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些人的后代却被泾渭分明的分成了两个团体,有的自己可以善终,爵位可以世袭,乃至一贯袭到了清朝灭亡;有的则被夺爵,自己身死族灭。
个中固然有诸如造反之类的自寻去世路,但是如果详细剖析一下他们屈膝降服佩服的韶光和最初获封的爵位的话,还是可以从中看出一些端倪的。
本文就系统的剖析一下清初屈膝降服佩服的汉人封爵情形,以五王四公九侯为例,详细先容一下他们的守封情形以及爵位的传承,并揭示清朝为什么会对上述人等差异对待的缘故原由,以及有一个爵位的“夺爵”引发的叛乱。
五王四公九侯爵的后人
请看下面的总表一览
个中“是否世袭”是指这个爵位最开始付与的时候,是不是许可世袭的,并不是实际上的“是否世袭”的情形。
先说一下五王中的前四王,也是最被众人熟知的清初四藩王。
孔有德,原毛文龙部将,毛文龙去世后,于崇祯四年(1631年)发动登州兵变。崇祯六年(1633年)屈膝降服佩服清廷,并带走大量火炮和技能职员。崇祯九年(1636年)封恭顺王。顺治六年(1649年)改封定南王,镇守广西。顺治九年(1652年)被南明李定国围困桂林,兵败自尽。他有个女儿,叫孔四贞,是清朝唯一的汉族公主,去世后被葬在北京西郊,后来那里被称为公主坟。
耿仲明,原毛文龙部将,毛文龙去世后为登州参将。崇祯五年(1632年)为孔有德内应,攻陷登州。崇祯六年(1633年)屈膝降服佩服清廷。崇祯九年(1636年)封怀顺王。顺治六年(1649年)改封靖南王,不久由于私藏逃难汉人,心里害怕被深究,自尽。顺治八年(1651年)其子耿继茂袭王位,镇守福建,多次击败郑成功。康熙十年(1671年)耿继茂病去世,其子耿精忠袭王位,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相应吴三桂的叛变,向郑经(郑成功的儿子)示好。郑经只看福建,猛攻耿精忠。康熙十五年(1676年)耿精忠屈膝降服佩服清朝,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被凌迟处去世。
尚可喜,原毛文龙部将。毛文龙去世后,崇祯四年(1631年)皮岛发生兵变,新任东江镇总兵黄龙被部下拘禁,副将沈世奎是兵变主谋,想自己当总兵,尚可喜率部平定了叛乱。两年后孔有德屈膝降服佩服清廷,黄龙命尚可喜截杀孔有德,尚可喜杀去世活捉孔有德部队及家属四五千人。孔有德屈膝降服佩服后,带领清廷军攻占旅顺,在这场战役中,尚可喜家眷被杀,总兵黄龙战去世,沈世奎接任,因与尚可喜有旧仇,准备讹诈其到皮岛后杀去世。尚可喜察觉有异,不得已于同年屈膝降服佩服清廷,崇祯九年(1636年)封智顺王,与孔有德、耿仲明并称“三顺王”。顺治六年(1649年)尚可喜改封平南王,击败李成栋,随后一年占领广州,屠杀八万余人,后镇守广东。康熙十二年(1673年)尚可喜要求告退归里,康熙赞许撤藩,引发“三藩之乱”,随后留尚可喜在广州平叛。康熙十四年(1675年)晋封平南亲王。康熙十五年(1676年),其子尚之信软禁尚可喜,攫取兵权,准备相应吴三桂,尚可喜欲自尽,被救下,同年年底去世去。康熙十五年(1676年)尚之信参与三藩之乱,随即又屈膝降服佩服清朝,康熙十七年(1678年)持不雅观望态度,对清廷和吴三桂的调遣均不应命,康熙十九年(1680年)被下旨押解到京,随即赐去世。
吴三桂,原山海关总兵。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进京后屈膝降服佩服清廷,封平西王,随后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顺治六年(164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起兵反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天子,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阳病逝,其孙吴世璠登基。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军占领昆明,吴世璠自尽。
