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零 开 始 的 征 途
万历八年(1580),爱新觉罗•褚英出生,这是努尔哈赤第一个儿子。
彼时还是辽东总兵李成梁纵横无敌的时期,努尔哈赤方才22岁,正是窝囊的时候,估计身为人父的喜悦也不能冲淡贰心中的苦闷。
李成梁管辽东的时候,活脱脱一个军阀。这个地方少数民族浩瀚,他也不拘泥于真刀真枪的冲杀,反而很喜好利用各部落间的抵牾,纵横捭阖,将其玩弄于鼓掌之上。努尔哈赤的外祖父、祖父和父亲差不多都在1580年前后去世在战火当中。努尔哈赤还一度成了李成梁的俘虏。
努尔哈赤谈吐过人,仪表非凡,倒是很受李成梁(和他老婆)青睐。要说李总兵这脸皮也是够厚,完备没有杀人父祖的自觉,带了努尔哈赤好一阵。后来努尔哈赤实在受不明晰,就借口要离开。李成梁当年多无敌啊,放个把年轻人回去又如何?就让他走了。
也有说法是“成梁妻奇其貌,阴纵之归”。不过总而言之,努尔哈赤肯定是进不了李成梁法眼的,部下败将,丧家之犬,这有什么好在意的。
努尔哈赤也没什么办法,就算他后来一统女真,军势浩大,但在李成梁去世前,他都不敢南犯辽东。李成梁手上沾满了鲜血,结果还能活到九十岁,估计努尔哈赤都要憋坏了。
《清史稿》说:“途遇额亦都,以其徒九人从。太祖既归,有甲十三。”也算不错了,自己的祖父和父亲也给自己留了点本钱。
努尔哈赤又派人去政府投诉,说你们害去世了我的祖父和父亲。大明还挺厚道,派人把他祖父和父亲的尸首找出来送回去,还送了三十匹马作为赔偿。他的父亲曾经做过都指挥使,于是明朝也让他继续了这个位置。实在这只是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以夷制夷,因俗为治],他父亲是个小酋长,就给他个官当一当。实际上人少势弱,没什么竞争力。
但对付努尔哈赤来说,这够了。
赌 上 性 命 的 征 服
万历十一年(1583),二十五岁的努尔哈赤正式起兵,带着几十个部众开始了他的征程,凭借着非凡的勇气和聪慧,逐步蚕食附近的势力。每一场战斗,险些都是“率十二人追之”、“以十二骑败之”、“以八十骑提高,遥见敌军八百凭河而阵”。这过程真的是闻者落泪、听者伤心。
万历十三年,经由一番运营后的努尔哈赤,把目光放在女真族的哲陈部。仲春,他带着二十五披甲兵、五十士卒进攻哲陈部所在的界凡城(今辽宁抚顺的铁背山上),然而进攻不利,努尔哈赤被迫撤退。对方率四百人来追,努尔哈赤单枪匹马转身迎战。界凡城主讷申和巴穆尼都以为他是来送人头的,直接冲了上去。讷申先上,一刀挥下,被努尔哈赤闪过,只砍断马鞭。努尔哈赤反手将他斩落马下。巴穆尼拍立时前,想要报仇,却不料努尔哈赤策马停步,突施冷箭,一击毙命。敌军大惊失落色,坐视努尔哈赤部洒脱拜别。
四月,努尔哈赤卷土重来,率八十骑再征哲陈部,遇敌军八百。努尔哈赤这边见敌军势大,有人生了退却之心。努尔哈赤怒斥众人,自领胞弟穆尔哈齐及两位近侍,直冲敌阵,射杀敌军二十余。哲陈部也没见过这样不要命的疯子,被吓得溃败而逃。
都说横的怕楞的,楞的怕不要命的。努尔哈赤用实际行动表示,如果我不要命,对方却只求自保,纵然敌众我寡,也不过是虎入羊群。凭借这种不要命的精神,努尔哈赤成功在东北打开一番天地,逐渐吞并了哲陈部和完颜部,花了五年韶光,完成了对建州各部落的征服。
但说实在的,这个时候的努尔哈赤,也只是小打小闹。同一期间,明朝政府可还同时打着两场大战役。先是派了四万人跟随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入朝作战,帮助藩国抗击入侵的日本;不久后,南方的贵州地区又发生土司叛乱,据险扼关,声势浩大,明朝政府不得不调集八省之力前去围剿。此时的大明,依旧是努尔哈赤无法想象的庞然大物。
但也正是这些战役,削弱了明朝边疆的防御力量,给了努尔哈赤发展的空间。
一 统,建 国,称 大 汗
万历四十年(1611),利用远交近攻的手段,努尔哈赤逐渐攻略海西女真,只剩下强大的叶赫和乌拉部苟延残喘。次年,努尔哈赤向乌拉部伸出自己的利爪。乌拉完备抵挡不了努尔哈赤的进攻,首领布占泰仅以身免,单骑往叶赫部逃去。努尔哈赤正式吸收乌拉部的势力。
正待努尔哈赤想一鼓作气对叶赫部动手时,沉睡许久的大明终于发声,准备庇护叶赫部,防止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一家独大。努尔哈赤不敢怠慢,立即引兵撤退,还特意写了封信给明朝政府(狡辩),解释了发动战役的因果缘由,并表示跟大明没有任何抵牾。当时的蓟辽总督信以为真,给上头报告说努尔哈赤听话得很,惟命是从。
听话的努尔哈赤回到建州,陷入寻思。
如今,自己羽翼已丰,已经拥有相称不俗的军事实力。而大明当时内部正进行着激烈的党争,大明的力量被极大地削弱了。
最主要的是,如今的建州已经发展到瓶颈,要连续下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超越大明设定的界线。
努尔哈赤遥望南方,回忆着过去三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不知道有没有想起在李成梁军中那份无尽的恐怖。或许他现在的恐怖,比当年愈甚。
他已经发展了起来,在辽东气吞山河。但也正是发展起来,才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与大明之间的差距。自己处理一下女真内部的家务事都这么困难,而大明,可是统御天下两百年的王朝。当年李如松跨过鸭绿江,把入侵朝鲜的日军打得丢盔卸甲,纵横无敌,自己可都看在眼。每夜想起那父子俩的风采,自己都心惊胆寒、难以入梦。
正如当年明月写道:“走上这条路,便不能转头了。”
站起来,就要直面大明的锋芒。真的要站起来吗?
