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北宋期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不附权贵,直言敢谏,力主改革;曾出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河东、陕西宣抚使,陕西四路安抚使,抵御西夏,守边有方,保国安民;又曾做过泰州、陈州、睦州、苏州、饶州、润州、越州、邓州、杭州、青州等近20州的地方官,为政清廉,体恤民情,造福一方。

◆四世祖范隋搬家江南

范文正公墓志铭_范仲淹与徐州的逝世活缘 生活范文

范仲淹出身于官宦之家。
据南宋楼鑰《范文正公年谱》《宋史·范仲淹传》等资料记载,其远祖为东汉绅士范滂,十世祖为唐朝丞相范履冰,世居河内。

四世祖范隋在唐懿宗咸通二年时曾任幽州良乡县主簿,咸通十一年迁处州丽水县丞。
因中原战乱,没能北归。
有一支人迁到苏州吴县定居下来,发展成范仲淹一族。
范仲淹的曾祖父范梦龄曾任吴越国苏州粮料判官,祖父范赞时以神童补官,曾任吴越国秘书监,父亲范墉博学,善属文,曾在吴越国诸王幕府任职。

◆父范墉三任节度掌布告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范墉随吴越国王钱俶归降北宋,历任成德军、武信军、武宁军节度掌布告。
范仲淹在皇祐二年撰写的《续家谱序》中云:“皇宋太平兴国三年,曾孙坚、坰、墉、埙、埴、昌言六子从钱氏归朝,仕宦四方,终于他邦。
”由此可以推断,范墉自太平兴国三年归宋,一贯辗转在他乡为官。
范仲淹在为其次兄范仲温撰写的《太子中舍致仕范府君墓志铭》中说:“考讳某,归皇朝历真定府、武信军掌布告,赠太师兼中书令。
”富弼在《范文正义冢志铭》中说:“秘监生墉,博学善属文,累佐诸王幕府。
端拱初,随钱俶纳国,终武宁军节度掌布告,公即掌布告第三子也。
”欧阳修《范文正公神道碑铭并序》云:“公之皇考从钱俶朝京师,后为武宁军掌布告以卒。

综合上述三条引文,可以推断范墉自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归宋至淳化元年(990年)去世,12年间,依次在成德军(驻节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武信军(驻节遂州,今四川遂宁市)、武宁军(驻节徐州)三地担当节度掌布告。
节度掌布告为节度使属官,从八品,宋月朔般由善于文案的人充任,紧张卖力记录、行文、处理信件等事务。

◆范仲淹出生在徐州,二岁而孤

范仲淹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日出生在武宁军节度掌布告官舍,武宁军驻节徐州。
宋初,沿袭唐制,徐州仍设节度使府,府署在城西北部。
由南宋学者楼鑰编写、范仲淹五世孙范之柔校正的《范文正公年谱》明确记载:“太宗天子端拱二年己丑秋八月丁丑,公生于徐州节度掌布告官舍。

范墉先后辗转真定、遂州、徐州为官,该当两次到汴京接管磨勘。
磨勘便是诏官员进京述职,由朝廷勘验政绩,以定升降,这每每是官员升迁的机会。
宋初官制规定,文武官员任满三年以上,方获磨勘资格。
后来逐步形成文官三年、武官五年的磨勘制度。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说:“今文资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迁,谓之磨勘。

范墉何时在汴京接管磨堪,调换任职呢?范仲淹《太子中舍致仕范府君墓志铭》云:“府君乃太师仲子也,生于京师……皇祐二年玄月十三日,以疾不起,享年六十有六。
”由此可以推断范墉次子范仲温雍熙二年(985年)生于京师,解释范墉此时已经结束了真定的任期,来到汴京参加磨勘,等待下一个任命。
依次类推,遂州是第二任期,应在985年之后三年旁边。
徐州是第三任期,可以推断在988年往后。
因此,范墉归宋后的三个任期大约推断如下:真定任期(978年—985年之前)、遂州任期(985年之后三年旁边)、徐州任期(988年往后—990年)而范仲淹出生于989年,是范墉北归的第11年,正在徐州任期内,以是范仲淹的出生地当然在徐州。

清康熙年间,主持苏州文正书院敬拜的范仲淹十九世孙范能濬在家谱中作《宋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函正公传》,说得就更清楚了:“公为周国第三子,太宗端拱二年己丑生于徐州官舍,二岁而孤,母谢夫人,贫无依,更适池州长山朱氏。
(濬按:周国公卒时,时中舍最长,方六岁,次鎡亦不过四五龄。
考宋官制,掌布告秩列三班之末,周国从钱氏归朝十余年间,自冀而蜀而徐,匍匐以就微禄。
一旦捐馆,去乡千里,三稚幼弱,此太夫人以是贫而无依也。
厥后,中舍二兄归吴,文正未离襁褓,遂随育于朱氏。
)”文中“周国”指范墉,因范仲淹功大,范墉被追封为周国公,赠太师。
“中舍”即范仲淹次兄范仲温,曾任台州黄岩县令,以太子中舍致仕。
“文正”即范仲淹,谥号为“文正”,又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实在是范墉第五子。
范墉元配陈氏生有4男,仅有范仲温、范鎡存活。
陈氏去世后,续娶谢氏。
谢氏又生下范仲淹,因此范仲淹排行老三。
后来范鎡也早逝了,范仲淹《太子中舍致仕范府君墓志铭》云:“先公五子,其三早亡。
惟兄与我,为家栋梁。