孙可望先放一放,下面说说几位国公。
首先是大汉奸黄梧。黄梧,原是郑成功部将。顺治十二年(1655年),黄梧驻守揭阳。次年(1656年),尚可喜攻陷揭阳,黄梧败北,郑成功命黄梧戴罪立功守卫海澄。黄梧知道郑成功治军极严,害怕自己再犯缺点导致性命难保,于是就屈膝降服佩服了清廷。
海澄是郑成功花多年韶光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建造的堡垒,里面存有粮草兵械无数。黄梧的屈膝降服佩服,让清廷得到了巨大的计策物资,更使得厦门失落去了拱卫它的主要据点。同年顺治天子封黄梧为“海澄公”,实际上这个爵位是准备给郑成功的,郑成功武断不平膝降服佩服,这才给了黄梧。
黄梧是清初汉人爵位里仅次于五王的,而且清廷对他非常优待。康熙初年他献“迁海令”,康熙六年(1667年),康熙天子下旨升黄梧为一等公,许世袭12次。三藩之乱时黄梧病重,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去世于漳州,其子黄芳度在第二年去世于耿精忠之手,黄梧也被开棺戮尸。黄芳度在三藩之乱结束后被追封忠勇郡王。黄梧的爵位一贯由他家族的后代袭,一贯袭到清朝灭亡之后,末代海澄公叫黄懋澄,这才袭了9次,后来是袁世凯实在看不过去了,把他的爵位给免了。
白文选,原张献忠部将,孙可望叛乱时,白文选与李定国一起击退孙可望,被南明封为巩昌王。顺治十六年(1659年),永历天子逃入缅甸后,白文选多次与缅甸交涉,希望要回天子。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兵至边疆,白文选无奈下屈膝降服佩服清廷。康熙元年(1662年)被封三等承恩公。康熙十三年(1674年)白文选病逝,他的儿子白绘被降级袭爵,封三等轻精奇尼哈番,即为子爵。白绘的后代则没有再袭爵,成为老百姓了。
沈志祥,东江镇沈世魁的侄子。崇祯十年(1637年)沈世魁被杀,沈志祥逃至石城岛,想拿到沈世魁的印信自领东江镇总兵,监军不给,沈志祥就进攻监军,被明登州援军陈洪范击败,随后屈膝降服佩服清廷。封世袭罔替续顺公。随后沈志祥率部参加松锦之战,入关后追击李自成,之后随孔有德南下湖广,终极去世在军中。他的爵位一贯由其家族的后人袭,延续到清朝灭亡。
郑克塽,郑成功的孙子,郑经的儿子。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攻占台湾,郑克塽屈膝降服佩服,被封海澄公。屈膝降服佩服后的郑克塽被软禁在北京朝阳门内的一处住宅里,是他的曾祖父郑芝龙被软禁的地方。他的爵位只是个空头爵,没有俸禄,百口靠三弟郑克壆(xué)的佐领的俸禄过活。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郑克塽病逝,终年37岁。去世后爵位被收回,他的三个儿子郑安福、郑安禄、郑安康已变成普通百姓。
下面是侯爵。
张勇,原明朝副将,顺治二年(1645年)屈膝降服佩服清廷,为“河西四汉将”之首。顺治十年(1653年)获封三等阿达哈哈番(三等轻车都尉),这个爵位便是后来清廷表彰洪承畴的“开清第一功”所赏给洪的,这是后话了,暂且不表。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康熙天子连忙晋封张勇为一等靖逆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张勇病去世,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乾隆天子晋一等靖逆侯为世袭罔替,张勇的后代一贯袭爵到清末。
