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
(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
老舍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由于老舍生于农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当代小说家、作家,措辞大师、公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得到“公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长于描述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善于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不雅观念的守旧掉队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抵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抵牾生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为。他喜好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响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每每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厉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长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响的社会现实可能不足辽阔,但在他所描述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致、不同时期的社会气氛、风尚习气,一贯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奇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条有理、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全丰满、“京味”十足的天下。这是老舍在当代文学史上作出的分外贡献。
玛克西姆·高尔基
(1868年3月16日——1936年6月18日)
玛克西姆·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别什可夫。前苏联作家、墨客,评论家,政论家,学者。高尔基于1868年3月16日出身在伏尔加河边下诺夫戈罗德镇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时父亲去世,他跟母亲一起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10岁那年,高尔基开始独立谋生。他先后当过学徒、搬运工、看门人、面包工人等,切身体验到下层公民的苦难。在此期间,他发奋读书,开始探求改造社会的真理。
高尔基早期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品多取材于他的底层生活的见闻和感想熏染,高尔基的作品除强烈地控诉了成本主义社会的恶行外,还力争揭示底层公民内心深处的痛楚和新旧意识的斗争,捕捉劳动群众生活的时期特色,其目的仍旧是要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高尔基的创作中处处洋溢着对积极人生态度的赞颂,神往唤醒公民群众创造新生活的激情,唤起人对自己作为人的自满感,鄙视怜悯与恩赐。高尔基的作品从20世纪初开始陆续被先容到中国,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不雅观点,对中国五四往后新文学的发展有主要影响。
代表作:《海燕之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狄更斯
(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
狄更斯全名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出生于英国海军小职员家庭,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后被迫到工场做童工。15岁往后,当过状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宣布下议院。1837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是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后来创作才能日渐成熟,先后出版了《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困难时期》《双城记》《远大出路》等。
狄更斯生活和创作的韶光,正是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前期。狄更斯毕生的活动和创作,始终与时期潮流同步。他以写实笔法戳穿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横暴,满怀激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层社会,特殊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悲惨处境,并以严明、慎重的态度描写开始觉醒的劳苦大众的抗争。与此同时,他还以空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豪情讴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会和更美好的人生。
维克多·雨果
(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
维克多·雨果,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性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雨果的生平的创作期间长达六十年之久,生平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天下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他前期的创作,基本上是站在资产阶级人性主义态度上,同情人民疾苦,希望通过改良社会,办理抵牾。后期创作有一定的现实主义成分。
1830年,法国发生了“七月革命”,封建复辟王朝被翻。雨果激情亲切赞赏革命,歌颂那些革命者,写诗哀悼那些在巷战中捐躯的英雄。七月革命后,雨果也在政治上进一步走上左翼的道路。1831年,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问世,这部小说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义小说。小说通过描写善良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在中世纪封建专制下受到摧残和伤害的悲剧,反响了专制社会的阴郁,反动教会的专横獗和法律制度的残酷。
1862年,雨果的长篇小说《悲惨天下》问世,书中戳穿了成本主义社会的尖锐抵牾和贫富悬殊,描写了下层公民的痛楚命运,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急迫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阴郁使儿童羸弱。剧烈鞭笞了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小说受到全天下公民的欢迎。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
(1904年07月30日——1936年12月22日)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布尔什维克战士。1904年9月22日出生于工人家庭。因家境贫寒,11岁便开始当童工,15岁上沙场,16岁在战斗中不幸身受重伤,23岁双目失落明,25岁身体瘫痪,1936年12月22日去世,年仅32岁。历时三载,战胜弗成思议的困难,创作了《钢铁是若何炼成的》这部不朽的精品,实现了重返战斗岗位的空想。
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家乡义士墓前的一段独白,成为了千百万青年的座右铭:“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生平该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顾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仇恨,也不因无所作为而羞愧;这样,在临去世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全体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天下上最壮丽的奇迹——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是个奇迹:只管饱受病痛折磨,从未向去世神低头。在体能严重衰竭的情形下,他执意要将这部描写自己这代人命运的小说留传后世。虽然他去世时仅32岁,但这时他已经是有名全天下的无产阶级作家。
