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

1. 《史记·商君列传》

孔子平民传十余世翻译_史记小语段重点语句翻译试题及谜底 书信范文

2. 《史记·孔子世家》

3. 《史记·淮阴侯列传》

4.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史记·留侯世家》

一、《史记·商君列传》

【1】

令(新法)既( )具( ),末布( ),恐民之不信,已乃( )立( )三丈之木于首都市( )南门,募( )民有能徙( )置( )北门者予( )十金(古代打算贷币的单位)。
民怪之(指代这件事),莫敢徙。
复( )曰“能徒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 )予五十金,以( )( )不欺
卒(终于)敕令。

【试题】

1.翻译加点字

2.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①民怪之,莫敢徙。

②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2】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①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②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
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论至德者反面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因此贤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
贤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凡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
以此两者居官遵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④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天真。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敷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试题】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1)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2)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

(3)智者作法,愚者制焉;

(4)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5)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敷多。

二、《史记·孔子世家》

【3】

太史公曰:《诗》有之:“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不雅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②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役夫,可谓至圣矣!

【试题】

1.对文中画波线句子断句

余 读 孔 氏 书 想 见 其 为 人 适 鲁 不雅观 仲 尼 庙 堂 车 服 礼 器 诸 生 以 时 习 礼 其 家 余 祗回 留 之 不 能 去 云

2. 翻译划线句子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2)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役夫。

三、《史记·淮阴侯列传》

【4】

上(指刘邦)尝( )从容( )与信(韩信)言( )诸将(各位将领)能不( ),各有差(不同等第)。
上问曰:“如我,能将( )几何( )?”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 )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 )耳。
”上笑曰:“①多多益善,作甚为我禽!”信曰:“②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 )将( ),此乃( )信之所以为( )陛下禽( )也。

2.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1)多多益善,作甚为我禽!

(2)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去世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对:“始妾事其父,时为将,①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②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③愿王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
”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④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1.阐明下列句加点的词

(1)父时为将 ( ) ;(2)愿王勿遣 ( );

(3)始妾事其父( ) ;(4)身所奉饭者以十数( );

(5)吏无敢仰视之者( )

2.下列加点的“将”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 B.父时为将 C.括不可使将 D.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

3.翻译

(1)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

(2)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3)愿王勿遣

(4)妾得无随坐乎

4.赵括的母亲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五、《史记·留侯世家》

【6】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pī)圯(yí)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童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 ①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童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③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童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
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注】坍圮(pǐ)

1.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或阐明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一老父,衣褐(hè,粗布短衣) B.童子(rúzǐ,孩子,年轻人)

C.强忍(qiáng,勉强) D.长跪履之(lǚ鞋子。
这里作动词用,替老人穿鞋)

2.下列加点的词阐明缺点的一项是( )

A.有一老父,衣褐(名词作动词用,穿)

B.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名词作状语,润色“游”)

C.良殊大惊,随目之(名词作动词用,看)

D.良因怪之,跪曰:“诺。
”(名词作动词用,怪异)

3.下列对文意理解缺点的一项是( )

A.黄石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时,鞋子掉到了桥下。
老人是故意这样做的。

B.老人把鞋子掉下桥去,又要张良下去取回来。
张良认为这是在戏弄他,很生气,险些要动手打老人。

C.张良由于看到老人年纪大,只好强忍着走下桥去取鞋。

D.为了得到那本《太公兵法》,张良按照老人的话,持续三天早早地来见老人,而且一天比一天来得早,以此来表示白己的恳切。

4.翻译下列句子。

(1)良业为取履

(2)父去里所,复还,曰:“童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3)与老人期

(4)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史记》小语段重点语句翻译(试题版)(2)答案

一、《史记·商君列传》

【1】

1.令(新法)既具(已经准备就绪),末布(公布),恐民之不信,已乃(于是)立(竖起)三丈之木于首都市(市场)南门,募(招募)民有能徙(移)置(放)北门者予(给)十金(古代打算贷币的单位)。
民怪之(指代这件事),莫敢徙。
复(又)曰“能徒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就)予五十金,以(表目的连词,来)明(表明)不欺
卒(终于)敕令。