马得功,原明朝总兵,顺治二年(1645年)与总兵田雄一起擒拿弘光天子,屈膝降服佩服清廷,初封三等侯,世袭罔替。康熙二年(1663年)进攻厦门时去世亡,康熙天子敕令追晋一等侯,由其子马三奇袭爵。乾隆十四年(1749年),朝廷确定各侯的封号,马得功为一等顺勤侯。马得功的后人一贯袭爵直到清朝末年。值得把稳的是,乾隆中期往后马家的后人不复汉姓。
田雄,原明朝总兵,顺治二年(1645年)与总兵马得功一起擒拿弘光天子,屈膝降服佩服清廷,初封世袭罔替一等精奇尼哈番(子爵),顺治十八年(1661年)晋封二等侯,康熙二年(1663年)去世,乾隆十四年(1749年)确定为二等顺义侯。田雄的后人一贯袭爵到清末,与马得功一样,田家不复汉姓,详细韶光是在乾隆末年和嘉庆初年之间。
施琅,原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1646年)郑芝龙屈膝降服佩服清廷,施琅随着屈膝降服佩服,不久即叛,回归郑成功部。施琅为人跋扈,桀骜不驯,与郑成功部将曾德有仇。顺治八年(1651年)施琅将其私自杀去世,郑成功大怒,抓捕了施琅德弟弟施显,施琅于是又屈膝降服佩服清廷,郑成功斩杀施琅的父亲施大宣、弟弟施县,施琅与郑成功破碎,去世心塌地的以清剿郑氏为目标。
清廷对这个二五仔并没有太多看重,施琅在北京任职期间他的老婆都要做女红贴补家用。施琅对郑氏恨之入骨,一贯希望出兵,但清廷对这个建议并没有太过热衷,施琅被冷藏了十多年。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天子敕令出兵进攻郑氏,第二年郑克塽屈膝降服佩服,施琅由于平台有功,封三等靖海侯世袭罔替。其后人一贯有人袭爵直到清末。
这个人物争议颇大,由于两岸政治形态的不同,对施琅的意见也是截然不同,这里就不深入展开了。施琅的二儿子施世纶,民间小说《施公案》的主人公。
郑芝龙,历史上著名的才大志疏的典范,明朝末年著名的海盗,郑成功的父亲,精通汉语、闽南语、日语、西班牙语、荷兰语,在天启七年(1627年)部下有战船700余艘,崇祯六年(1633年)击败荷兰人,独占南洋,崇祯十二年(1639年)垄断日本、大明、台湾、印尼的贸易航线,荷兰人不得不与郑芝龙和谈,荷兰往来日本的货色,必须交由郑芝龙转运到台湾,崇祯十四年(1641年)一年中明朝往来日本贸易的海船,郑家占了22.68%。郑芝龙是名副实在的东方海洋霸主,他的势力范围北到日本,南抵爪哇,西起马来西亚,东达苏门答腊,在这片海疆行驶的船只,无论是商船、战船、渔船,也无论是明朝的、荷兰的、土著人的,必须要挂郑芝龙的龙旗。历史记载郑芝龙在福州的宅邸后面有一条人工运河直通大海,一条海船常年停在宅邸的后院。
这样一个人,跺跺脚荷兰人都不敢放屁的厉害角色,在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逼近福建时,居然就屈膝降服佩服了。
洪承畴招降郑芝龙时给的价码是王爵,郑成功苦劝郑芝龙,郑芝龙执意北上,郑成功选择与父亲、叔叔、兄弟破碎,独自抗清。郑芝龙到北京后迅速被软禁,仅封一等精奇尼哈番(子爵),顺治十年(1653年)晋同安侯,命他招降郑成功。顺治十八年(1661年),黄梧献“迁海令”,个中有两条是掘郑家祖坟,斩郑芝龙。清廷于是在同年将郑芝龙连同其在北京的亲族一同斩首,终年57岁。同安侯爵位被收回。
顺便多说一句,监斩郑芝龙的便是在《康熙王朝》中特殊正面形象的,拿着伍次友的卷子年夜声朗诵的苏克萨哈。
《康熙王朝》苏克萨哈
再多说一句,郑家对福建是有基因里的认同感的。三藩之乱时,耿精忠呼吁郑经一同起兵,郑经倒是起兵了,不过只打耿精忠,你占着我的福建,还有什么好说的。
吴惟华,先祖蒙古人,永乐年间归顺大明,朱棣赐姓“吴”,封“恭顺伯”,至崇祯末年为其哥哥吴惟英袭爵,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去世,次年多尔衮进京,吴惟华拜迎马首,主动归降,自荐去招抚山西、陕西各地。顺治二年(1645年)被封恭顺侯,顺治八年(1651年)因贪污被夺爵,发配宁古塔,康熙元年(1662年)回京,康熙七年(1668年)去世。