茅盾
(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不雅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管新式的教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事情,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把稳力一贯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宜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主要的政治经济事宜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茅盾在这些事宜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茅盾的作品具有光鲜的时势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色。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期性。如小说《屯子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响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屯子“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人的觉醒、反抗的过程。
他小说的创作题材所涉及的社会生活内容,涵盖了20世纪中国上半叶的历史全貌,时期的线索排列构成了社会的编年史。如从社会的政治、经济斗争和阶级抵牾以及社会各阶层人物看,茅盾小说反响出军阀混战、经济危急、工人罢工、农人暴动等社会重大问题,规模的伟大和剖析的深刻,都是中国当代社会小说前所未有的。
雷蒙德·卡佛
(1938年5月25日—1988年8月2日)
雷蒙德·卡佛是“美国二十世纪下半叶最主要的小说家”和小说界“简约主义”的大师,是“继海明威之后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作家”。《伦敦时报》在他去世后称他为“美国的契诃夫”。美国文坛上罕见的“困难时世”的不雅观察者和表达者,并被誉为“新小说”创始者。
卡佛高中毕业后,便开始养家糊口,困难谋生,业余学习写作。1966年,获衣阿华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67年,作品第一次入选《美国年度最佳小说选》;70年代后写作造诣渐受瞩目。卡佛生平作品以短篇小说和诗为主,还有一部分散文。著作紧张包括短篇小说集《请你安静一下好不好?》《愤怒的时令》《当我们评论辩论爱情时我们在评论辩论什么》《大教堂》《我打电话的地方》,诗集《冬季失落眠症》《鲑鱼夜溯》《海水交汇的地方》《海青色》《通往瀑布的新路》等。
读雷蒙德·卡佛作品的第一印象,是浩瀚美国梦的鼓吹者,定然不会喜好他。在那些守旧的批驳者看来,他的小说“不足乐不雅观”、“集中展现事物的惨淡面”、“写的不是真正的美国人”,如此等等,一言以蔽之,“没有给美国涂脂抹粉”。的确,他笔下的小人物能让第三天下国家望“美”兴叹的人找到些许生理平衡:原来美国老百姓也是辛劳事情赢利养家,歇下来只想看电视;他们也做着永久实现不了的梦,凑合着度过平庸的每一天;他们也外表默不作声,内心歇斯底里。
路遥
(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
原名王卫国,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榆林清涧县,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平凡的天下》、《人生》等。
路遥出生于陕西陕北山区清涧县一个穷苦的农人家庭,7岁时由于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屯子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还乡务农。这段韶光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事情,并在屯子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天下》,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质,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期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绪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心公民电台广播。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在路遥笔下,生存环境的悲苦不仅仅是生存问题,更有发展空间的各类限定。实际上,路遥作品中的主人公,其坚毅品质更是在不断追求发展的奋斗过程中日臻完美的。写苦难是为了写苦难中的人。苦难越深重,降服苦难的人及其品行就越是难能名贵和令人敬佩。
托妮·莫里森
(1931年2月18日——)
托妮·莫里森,美国黑人女作家,生于俄亥俄州洛雷恩。霍华德大学毕业。20世纪60年代末登上文坛,其作品情绪炽热,简短而富有诗意,并以对美国黑人生活的敏锐不雅观察有名。紧张作品有《最蓝的眼睛》《苏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娃》等。她所主编的《黑人之书》(The Black Book),记叙了美国黑人300年历史,被称为“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1989年起出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讲授文学创作。紧张造诣在于长篇小说方面。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托妮·莫里父亲是船厂焊接工。母亲是虔诚教徒并且参加教会歌咏队,在白人家帮佣。为了躲避种族歧视,父母从俄州(美国中西部)迁徙到美国南方,又为了事情迁移到北方。父母都为黑人文化感到骄傲,她从小在家里学会无数的黑人歌曲,听过许多南方黑人的民间传说。在黑人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下,她读遍与此干系的书本,尤其对文学有兴趣。
托妮·莫里森将小说创作与民族解放义务联系起来,用她的笔淋漓尽致地描述了当今黑公民众的生存境遇,从中揭示出霸权文化对少数族裔文化的毁坏。不仅如此,她还力争通过文学话语呼吁黑人知识分子转向黑公民族文化本身,从过去那些被白人主流文化鄙弃的传统中重新建构民族意识。同时,身为一名女作家,莫里森又凭借她独特的女性视角,依托其分外的女性经历,把黑人女性寻求自我的进程和重构黑公民族意识的进程紧密相连,形成交互共进的发展趋势。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
(1940年——)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南非白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大学教授。是第一位两度得到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的作家。于2003年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是非洲第五位、南非第三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库切的作品是内容丰富多样的巨大财富。没有哪两部小说用同样的手腕写成。但所有的作品都表现出一个相同的主题:如何在困境中得到拯救。作品的主人公每每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被剥夺了外在的肃静,但他们总是能从失落败中得到力量。
作为200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敏锐的目光洞察了南非漫长的种族隔离史遗留下来的创伤影象,将殖民、反殖民的历史主题与后当代的自由言说精神有机链接,并向其融入到笔墨中,谱写出一系列镶嵌在历史与当下创伤和悲剧的叙事。同时,库切的创作较多地借鉴了西方文学的技巧和办法来描写南非的历史和现实,从而显示出库切将南非文学和西方文学联姻了起来,成为一个新的整体。代表作:《耻》《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期》
本文来自读者,作者读者君。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