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军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进行的一次伟大壮举。从1934年10月开始,历时两年多,行程两万五千里,历经艰险,最终到达陕北。本文将根据长征活动计划,回顾这段伟大的历史。
一、长征的背景
1. 国内外形势: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和红军进行残酷镇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 红军内部: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受重大损失,红军主力被迫长征。
二、长征活动计划
1. 离开江西:1934年10月,红军主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
2. 四渡赤水:红军在遵义会议后,为了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3. 遵义会议: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为长征胜利奠定了基础。
4. 巧渡金沙江:红军在遵义会议后,继续北上,巧渡金沙江,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5. 强渡大渡河:红军在四川境内,强渡大渡河,继续北上。
6. 过草地:红军在四川、甘肃、青海交界地区,经过艰难的草地行军,终于到达陕北。
7. 会宁会师: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三、长征的意义
1. 历史意义: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它打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 思想意义:长征过程中,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
3. 精神意义:长征精神,包括坚定信念、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它不仅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了下来,还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今天,我们回顾长征,就是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