淳化元年,范墉病逝于徐州,范仲淹仅2岁。
富弼《范文正义冢志铭》云:“不幸二岁而孤,吴国太夫人以北归之初,无亲戚故旧,贫而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欧阳修《范文正公神道碑铭并序》云:“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谢氏家境贫寒,也是孤苦无依之人,送范墉归葬苏州天平山祖茔,守孝2年后,为了生存,将范仲温、范鎡请托给叔伯,带着范仲淹再嫁时任平江节度推官的长隐士朱文翰。
范仲淹改从朱姓,名朱说,后来考中进士,为官之后才规复范姓。

◆在徐州病逝,朝野悲怆

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63岁的范仲淹以户部侍郎知青州。
垂垂晚年,仍在为国操劳,当时他的职务全称是:资政殿学士、金紫光禄大夫、行尚书户部侍郎知青州军事兼管内劝农事,充青州淄潍登莱沂密徐州淮阳军安抚使护军,徐州也属于他统领的范围。
他患有肺病,自感身体不支,于是要求到距京城较近的颍州任职。
次年,他接到改知颍州的任命,抱病南下,因体弱,只能乘坐肩舆前行。
1052年4月,范仲淹途经徐州时,病重。
徐州知州、熟手在行下孙沔(字元规)留他在徐,安置在官舍,多方访医为他诊治,生活上不遗余力供应方便。
宋仁宗得知他卧病徐州,遣使慰问,送来药物。
好友韩琦等也派人到徐州探望问询,送医送药。
但是百药无效,不幸病逝,享年64岁。

听到范仲淹在徐去世的噩耗,朝野震撼。
宋仁宗敕令辍朝一日,赐谥号:“文正”。
富弼《范文正义冢志铭》云:“皇祐四年,夏五月二旬日甲子,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范公以疾薨于徐。
吏走驿马,以公丧闻,天子感慨,一不御垂拱殿朝,特赠兵部尚书。
太常考行,谥‘文正’。

《宋史·范仲淹传》记载:“……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来宾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去世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嗟叹。
为政尚虔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及其卒也,羌酉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看得出范仲淹为人孝、廉、善、忠、和,在从政区的百姓中有非常高的声誉和口碑。

◆去世前在徐州写下《遗表》

范仲淹在徐州写下了他人生末了一篇文章——《遗表》。
遗表简要总结生平得失落,叙说患病环境,劝谏仁宗天子要赏罚分明,精审号令,选用贤才,抑制侥幸。
他齐心专心想着国事,没有提出一件个人哀求。
个中有云:“虽圣恩曲示于便安,奈何神道常恶其盈满。
请麾上颍,盖遭拙疹之未平;息鞍东徐,益觉灵医之不效。
”流露出虽受皇恩、羁留徐州、医治无效的无奈和坦然。

范仲淹的祭奠活动在徐州举行。
老友韩琦写信给徐州知州孙沔,深表悲痛,并叮嘱办好祭奠事宜。
他《与孙元规龙图书》云:“近方知希文留徐将治,已差下人致书药诣徐。
及裁记为庆,递中忽领来教,且承希文疾遂不起,闻之惊恸,数日不能饮食。
忠正大贤,天下属望,平生素蕴,未得纾尽,遂至于此,深可哀哀痛痛。
所幸者,到公治所后事,得仁者尽力干办,亦贤者之先识,希文瞑目无憾矣。
今专差人致奠,如公未发告,令一干吏同办之,幸甚。

富弼派专人赴徐州祭奠,随后为范仲淹撰写了墓志铭。
富弼《范文正公祭文》说:“维年月日,具衔富某,谨遣左教练使陈节诣徐州,以清酌庶馐之奠,恭祭于故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范公六丈之灵。

范仲淹灵柩由徐州一起运往洛阳,葬于万安山下。
仁宗天子亲书碑额,欧阳修撰写了神道碑铭。
欧阳修《范文正公神道碑铭并序》云:“皇祐四年五月甲子,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文正公薨于徐州。
以其年十有仲春,葬于河南尹樊里之万安山下。
”《宋史·范仲淹传》记载:“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请安,既卒,嗟悼久之。
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范仲淹生于徐州,64年后,又与其父亲一样病逝于徐州,两代人与徐州结下理解不开的“死活缘”。
他的后人与徐州也颇有缘分,三子范纯礼在徽宗朝拜礼部尚书,擢尚书右丞,后受诬陷,贬静江军节度副使,徐州安置。
四子范纯粹元丰中曾任陕西转运副使。
京东转运使吴居厚多次献纳结余赋税,宋神宗欲以徐州大钱二十万缗帮助陕西。
范纯粹对僚属说:“吾部虽急,忍复取此膏血之余?”上奏:“本路得钱诚为利,自徐至边,劳费甚矣。
”此事才作罢。
后来吴居厚事败,范纯粹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取代他,把他的苛政全部废除,惠及了徐州公民。

范仲淹在思想、学术、教诲、修身、齐家等领域都取得了瞩目造诣。
他以天下为己任、以惠民为指归、“先忧后乐”的名贵精神,正气凛然、刚健有为、廉明奉公的伟大品质已成为中华精良文化的主体内容。
周奎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