就在这时,辽东总兵张承胤派人过来征地(明总兵张承胤使人来求地)。努尔哈赤收到,沉思良久,想起自己去世去的祖父和父亲,心里一股无明业火燃了起来。
嗟尔大明!
何意欺辱于我!
努尔哈赤站起来,看了看座下劝进的部众,心中的恐怖和怒意都压抑到了顶点。
开始吧。
公元1616年,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抚顺新宾县)登基,建元定命,定国号曰金,史称后金。定四贝勒,五大臣,同听国政。
定命三年,诏将士,简军实,颁兵法,以七大恨告天,亲率大军,兵趋抚顺,降其军,毁其城。明总兵张承胤领兵万余来追,努尔哈赤回军迎战,大破明军,承胤战去世。班师。
大明,时期变了。
席 卷 辽 东
努尔哈赤的七大恨本日在网上挺好找的,比拟了几个版本,大致的意思也便是害我祖父、越我版图、抢我钱财、欺我民众、护我仇敌,“欺凌实甚,情所尴尬”,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嗯,这个是总结梳理后的版本。
听说努尔哈赤通揽汉典,有很高的文化水平。除了是《三国演义》的虔诚书迷,他还敕令翻译过《大明会典》、《三略》等汉文文籍。这也成为了满清皇室的传统,就天子来说,满清的天子普遍比明朝的天子本色要高。
但公道说,努尔哈赤这七大恨写得其实有些差水准。他全篇的逻辑非常缭乱,比较明显能看出来的便是投诉明朝左袒叶赫部,自己被陵暴的时候没动静,自己打回去就跳出来劝阻。行为太过恶劣,“天建大国之君,即为天下共主,何独构怨于我国也?”
虽然文案写得不太行,但实行却很有水平。自己这地方天寒地冻的,穷就一个字。要想生存和发展,那就得去抢。努尔哈赤制订了以战养战的方针。定命四年(1619)正月,他又盯上叶赫部,亲率大军前去,抢了二十多个寨子,听说明军前来才撤兵。
努尔哈赤这样折腾,明朝肯定不能忍。仲春,明抵辽东援军八万,加上叶赫、朝鲜军队,大概有十万人,要伐后金。兵部左侍郎杨镐坐镇沈阳,调度指挥。
但这联军的身分相称繁芜,杨镐的业务水平也不太过关,迟迟没能发兵。你不发兵,这军队十万张口,粮饷跟不上啊。于是朝廷都急着催杨镐进军,连每天不上班的万历天子都坐不住,亲自敕令指示出兵。杨镐没办法,只能兵分四路,由不同派系的名将领兵逼近,围攻后金军。
杨镐搞了这么久,努尔哈赤早探知了。你兵分四路,那我就集中兵力攻其一起。三月,明西路军杜松部进至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没有期待其他路军的呼应,直接分兵攻打吉林崖(今辽宁抚顺市东)。努尔哈赤捉住机会,一壁指示声援吉林崖,一壁亲率六旗军奔袭萨尔浒。杜松惊惶失措,全军覆没。后金军乘胜追击,又破其余几路明军。叶赫军趁乱逃回部族,朝鲜军则当场屈膝降服佩服。
此战,明军几路部队险些被全歼,丢失五万人。后金缴获大量军用物资,达成了以战养战的目标。辽东形势瞬间逆转。史称萨尔浒之战。
努尔哈赤一鼓作气。同年八月,努尔哈赤率大军围困叶赫部,并一举占领。叶赫首领被杀,叶赫部遭吞并。定命六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提出了自己的造反口号:
“有房同住,有粮同食,有田同耕。”
一韶光,风起云涌,万民归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努尔哈赤的生平很苦,年轻时失落去了祖父和父亲,仇人就在面前,却必须哑忍。手上仅有的财产,不过是祖辈留下来的十三副甲胄。便是这样,努尔哈赤凭着他的坚忍、聪慧、勇气和毅力,一步一步走到后金大汗的位置。
二十五岁起兵,险些是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的痕迹都清晰可见。五十七岁,努尔哈赤一统女真,建立金国,席卷辽东,险些无人能挡。
金国年号“定命”,在贰心里,这便是定命吗?不,所有人都很清楚,这不是定命,这是人为。有志者,事竟成,放在从零开始的努尔哈赤身上,显得那么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