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述这些内容时,历史老师曾援引范文澜师长西席的一句话: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中国文化史。

可惜那时,我既不理解范文澜师长西席的造诣,也不知道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的浸染,自以为吃透中学历史教材,就已基本理解中国历史的骨架;再看过几首诗,读过几篇文,就以为自己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一定的理解。

范文澜评佛道儒_国家的气质来源于思惟成型于思惟走向理性读后 论文范文

好在我没有停下学习和阅读的脚步,对当年的粗浅猥琐如今可付之一笑。
只是,这些年来能耐下性子看一些关于儒释道的思想著作,但对付西方宗教的著作每每望而生畏。
这对付我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友邻曾推举过一些书,但个中西方化的叙事办法和夹枪带棒的偏见(至少在我是这么认为的)加大了阅读的推进难度。
心中一贯在想,文史“科普”界的大牛有不少,这些年推出的作品越来越多,总归会有适宜自己的吧。

赵林老师没让我等太久,这部《走向理性》让我花了三个晚上通读完毕。
原来是希望在读罢《天国之门》后,趁热打铁从更宽广的历史视野中看待西方宗教的发展和演化,意想不到的是,在基本达到这一目的的同时,还对国际时势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和认识。

看完这本书,对时势政治的理解能提升一个层次呢

这些年做编辑,打仗国际新闻实在并不算少。
在编稿时,时常对部分国家的气质感到不解——为什么最先在工业革命中走向辉煌的英国人,骨子里写满守旧和死板;频频罹受战役的法国,却有着和国史扞格难入的刁滑和精明;德国的古典哲学大家为什么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能碾轧别的诸国;西葡两国“睁眼看天下”最早,为何双双落选“欧洲最强阵营”;更不用提至今仍纷乱的中东和巴尔干,仇恨来自思想的“错位”,战役源于认识的“断裂”……

这些问题,在《走向理性》中都有答案。
这还不是全部重点——部分章节附录的演讲录,是赵林老师熔炼自己毕生所学,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他结合当今的时期对文化、哲学、宗教的认识和推断,更让我对目前天下上发生的一些事情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作为三本书的“收官作”,这本书给我的惊喜是最多的,也让我在考虑接下来要不要抽韶光拜读更多此类的著作,这种抵牾的生理有点像书中的这个论断:

从文化寻衅与应战的角度来看,大公会媾和修道运动分别表现基督教在面对顺境时的积极回应和悲观回应——前者表达了基督教会与罗马帝国握手言和之后主动觊觎权力的欲望,后者则以一种悲观避世办法延续了基督教与罗马帝国以及全体古典文化之间的深刻抵牾。

博集天卷推出的赵林教授的三本书,对历史感兴趣的人不可错过

末了想多说一句的是,在这个武汉捐躯自己慨然封城的日子里,我有幸拜读这些来自武汉的著作,在空间上封闭自己的同时,在思想上打开了新的天地,这种有趣的联系,不得不让人感慨命运的奇妙。
我把三本书的书评写成一个小系列,也算是我对这段光阴的一个小小纪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