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厢里,专攻心理学、今天启程去外地讲学的廖教授,正在和座位周围的人聊着知识、能力与记忆,以及记忆与创新的关系问题。
开朗、健谈的他,操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和动听的男中音,讲起话来抑扬顿挫,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口若悬河。从远古的结绳记事说到当今的电脑传输,从世界级的记忆大师英国人托尼·巴赞,说到茅盾先生当年在上海某宾馆当众背诵《红楼梦》……他滔滔不绝、生动形象的讲述,把前后左右旅客的注意力全吸引了过来。其间有问有答,零距离互动,大家感到耳目一新、眼界大开、受益匪浅,纷纷找到了醍醐灌顶的感觉,仿佛正在享受着一顿艺术快餐。教授每说到精彩处,车厢里便飘出一阵轻松快乐的笑声,气氛挺热烈。
大家对廖教授佩服得五体投地,都说廖教授记忆力超常,超常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
然而,好景不长。正当大家听得如痴如醉的时候,乘务员开始查票了。当乘务员来到廖教授面前时,照样彬彬有礼地说:“先生,你好,请出示一下你的车票。”廖教授赶忙掏口袋,翻小包,到处找了个遍,额头都冒汗了,但还是没找到车票。他不好意思地抬起头来,向乘务员道歉说:“哎,不知道放哪儿了,让你等候了……”
就在他一抬头的时候,乘务员颇似惊喜,忙问:“您老不是廖教授吗?您在电视名家讲坛里,做过‘优化记忆’的专题讲座,对吧?”
“呵呵,见笑了!我只是主张把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一类的垃圾信息,拦截到记忆仓库的大门之外,从而拓展记忆的空间,提高工作效率。”
乘务员连连点头,很客气地说:“嗯,是的是的。好了,您老别急着找票。待我查完几个车厢后,如果我有时间转回头来,您再把车票给我看一下也不迟。”说完,忙着往前头检票去了。
谁都听得懂,乘务员要对教授网开一面,免查车票了。可是,这时的廖教授更加着急,好像兵临城下,紧张地在浑身上下、携带物件中,内内外外拼命地重新寻找起来。坐在他旁边的一位旅客,见他如此慌乱,好心地劝他说:“算了,算了,别慌着找了,乘务员不会再来查您的票啦!”
教授长叹一口气,很认真地说:“哎呀,我非把这该死的火车票找到不可,不然,我怎么知道要在哪个站下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