2. ①百姓们认为这件事非常怪异,没人敢行动。

②有一个人搬走了木头,立即就给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没有敲诈。

【2】

(1)①行动犹豫未定就不会成名,办事犹豫未定就不会成功
【翻译准确】

行动犹豫未定,就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未定就不会成功
【翻译不足准确】

【庄子《逍遥游》:贤人无名(贤人不求声名)。
】【无名:不会成名】

(2)①有独道见地的谋划者,必定会被普通人讥讽。
【翻译准确】

有独道见地的人,一定会被一样平常人嘲笑。
【翻译准确】

【被动句:见……于】

(3)①聪明的人制订法度,屈曲的人受到法度的制约;【翻译准确】

聪明的人制订法度,屈曲的人被法度制约;【翻译准确】

【被动句】

(4)①贤良的人变动礼制,无能的人拘泥于旧有的礼制
【翻译准确】

贤良的人变更礼制,平凡的人被礼制约束
【翻译不足准确】

【不肖:鄙人,不长进,没出息。

(5)①违反旧的法度的人不可以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赏。
【翻译准确】

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赏。
【翻译准确】

【多:推许,赞赏。

【译文】

秦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卫鞅打算变更法度,但秦孝公担心天下人非议自己
卫鞅说:“①行动犹豫未定就不会成名,办事犹豫未定就不会成功
况且那些有过人举动的人,本来就常被世俗非议;②有独道见地的谋划者,必定会被普通人讥讽。
屈曲的人对已经完成的事都感到困惑,聪明的人可以预见没有发生的事情。
不能与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但可以同他们一起享受成功的欢快。
磋商最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世俗,造诣伟大功业的人不与一样平常人共谋。
因此,贤人如果能够使国家壮大,就不必沿袭旧的成法;如果能够使百姓获利,就不必遵照旧的礼制。
”秦孝公说:“讲得好。
”甘龙说:“不对。
贤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养,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把国家管理好。
依照民俗进行施教,不费力气就会成功;根据成法管理国家,就能使官吏习气而百姓安定。
”卫鞅说:“甘龙所说的辞吐,是凡夫俗子的说法。
凡人安于旧有的习俗,学者局限于书本上的见闻。
任用这两种人为官,奉公遵法还是可以的,但不能与他们评论辩论成法以外的变革。
三代的礼制不同而都能够使天下统一,五霸的法制不同而都能各自称霸一方。
聪明的人制订法度,屈曲的人受到法度的制约;④贤良的人变动礼制,无能的人拘泥于旧有的礼制
”杜挚说:“不能达到百倍的利益,就无法改变成法;没有起到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改换用具。
效仿成法不会产生过失落,遵照旧礼不会造成偏差。
”卫鞅说:“管理国家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对国家有利的就不必仿效旧的法度。
以是商汤、周武不沿袭旧的法度而能缔造王业,夏桀、商纣不变动旧的礼制而导致亡国。
违反旧的法度的人不可以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赏。
”秦孝公说:“讲得好。
”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订了变更成法的命令。

【译文】 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打算变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议论自己。
卫鞅说:“①行动犹豫未定,就不会搞出名堂,办事犹豫未定就不会成功
况且超出凡人的行为,本来就常被世俗非议;②有独道见地的人,一定会被一样平常人嘲笑。
屈曲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
不能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而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快。
磋商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造诣大业的人不与一样平常人共谋。
因此,贤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壮大,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照旧的礼制。
”孝公说:“讲的好。
”甘龙说:“不是这样。
贤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养,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管理国家。
顺应民风民俗而施教养,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成法而管理国家,官吏习气而百姓安定。
”卫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说法啊。
一样平常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
这两种人奉公遵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评论辩论成法以外的改革。
三代礼制不同而都能统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
聪明的人制订法度,屈曲的人被法度制约;④贤良的人变更礼制,平凡的人被礼制约束
”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改换旧器。
仿效成法没有过失落,遵照旧礼不会出偏差。
”卫鞅说:“管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
以是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改换旧礼制而灭亡。
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赏。
”孝公说:“讲的好。
”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订了变更成法的命令。

