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州市开元广场范仲淹坐像
1.梦回祖地
由元朝人脱脱等主持编纂的《宋史·范仲淹传》说:“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其先邠州人也。”邠州是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由豳州改来的,治所在新平(今陕西彬州),辖境相称于今陕西彬州、长武、旬邑、永寿四市县地。由北宋名相富弼撰写的《范文正义冢志铭文》也说:“唐垂拱中,履冰相则天,以文章称,实公之远祖也。”先祖范履冰是范仲淹的第九世祖,世居邠州。直到唐朝咸通年间高祖范隋因被朝廷派往处州丽水(今浙江省丽水县)为县丞,才来到江南,后来由于“中原离乱,不克归,留家吴中”“子孙因之,遂为中吴人”(《范氏家乘》)。由此可见,邠州是范仲淹的先祖居地,对付这块地皮他一定是很憧憬的。
2. 仁政爱民
北宋中期,王朝面临财匮兵弱、内忧外祸的局势。内有农人逼上梁山,外有辽与西夏的进攻。为了应对内忧外祸,挽救统治危急,北宋朝廷一壁加强西北军事防御,一壁酝酿改革内政。为了加强对西夏进攻的防御,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被从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任上,调往西北,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同管勾都支配司事。第二年(庆历元年)五月,起用范仲淹知庆州、兼管勾环庆路都支配司事。在此期间,范仲淹第一次来到作为先祖之地的邠州。为了拔除弊政,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开始了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新政改革,史称庆历新政。但由于守旧派的反对、宋仁宗的动摇以及新政方法的过于激进,新政很快陷于失落败,范仲淹自请罢参知政事。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仁宗罢仲淹参知政事,“乃以为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宣抚使、知邠州。”(《宋史》)由此可见,宋夏战役和新政挫折为范仲淹移治邠州供应了契机。
深受儒学民本思想滋养、以天下为己任、“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在邠州施行仁政、爱民惠民的业绩广为流传。据《范文正公言行拾遗事录》卷三记载,庆历元年(1041年)范仲淹在任管勾环庆路支配司事期间巡视到邠州,公道处理了一件民告官的房屋拆迁轇轕。百姓王昭玮状告“官中修营,占却园地,拆了屋舍”,哀求“估计合支价钱”,范仲淹仔细干涉干与后,训斥了当地官员忽略朝廷规定,责令当地依规发放了赔偿金,杖责了不法官吏,有力地掩护了百姓的合法权柄。
范仲淹知邠州期间,还留下了“范仲淹罢宴”的动听故事。据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的记录,范仲淹在邠州做太守时,空隙的时候带领部属登上城楼准备酒宴,还没有举起羽觞,范仲淹瞥见几个穿着丧服的人正在筹办装殓之物,神色很悲哀。他急忙派人去讯问,原来是客居在外的读书人去世在了邠州,将要埋葬在临近的郊野,下葬时入殓的衣服和棺材都还没有备齐。范仲淹听后很惆怅,“即彻(撤)宴席,厚赒(zhōu ,救援之意)给之,使毕其事。”在座的客人见此无不感叹,有的人冲动得流下了眼泪。
3. 运筹战事
在北宋面临西夏进攻的情势下作为文臣的范仲淹受命于国难之际,奔赴前哨,履行积极防御计策,采纳一系列周密方法,表现出了突出的军事才能。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康定元年(1040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反攻袭击北宋边疆,于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大败宋军,传至京师,朝野震荡。
危难之际,仁宗任命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辅佐安抚使夏竦方案西北军务,抵御夏军。不久,范仲淹请知延州,到任后,变动军队旧制,分部演习,轮流御敌;同时修建青涧城和鄜(fū)城,作为军事基地。康定二年,仁宗诏命陕西各路讨伐西夏,范仲淹上疏,建议加强边防守备,恪守郦延,以军威恩信招纳西羌归附,徐图西夏,仁宗采纳。范仲淹又奏请修建承平、永平等要塞,把十二座旧要塞改建为城,以使流亡百姓和羌族回归。
同年仲春,元昊进兵渭州(今甘肃平凉),仁宗批准夏竦反攻操持,范仲淹认为反攻机遇尚未成熟,坚持不从。韩琦派环庆路副都支配任福率兵出击,西夏军受挫撤退,但任福敕令急追,于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北)遇伏被围,任福等十六名将领阵亡,折兵万余。五月,范仲淹改知庆州,兼环庆路都支配司事。范仲淹到任后,即以朝廷名义赏赐羌族各部,与之签订条约,严明赏罚,羌族遂分开西夏,为宋效力。为进一步稳固边防,范仲淹又修建大顺城,遏止敌军反攻袭击;同时,修葺细腰、胡芦等军塞,割断敌军通路,使明珠、灭臧两部族安心归附大宋。十月,朝廷任命范仲淹卖力环庆路军事防务。期间范仲淹到邠州挑选演习新兵,与韩琦、藤子京等不雅观摩将士射箭,以银碟作为练习射击的靶子和奖品,有效地调动了官兵演习的积极性。
