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接了一个给某有名导演撰写人物稿的互助,
对方哀求我写30个人物稿的标题,用在于一整年的采访互助中,
当我真的下手去写时,
我有一种“体感”:真正能给我带来直接的思路启示的,实在并不是我读过的书,而是我日常会读的那些杂志,它们掀开我“天灵盖”的威力是非常让人愉快的。
在这个快餐时期,大家可能都不太习气从杂志上来得到信息了,
但在我看来,杂志在当下,依然是信息笔墨的“天花板”,那些编辑苦思夜想出来的人物采访角度,不是随便什么段视频或者热点新闻就可以遇上的。它浓缩,磕尽专业。
给大家分享7本我常常看的、对我日常写作有很大帮助的杂志,都比较常见。
有的有电子版;有的没有,我会订阅纸质版来读,或者在北京街边的报刊亭随手带一本。
1⃣️《人物》人物稿件的“天花板”,很多采访,我都会反复看的切入角度。
尤其最近两年的采访,时髦又带劲,洞察感和共情力增加了很多。
很多我写文案的思路,都来源于这本杂志。
2⃣️《南方人物周刊》相对付《人物》杂志来说,采访领域更广,更接地气。
我是由于”领域广”而长期看的,但是从人物采访的深度上来说,我更喜好《人物》。
《南方人物周刊》早已不是之前的觉得了,但专业度还是在水平线上的。
3⃣️《读书》是我从大学读到现在的一本书,很艰涩、思辨,但思想性很重。
都是约请的一些著名的教授和学者针对某个文化征象做出的阐述。
非常难读,必须一篇篇去世磕。我一样平常用它来磨练心境哈哈哈。
4⃣️《三联生活周刊》更像是一本生活办法读物,话题年轻、轻松。
阳光很好的下午,不想动脑筋的时候,我就会打开看,很随意马虎沉浸。
5⃣️《国家人文历史》2021年我和一群人开始读历史,那个时候开始订阅这本杂志。
怎么说呢,兼具时势和人文,年事越大,越想从更高格局看当下。
但是用的措辞比较“官方”,比较难找到阅读的觉得。
我一样平常当做选题库,而不是资料库。
6⃣️《北京文学》新鲜的文学养料,能对当下的文学保持感知。
有时候太忙,不太关注当下文学届发生的事情,以是看这个杂志,能让我保持一定对当下文学的敏锐度。
7⃣️《读者》写作14年,就读了14年。
之前是作者和杂志的关系,现在是我的授课教材。
我带小伙伴写散文的很多技巧,都来源于此。
我是蓑依,一个写作14年,出版过7本书,以写作视角不雅观察天下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