【附注】

孝公既用卫鞅(1),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2),疑事无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3);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4)。
愚者暗于成事(5),知者见于未萌(6)。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7)。
论至德者反面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因此贤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8);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
贤人不易民而教(9),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10),吏习而民安之。
”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凡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
以此两者居官遵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11)。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12);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13)。
”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14)。
法古无过,循礼天真。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敷多(15)。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注释】 (1)卫鞅:商鞅为卫国人,故称。
下句“恐天下议己”,是说孝公欲从商鞅之言而变法,可是又怕天下议论他,不是说商鞅“恐天下议己”。
(2)疑:犹豫不定。
(3)以上二句的意思是说,超出凡人的人本来要被世俗非难的。
(4)敖:通“謷”。
嘲笑。
《商君书》或作“骜”,或作“訾”。
“骜”通“訾”。
“訾”,诬蔑。
(5)暗:不清楚,不明白。
(6)知:通“智”。
未萌:未发露、察觉。
(7)虑:事先谋划、创始。
(8)法:效法。
故:指成法。
(9)易民:改变民风民俗。
(10)缘:依照,沿袭。
王:成王,统一天下。
(11)五伯:即五霸。
(12)制:被制约。
(13)不肖:不长进,没出息。
(14)器:指古代标志名位、爵号的器物。
(15)多:推许,赞赏。

二、《史记·孔子世家》

【3】

1.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不雅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不雅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2.翻译划线句子

(1)①“崇高的山岭引人瞻仰,宽阔的大路让人遵照。
”我虽然没能赶得上孔子的时期,心里却充满了神往。
【翻译不准确】

②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广的大路让人行走。
(或:崇高的道德令人仰慕;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田地,但是内心非常神往。

【翻译准确】

(2)①中国所有评论辩论六艺的人都将孔子的学说作为标准。

【翻译不足准确】

②全国谈六艺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来做为判断衡量的最高准则。

【翻译准确】

【中国:中原地区】

【译文】

太史公说:《诗》中有这样的话: ①“崇高的山岭引人瞻仰,宽阔的大路让人遵照。
”我虽然没能赶得上孔子的时期,心里却充满了神往。
【翻译不准确】我读过孔子的著作,能够想见他的为人。
来到鲁地,不雅观看仲尼的庙堂及车辆、衣服、礼器,儒生都按时前往孔子的旧居练习礼仪,我流连徘徊着不愿就此拜别。
天下的君王和贤达人士有很多,活着的时候都十分光彩,等到去世后就全都消逝。
孔子只是个平民,他的学说却流传了十几代,让学者敬仰。
自天子和王侯往下,②中国所有评论辩论六艺的人都将孔子的学说作为标准【翻译不准确】,孔子可以说是位至高无上的贤人啊!

三、《史记·淮阴侯列传》

【4】

1.翻译加点字

上(指刘邦)尝(曾)从容(随意)与信(韩信)言(评论)诸将(各位将领)能不(不,同“否”。
有才能还是没才能),各有差(不同等第)。
上问曰:“如我,能将(统率)几何(多少)?”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对付)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越多越好)耳。
”上笑曰:“①多多益善,作甚为我禽!”信曰:“②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统率)将(将领),此乃(是)信之所以为(被)陛下禽(捕捉)也。

2.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1)①您多多益善,那为什么还会被我俘虏了?【翻译准确】

②越多越好,为什么被我逮住呢?【翻译准确】

【被动句式】

(2)①陛下虽然不善于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才是我被陛下俘虏的缘故原由。
【翻译准确】

②您不能统率士兵,而长于统率将领,这是我被您捕捉的缘故原由。
【翻译准确】

【被动句式】

【译文】

皇上时常从容不迫地与韩信一同磋商将领能力水平的高下认为他们各有长处,各有短处。
皇上问韩信:“以我这样的才能能够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只能统率十万兵马。
”皇上说:“那你能统率多少呢?”韩信回答说:“我自然是多多益善。
”天子笑着说:“①您多多益善,那为什么还会被我俘虏了?”韩信说:“②陛下虽然不善于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才是我被陛下俘虏的缘故原由