庆历二年(1042年),元昊分兵两路,再次大举攻宋。泾原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王沿获知夏军来攻,命副使葛怀敏率军阻击,进抵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宋夏会战。宋军大败,葛怀敏与部将等16人战去世,丧师9400余人。元昊得胜后,挥师南下,进逼潘原,关中震撼。十月,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进行援救,西夏军队撤出边塞。仁宗非常欣赏范仲淹的军事才能,加封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任鄜延路都支配、经略安抚招讨使。由于宋军的积极防御,迫使西夏赞许媾和,于是就有了庆历四年(1044年)的宋夏媾和,史称“庆历制定条约”,元昊被迫取消帝号,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此后,宋夏之间规复了和平互换,基本上改变了宋朝对夏被动的局势。
彬州市范公中学范仲淹雕像
4. 改建州学
“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材不乏而天下治,天下治而王室安”。作为教诲家的范仲淹长于从治天下、安王室的高度认识兴学堂、育人才的重大意义。庆历新政期间,他明确提出了 “复古兴学校,取士本行实”的主见,哀求兴办学校,改革科举,并采纳了州县立学、振兴太学、改革科举的方法,掀起了全国规模的兴学运动。他生平在所治之地,更是率先垂范,广建学堂,在邠州也不例外。庆历五年(1045)春他任邠州知州之初,察看役夫庙,博士王稷见告他,奉旨建学,才俊以备,只是役夫庙太小,难以容纳全部学子读书。于是切磋改动庙址,选择州府东南阵势较高、光芒充足的地方建立学堂,同时将役夫庙也迁到那里。责令兵马监押刘保、节度推官杨承用共同卖力这项工程,王博士早晚督查。第二年工程准期竣工。范仲淹改知邓州后应王博士要求写的《邠州建学记》记述了这件事。范仲淹邠州建学不仅践行了他的重教思想,而且有利于促进邠州管理和发展,是一件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大事。
5. 续写华章。
在风云激荡的庆历年间,身处御夏一线和兼负治民之责的范仲淹,集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聪慧与文学家的才华于一身,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从而进入到其诗文创作的高峰期间,稳定奠定了其文学家的地位。这些诗文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忆杭州西湖》、《中元夜百花洲作》、《览秀亭诗》、《绛州园池》、《晋祠泉》等之外,内容上与邠州干系的代表性诗文紧张有《邠州建学记》、《依韵酬邠州通判王稷太博》、《眉寿堂劝农》、《让不雅观察使表》(共三表)、《谢授邠州表》、《邠州谢上表》、《牒邠州令支还王昭玮等屋岔价钱》等。
前已提及《邠州建学记》,是范仲淹专为邠州改建州学而作的一篇记述性散文。全文共有四段。第一段从掩护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高度,阐明了建校兴学、培养人才对“天下治而王室安”的重大意义。第二段简述了邠州建学的时期背景和实际过程,表达了作者兴学育才的政治空想。第三段描述了新建学堂的广阔通亮和邠州士人的喜悦心情。第四段交代作记的缘起,并勉励读书人习德学知,领会君主之意贤人之旨。全文立意高远,构造明了,叙事清晰,说理透彻,措辞精髓精辟,是范仲淹散文中的佳构之一。
《让不雅观察使表》(共三表)是充分表示范仲淹家国情怀的代表性散文。庆历二年(1042)四月,朝廷诏命范仲淹为邠州不雅观察使,这有利于范仲淹光明正大地统辖御夏军务,而且不雅观察使的薪俸由45缗升为200缗。按理说,这对他个人是件有利的大好事,可是范仲淹却连上三封表,坚辞不受。还专门给宰相吕夷简写信,希望他能劝皇上收回成命。范仲淹为什么要坚辞不雅观察使?通过三表一信可以知晓一二。在《让不雅观察使第一表》中提出辞让的六条理由:一是失落朝廷之重势,二是减议论之风采,三是发将佐之怒,四是鼓军旅之怨,五是取戎狄之轻,六是贻国家之患。仁宗深为他的家国情怀所冲动,终极赞许收回成命。
《眉寿堂劝农》是一首反响邠州农耕传统和太守劝农政策的诗。诗曰:
采葵剥枣古年丰,莫管时殊俗自同。
太守劝农农勉听,从今再愿诵豳风。
由于范仲淹仁政爱民、建校兴学、抵御西夏,百姓深受其利。范仲淹离任邠州后,当地百姓就画了他的肖像,立生祠来纪念他。明成化元年(1465),邠州百姓又在西街建筑了“范文正公祠”(亦称“眉寿堂”)专门纪念他。1999年农历9月,彬县公民政府新建豳风园(后改为迎风苑),园内建范公亭、立《邠州建学记》碑。之后又于开元广场和范公中学校园分别塑造了范仲淹石雕坐像和铜铸立像,以纪念这位文韬武略、先忧后乐的北宋名臣。
作者简介
纪旭,1968年生,现为彬州市范公中学高等西席,古豳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高中历史传授教化事情,在事情之余坚持学术研究与写作,自1999年以来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和《中国教诲报》等报刊上陆续揭橥文章二十余篇,在本地刊物《豳风》、《人文古豳》上也有少量研究彬州历史文化的文章揭橥,曾参与《豳诗辑注》的编写事情。
编辑:公刘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