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会说话就会写作。
这句话,实在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所有人都可以写;二是写作即是说话。
不同的是,平时我们说话或者是面对面,或者是通过讯号,写作却是通过笔墨与读者互换。
一样的是,无论是面对面说话,还是通过笔墨说话,如果“发言”令人反感、怠倦、“听”不懂,我们都会想“转身离开”。
那么,我们要怎么以“文”交谈、“文”会友,呢?
实在也不难,弄明白以下这三个问题,你也能轻松写出大家乐意读、读了还想读的好文章。
1、碎片化阅读,我不想找不清闲
作家汪曾祺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读者是普通人,他们的阅读不是在小花园里,也不是在书斋里,他们只是在劳碌之余抽空儿阅读。
阅读的地方可能是在码头上、候车室里,宿舍或者饭桌前,他们可能会一边阅读,一边用饭,同时还要思虑自己的生活。
他说,当代的读者是自由的,他不愿意听人使令,他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生活。
便是这样,当代人生活压力大,每天一睁眼便是一堆破事,路上人群拥挤、公司文件成山,回到家也是老人身体孩子作业,还有该洗的衣服。
想读书、刷公众年夜众号,基本都是利用零星韶光,地铁上、餐厅里、马路边,乃至是边做饭边看,边哄孩子边阅读。
这一每天心烦意乱的,谁有闲功夫看人写的“八股文”?哪来的耐心看一篇罗里吧嗦、不明以是的小“干货”?
又有谁乐意终于忙完想安歇会,躺在床上听别人上课、讲道理呢?
如果作者们能换位思考一下,能想通这些问题,也就差不多明白该怎么写文章了。
实在,也不只是当代,翻翻书架上我们喜好读的书,那些流传多年的名著,内容不都是读来令人轻松舒畅的吗?
比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样写:
他是个老人,独自划着小船,在湾流中捕鱼:八十四天来,他没打到鱼。
李白的诗中写: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些传世作品,便是这样直白地、像说话一样写出来,却被无数人喜好。
鲁迅师长西席也曾在《作文窍门》一文中总结写作技巧:有真意,去粉饰,少造作,勿虚假。
用至心去写真实天下,去掉伪装和粉饰,不要故作高雅,不要虚假文才和学识。
这该当是“会说话,就会写作”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2、准确定位,不要讨人嫌
汪曾祺师长西席曾说,当代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边界正在逐渐肃清,作者和读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以是不要总想着自己是作者,而该当是:“咱们来谈谈生活。”
一定要明白,所谓作者,只是内容和不雅观点的分享者和讲述者。
有人刚刚读了本好书,想分享出来与大家谈论一下;或者有些育儿心得,可以办理孩子哭闹、爱打人,或者不写作业等等,想见告与有同样苦恼的父母们;再或者只是本日有些不愉快,想找个人倾诉一下... ...
读者或许刚好有空,想知道一本书的大致内容、或者正在为孩子的事伤脑筋。
他们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来读,希望看到些感兴趣的、有用的笔墨——
如果不合口味、“话不投机”,绕过去就好;如果看不懂,搞不清,翻过去就好;碰着学究或领导,躲开就好。
便是这样,我们的作品写得很累,熬了好几个大夜,累得腰酸背疼;我们写得很苦,只能利用放工韶光,把孩子哄睡、家务干完才能写;又或者我们写得很爽,一气呵成,乃至边写边笑出了声。
可这统统,又与别人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你写你的、他忙他的。
便是这样,我们辛劳写出的文章没有人乐意看,我们分享的好办法没有人乐意试,我们的喜怒哀乐也没有人关心。
怎么办呢?
不如,试着思考一下这三个问题:
一、我是谁?
如果我是家长,我要如何与其他家长说话?如果我是上班族,我要如何与同事们互换?如果我是领导,我又该以何种姿态与人讲话?
二、读者是谁?
他希望读到什么内容?怎么说话他才会听?什么话随意马虎让他反感?
三、我想如何沟通?
我想表达什么?想以什么样的氛围表达,是严明紧张,还是轻松愉悦?富有诗意,还是充满哲理?
如果在写作之前,我们能静下心来想清楚以上这三个问题,该当就知道以何种姿态、语气来写作了。
3、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弃读
曾有人总结过,那些被人喜好的文章,大都具有“交谈感”,也便是像谈天一样。
在谈天中,我们最讨厌什么呢?
讨厌长篇大论,一说就停不来。
也便是说,我们要把稳多用小段落、短句子——聊一聊,就喘口气。
一项生理实验表明,如果一个段落有四、五百字,就很随意马虎让人感到“疲倦”;而100字旁边的段落,就不会引发疲倦感。
特殊是现在,大部分人通过电子屏幕来阅读,这本身就更加随意马虎使眼睛感到疲倦。
想象一下,如果面前的屏幕上全是密密麻麻的字,别说阅读下去,就算看一眼,该当就会急速生出“疲倦感”,而放弃阅读。
句子也是一样,比较长的句子常日难以理解,还会显得啰嗦,那就用短句子:一个句子只管即便不要超过20个字。
其次,还要把稳表述要准确和恰当。
“表达要准确”涵盖了很多内容,这里只说一些特殊范例的:不要犯忌讳。
举个例子:
有两位新手作者在文章里这样写道:
“如果你的孩子跌倒了,你会立时去扶吗?那如果他掉进水里了呢?”(《正面管教》书稿)
“人终有一去世,如果你的母亲现在快要去世了,建议你一定要放下手头的事情,好好地陪伴她末了一程。”(《最好的告别》书稿)
像这样的笔墨,道理是基本是没问题的,但读起来起却特殊让人反感,无论文章写什么,大概都会果断放弃阅读。
其次是,不要以“我”为主。意思是说,文章里常常有以“我认为”“我以为”“我建议”等为开头的句子,把自己置于领导、专家和教授的位置上,高姿态地为人指示江山。
当然,也不要动不动就问“你还在......””你是不是......”等等句子,如果一定要用,就要反复推敲,从语气、语境、达意等各方面考虑,不要引发歧义。
除此之外,还要把稳那些太专业的、难懂的表达办法,也不要堆积形容词去润色句子;不要写故做深奥、晦涩难懂的观点。
反之也不要过于口头语,到处都是“嗯啊哎哟、去你的”等没故意义的口水话。
要明白,写作便是谈天,你怎么谈天,就可以怎么写;
但写作又不是谈天,话说错了能立时改口,文章却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