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日星记#
一 定义与内容
“中原文明的心法:民气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主要理念。这个理念超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对付中国公民的思想、行为和生活办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尚书·大禹谟》记载十六字的中华心法,其内容是:“民气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
「 谟:打算;危:高而险;微:低而深奥,弱而妙;精:钻其深,精其妙;允:公允,恰当;执:得,把持;厥:其;中:中央,中正等 」
「“民气惟危,道心惟微”的大意是,民气易受外界影响而产生变革,而道心则是深藏不露而又纯简精妙的。这表明,人的情绪和希望每每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和行为,而真正的聪慧则在于透过表象看实质,坚持正义与真理。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意思是要专注而专一地坚持正道,并在行为上做到恰到好处。这表达了追求完美、坚持不懈、公道无私的精神境界。」
二 渊源与传承
中华心法,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与最高聪慧。
于文明启源之初,中华先民秉承天性,以心印心,参悟天地,思悟而得。其传承有序,从黄帝至尧舜禹,传商汤,而至文王、武王、周公,从周公传至老庄、孔子,自孔子传颜回、曾子,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自此心法不得口传,唯悟而得之,故得此心法者鲜矣,所往后人将此心法称为“儒家十六字心法”,直至宋明陆王(陆九渊、王阳明)、程朱(程颐、朱熹)各有所悟。历代先王、先圣无不依着这几句话,或引其一端,传承中华文化根脉,以之为响器,震古烁今,或为家、为民、为国,而造诣自我,建功立业。
中华心法起源于4600年前轩辕黄帝的守中、守一思想。
文献记载:上古明君虞舜大帝,在向其余一位明君禹帝请托天下重任时说过的这四句话,尧舜禹心法相传,请托的是天下庶民苍生的重任,传承的是中原文明的火种。十六字心传,蕴含着修心之道、治国之道。此心法是中国上古期间(距今 4300 年)先王尧舜的心法,是中国最早的心法,早于孔门心法与释迎心法一千八百多年。
自东汉(公元25年一220年)佛教传入中土以前,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惟崇自然科学,造就了春秋诸子百家文化壮盛期间,造诣了汉武帝的中华大国。自此而后宗教垄断中土两千年,隋唐尊佛,元明崇道,清朝万教风靡。独大宋子民尊儒重理,国富民丰。
两千载,众生有魄无魂,有心人却千方百计来悟其性,儒家典集,佛道经书,万卷藏书,个中只有一个悟字,从何而悟?儒家曰:“存心养性”。道家曰:“练心练性”。释家曰:“明心见性”。作甚见性呢?苦煞世中人!
自民国以来,悛改中国成立以来,万教复去,而自然科学重新回归,为国人立心,为国人竖魂。但民气不可不修,如何悟?如何修呢?
三 影响与代价
中华之文明—— “文明圣火,千古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这是北京中华世纪坛碑文上的话,这句话说的很对。
无论是玛雅文化、古巴比伦文化、古印度文化,还是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在历史的沧桑与宗教战役中尽数陨落了。五千年人类浩浩文化长河中,唯独中华天道心法文化一贯没有泯没。未绝的辉煌文明自伏義炎黄尧舜禹到周文武王老孔孟,千古未绝的正是这个自中华心法的至纯源头中流淌出来的道心文明。
南怀瑾在讲到中华心法时说:“中国文化的重点,也是生命科学和认知科学的中央,有十六个字解释,这是中国文化的中央。你们讲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便是这里开始的。以是孔孟思想、老庄思想,统统从上古这里开始来的。中国文化的道统,便是包括了儒家、道家,乃至于后来从印度进入的佛家后来接管中国文化成为禅宗都在内,事理便是我们先人的传统十六个字,民气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连大家喜好学打坐啊,学禅宗,学修身心的道理,大原则,都是从这个地方出来的。”
