法师抵寝室写遗嘱。
10月10日下午写“悲欣交集”4字交妙莲法师。
10月13日晚7时45分呼吸急匆匆,8时安详西逝,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弘一大师对佛学的贡献,紧张表示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
弘一大师为振兴律学,不畏困难,深入研修,潜心戒律,著书说法,实践躬行。
他是晚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师,也是国内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

弘一大师入佛初期,除了阅读僧人必读的经典,其学习博览而广纳。
何况,他原是个对任何事情,除非不做,做就要做得负责彻底的人。
做了和尚,在佛学思想方面,自然也得做出自己的特色。
对此,林子青概括说:“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因此华严为镜,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的。
也便是说,他研究的是华严,修持弘扬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净土法门。
他对晋唐诸译的华严经都有精湛的研究。
曾著有《华严集联三百》,可以窥见其存心之一斑。
”弘一法师生平严守律宗戒律,悲天悯人,生前每次在坐藤椅之前总是先摇一下,以免藏身个中的小虫被压去世,其临终时曾哀求弟子在龛脚垫上四碗水,以免蚂蚁爬上尸身被欠妥心烧去世,其善心可见一斑。

中国佛教律学,故译有四大律,即《十诵律》、《四分律》、《摹诃借祗律》、《五分律》。
为弘扬律学,弘一大师穷研《四分律》,花了4年韶光,著成《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记》。
此书和他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弘扬佛法,合为精心撰述的两大名著。

弘一法师附近中年放弃诸艺和身外之物遁入空门后,惟书法不辍,书写佛语,广结善缘,普度众生,秉持文艺应“以人传文艺,不以文艺传人。
”大师圆寂近70周年,嘉言懿行早已载入中华史册, 成为后人景仰的一代高僧。
吾颂弘一法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人可超。
谓此赞誉,国际华人歌后邓丽君与大师有相类比之处。
“寿事无长物,图画片羽留”,如大师所言,生前了无片瓦,身后却留给人们的是一笔笔丰富的、叹为不雅观止的精神遗产,令后众在海内各城市环境幽美的地方为他建立纪念馆堂供人瞻仰。
夫人生几何,当有何人能以生平十多个第一载入中国文化艺术、教诲、宗教之史册,让后人仰慕、敬佩、惊叹?!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