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1.(1)当时;(2)叮嘱消磨;(3)侍奉;(4)按;(5)……的人 。

2.AB【解析】AB(将军),C(当将军) ,D(将要)。

3.翻译

(1)①用自己的薪俸养活的人有几十个。

【翻译不准确】【奉:通“捧”。

②由他亲自端着食品来招待吃喝的客人有几十人【准确】

(2)①却每天探求可买的得当的地皮房屋。
【翻译不准确】

②而且每天都要看看哪里可以买到便宜又可以获利的田地和房屋。
【翻译准确】

【而:而且。

(3)直译:希望孝成王不要叮嘱消磨他 【采纳】

意译:希望大王不要任命他做大将。
【不采纳】

(4)①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惩罚吗?

②我能不受牵连吗?

【得无:“该不会”、“怎能不”、“莫非,恐怕,是不是”】

4.不袒护儿子的缺陷。

【译文】

赵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兵法,谈到用兵之法,认为全天下都没人能与他相称。
他曾经和父亲赵奢在一起评论辩论用兵的策略,赵奢难不倒他,但是也不说他好。
赵括的母亲向赵奢讯问个中的缘故,赵奢说:“打仗、是关系到人的死活的大事,但赵括却把它说得那么随意马虎。
如果赵王不任命赵括当主将也就算了,若是一定要任用他做赵军主将,那么让赵军被打败的人一定是他。
”因此等到赵括即将出发的时候,赵括的母亲就给赵王写了一封信,说:“不可以让赵括当将军。
”赵王问道:“为什么这么说?”赵括的母亲回答道:“当初我侍奉赵括的父亲,那时他是大将,①由他亲自端着食品来招待吃喝的客人有几十人,他结交的朋友更是多达几百人,大王和王族给他的赏赐,他全都拿出来分给了部下的军官和谋士,接管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干涉干与家事。
现在赵括刚刚做了将军,就面朝东方接管朝见,军官们没有一个敢抬着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给他的金钱、丝帛,他全都拿到家里收藏起来,②而且每天都要看看哪里可以买到便宜又可以获利的田地和房屋
大王以为他哪一点像他的父亲呢?父亲和儿子的志向相异,③以是希望大王不要任命他做大将
”赵王说:“您还是放下这件事不要管了,我已经决定了。
”赵括的母亲借着这个机会说道:“大王一定要委任他做大将,那么如果他有不称职的罪过,④我能不受牵连吗?”赵王答应了。

【译文】

将要出征,赵括的母亲呈上书信向赵王诉说道: “赵括不可以被任命大将。
”赵王问道:“这是为什么呢?”赵括的母亲说:“原来我侍奉赵括的父亲时,孩子的父亲当时身为大将。
他用自己的奉禄养活的食客要以‘十’这个数目来打算【翻译不准确】;他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打算;国王和王室贵族赐赠的钱财丝绸,他统统都把它们分给军吏、士大夫;从接管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干涉干与家中私事。
现在赵括一日作了大将,面向东接管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举头亲近地看他的人;赵王所赐赠的金钱丝绸,他回家后也统统收藏起来;②况且每天探求可买的合宜的田地房屋,总想扩充自己的私有
【翻译不准确】国王您认为他像他的父亲吗?父亲、儿子不同,用心有着差异。
我希望国王不要叮嘱消磨赵括为大将领兵出征了吧
”赵王说:“作为赵括的母亲,你还是放下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操持已经决定了。
”赵括的母亲说:“国王您终极要叮嘱消磨他为将,那么如果有了不称大将职责的情形发生,④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惩罚吗?