在(传习录)中记载到,尧、舜、禹之相授受曰:“民气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道心者,任性之谓,而未杂于人。无声无臭,至微而显,诚之源也。民气,则杂于人而危矣,伪之端矣。见童子之入井而恻隐,任性之道也;从而内交于其父母焉,要誉于乡党焉,则民气矣。饥而食,渴而饮,任性之道也;从而极滋味之美焉,恣口腹之饕(tao)焉,则民气矣。惟一者,一于道心也。惟精者,虑道心之不一,而或二之以民气也。道无不中,一于道心而不息,是谓“允执厥中”矣。
十六字心法是上古明君明心之法,是最上乘真功正法。三教贤人立教传法皆以明心为本,法有差异,所说万法一理,明心为万圣之纲。先圣大德为后代子孙指明了一条正心修身、通达自然真理的光明大道,树立了纯洁心灵、文明精神的光辉模范。
十六字心法,无异于是教导人调控内心,发明与生俱来的生理聪慧,让自己坚持守护好自己先天的神明本心,有一片内心,保留了小儿百姓之心,不被外在的天下所僵化。
中华心法境界极高,并且相称难得的是它供应给人们的辅导并非晦涩难懂,而是极其朴实无华,自然真切。在大略明了中不知不觉就会带你进入到博识莫测的灵性境界,因此它能够理解学习,随意马虎付诸实战,很接地气,离百姓近,可谓大道至简。它的措辞高度诗化,高度凝练,除了在哲学上、聪慧上,在文学、美学上的代价亦极高。
所谓大道至简,至简到只需溯源这十六字心法的真正要义。去体悟,去实践。再体悟,再实践,惟精惟一,而允执厥中。
四 心法正解(摘录)
十六字心法正解:
民气唯危,以是人们要诚挚的把握内心,时候保持谦逊、谦卑的品性,做到尽职尽责。
大道至简,个中奥妙是非常细微的,以是要长于发挥自己的长处,干事专一专心,做到唯精唯一,心无旁骛,这便是“中”是体,”—〞是用,其要在于“唯"和“精”。
道心惟微,微在眇小、精妙、隐匿,以是要"博学之,鞠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惟精惟一,精在专一纯粹,一在于不二,专攻一物。
允执厥中,允指诚挚、诚意,执指坚持、实行、笃行,厥虚词,中指平和、谦虛、谦卑、中用。
总而言之,保持谦卑而博一至精至专至尖端,《礼记-中庸》:“博学之,鞠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的之就特指一。
【中庸】说的是“博学之”,而不是博学”。之在这里指一,正解为博此一学,鞠问此一,慎思此一,明辨此一,笃行此一。博学之亦可释为搏一、搏微、唯一唯精之解。
察当现代界,能得中识一的人少啊!
传播一的学问的人更没有几个了。凡奇迹大成者必是儒家风范,令人敬仰!
雷锋同道的“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不便是尧舜禹十六字心法的唯精唯一吗?
【大学】讲止定静安虑得的功夫,即是止于一,定于一,静于一,安于一,虑于一,得于一也,这便是善用一的功夫,至善至纯的方法。
【大学】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指一的修为。讲的是格此一、致此一、诚此一、正此一、修此一、治此一、平此一。
【中庸】讲:“有弗学,学之弗能,佛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口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弗便是不的意思,措同错。翻译为:“有不学,学人之不能,没有错;有不思,思人之不得,没有错;有不辦,辦人之不明,没有错;有弗成,行人之不能笃,没有错。对付一个专精学问,人能知一,我能知百;人能知十,我能知千。如果能坚守这个道理,里愚钝而能后明,虽柔后能强。”如果能够这样,就可以得到一的神功了。
若何才算一呢? 那就要:知一识一明一见一存一攻一通一拾得一择一学一思一言一专一志一守一等行一;说一道一谈一思一写一述一论一唯一。
孔子的一在于言教,郑板桥的一在画竹,徐悲鸿的一在画马,齐白石的一在画虾,袁隆平的一在杂交水稻,等等凡成大家者必得于一。问曰“您的”—“在哪里呢"?
〞一”是用,“谦卑”是体,无体无以为用。问曰:“您的谦卑功夫该如何练就呢?”
真正谦卑者是大智专才,是谦虛不张狂,是谨慎不狂妄,是好学不吹嘘,是自傲不张扬,是清高不傲慢,是谦卑不发飙。真正的谦卑者,胸襟之间一定有一股浩然正气,那是他们所服膺的天地间善与美的事物赐予他们的。真正的谦卑才能彰显真知,才能得到真知,才能赢得民气,才能取获胜利!
让我们始终怀一颗谦卑、虔诚、善良的心,练就一身大智、大勇的谦卑功夫!
如东坡所言:“卒然临之而不惊, 无端加之而不怒。“牢记中华心法,挟一远大之志向,笃行天下。
中华之崛起必将是中华心法的传教天下,百载国可治也,千载天下可平矣!
传中华心法,圆东方至圣之梦!
让我们向轩辕黄帝叩首!
向尧舜先帝叩首,向老子、孔子先师鞠躬!
让我们向雷锋同道敬礼!
鼓吹螺丝钉精神!
尊重自然科学,让我们拥抱爱因斯坦,理性科学传播中华文化之核心思想!
继续发扬中华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