五、《史记·留侯世家》

【6】

1.C (强,竭力,尽力)

2.D (怪,非名词作动词用,应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3.D(“持续三天早早地来见老人”错,原文中是几个五天后。

4.翻译下列句子。

(1)①张良既已为他取来鞋【翻译准确】

②张良既然已经帮老翁把鞋子取了回来【翻译准确】

③张良(想)已经给他捡了鞋【翻译准确】

【业:已经。

(2)①老翁走出大约一里远后,又折了回来,说:“你这小子值得教诲啊。
五天往后天亮时分,与我在这里相会。
” 【翻译准确】

②老人走了一里路旁边,又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可以教诲!五天后清晨,跟我在这里再见面。
” 【翻译准确】

③老人又回来了,说道:“小伙子值得教导。
过五天,天刚亮的时候,和我在这儿相会。

【翻译不准确】

(3)①与老人约会【翻译准确】

②同老年人约会【翻译准确】

【陈太丘与友期:期,约定日期。

(4)①意译:张良重视这本书,常反复诵读.

【翻译准确】

②直译:张良感到这本书很奇特,,(从此)常常诵读、研究这卷兵书

【翻译准确】

③张良感到这件事实在怪,(从此)常常诵读、研究这卷兵书。

【翻译不准确】

【译文】

张良曾在空闲的时候来到下邳沂水圯桥上溜达,遇见一个老翁,这个老翁穿着粗布衣服,他经由张良身边的时候,故意将自己的鞋子掉到桥下,回过分来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替我取鞋!”张良十分惊异,想要揍他。
但是由于他年纪垂老,只能强忍着怒火下去将鞋取上来。
老翁说:“给我把鞋子穿上!” ①张良既已为他取来鞋,于是跪在地上为老翁穿鞋。
老翁将脚伸出来,让张良为自己穿好鞋子,然后笑着走开了。
张良十分惊异,一贯看着老人拜别。
老翁走出大约一里远后,又折了回来,说:“你这小子值得教诲啊。
五天往后天亮时分,与我在这里相会。
张良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立即跪下说:“好的。
”五天往后,天刚亮,张良就去赴约了。
老翁已经先来到桥上,瞥见张良,生气地说:“③与老人约会,你反而后来,这是为什么?”老翁走了,并说:“五天往后早点来这里相会。
”五天后,鸡刚刚叫的时候,张良就前去赴约。
老翁又先来到桥上,再次生气地说“你又晚来,这是为什么?”老翁走开了,并说:“五天后,你再早点来这里与我相会。
”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的时候就赶去赴约了。
过了少焉,老翁也来了,高兴地说:“这样就对了。
”他拿出一卷书,对张良说:“你读懂这卷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
十年往后一定会有所发展十三年往后,你小子会在济北那里见到我,我便是谷城山下的一块黄石。
”说完就走了,没有再说任何话,从此往后,张良再没有见过老翁天亮往后张良看老翁送给自己的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张良十分保重这卷书,常常学习诵读。

【译文】

张良曾经有空闲,从容地不才邳桥上信步闲游。
有一老人,穿着夏布短衣,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鞋掉到桥下,转头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拿鞋!
”张良很惊异,想打他,由于他老了,勉强忍着气到桥下捡来了鞋。
老人说:“把鞋给我穿上!
” ①张良(想)已经给他捡了鞋,就跪着给他穿上了,老人伸着脚承受,(而后)笑着离开了。
张良很惊奇,目送老人走了一里旁边,②老人又回来了,说道:“小伙子值得教导。
过五天,天刚亮的时候,和我在这儿相会。
张良因此以为奇怪,跪着回答:“好。
”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去到桥上,老人已经先到了,(老人)发火说:“③同老年人约会,(却)晚来,为什么?”(说罢)就走,(叮嘱)说:“五天往后早早相会!
”五天后鸡叫头遍,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儿)了,又发怒说:“又来晚了,为什么?”(说罢就)走了,(叮嘱)说:“过五天,再早点来。
”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
一下子,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该这样。
”于是拿出一册书说:“读了这册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说完)就走了,没有说别的,没有再见面。
天亮后,(张良)看那册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张良感到这件事实在怪,(从此)常常诵读、研究这卷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