谭弘、谭诣,明末重庆地主武装,后屈膝降服佩服南明,是方安国的部将,与谭文同称“三谭”。顺治十六年(1659年),天子弃国退入缅甸,李定国在云南边境对抗吴三桂,川东的督师文安之联结夔东十三家,准备进攻重庆,缓解李定国的压力。谭弘、谭诣秘密屈膝降服佩服清廷,杀去世谭文,文安之的攻略功亏一篑,败北后郁郁去世于军中,南明末了的反扑被清剿。谭弘被封“慕义侯”、谭诣被封“向化侯”。
谭弘、谭诣日后参与三藩之乱,被夺爵。历史上记载谭弘去世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他的儿子谭天密屈膝降服佩服,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被处去世,谭诣没有记载,推测和谭弘一起叛变,去世于乱军之中。
林兴珠,原郑成功麾下的地主武装,顺治十四年(1657年)屈膝降服佩服清廷,参与弹压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封建义侯。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参与雅克萨之战,他部下有一支藤牌兵,和《三国演义》中的藤甲兵类似。
清朝虎衣藤牌兵图像
林兴珠卒年不详,如今在福建永春有他的祠堂。但是很奇怪的是他的爵位不能世袭,由此推测他受封爵位时是三藩之乱之后了,那时清廷对爵位不再像开国之初那样轻予轻授,纵然后来林兴珠参与了雅克萨之战,也没有再被晋封,预测历史上真实的雅克萨之战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是一场战果辉煌的胜利。
为什么清朝对屈膝降服佩服的汉人会差异对待?
清廷对早期屈膝降服佩服的人开价非常高。对孔有德能直接封异姓王,就连吴惟华这么一个什么都不是的人在1644年由于抢先下跪也能封侯爵。沈志祥是一个非常正面的例子,屈膝降服佩服的很早,开价不高,自己能夹起尾巴做人,虽然在皮岛已经被打的没兵没将了,但还是世袭到清末。到1657年之后则规范了起来,不只封爵慎重的多,给予世袭罔替的也少了,很明显的例子便是林兴珠,既不是二五仔又不是汉奸,爵位居然比不上马得功和田雄这两个小人,真是让人唏嘘。
或者由于屈膝降服佩服而改变力量比拟的人,也都能给出高价。比拟黄梧和谭弘、谭诣,都是在清廷面临危急时凭一己之力改变场合排场力量比拟的。黄梧在五王去世后是汉人爵位第一人,谭弘、谭诣、和黄一样都是小人、汉奸,却因屈膝降服佩服的太晚,黄花菜都凉了,只能是个侯,至于末了再次叛变,那便是自己有所追求,愿赌服输吧。
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关键的年份便是1657年,这一年是永历十一年,顺治十四年,这一年孙可望屈膝降服佩服。
1647年孙可望屈膝降服佩服前的全国场合排场
孙可望的屈膝降服佩服严重改变了清廷和南明的势力比拟。在李定国“两蹶名王”之后,南明迎来了一个反攻的高潮,现有史料解释,当时顺治天子都想割让西南七省与南明议和。在这种情形下,孙可望的屈膝降服佩服让南明的防线土崩瓦解,从此往后南明再也没有反攻的力量,国土面积一步步的被蚕食,乃至天子朱由榔在1659年退入缅甸,天子弃国,等同于亡国了。
在1657年孙可望屈膝降服佩服之后,清廷再也不把自己当成是一个溘然暴富的赌徒,再也没有那种“花赢来的钱不心疼”的觉得了,开始负责的正式的管理国家,无论是自己带来的、还是牌桌上迎来的,放在自己兜里的就都是自己的钱了。
按《清史稿》记载:
乾隆十三年(1748年),清廷定公、侯、伯以次封爵表。一等公袭二十六次,一等侯兼一云骑尉袭二十三次,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十九次,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十一次,自公至男,一、二、三等依次递降。乾隆十四年(1749年),追锡侯、伯嘉名。如奉义侯、敦惠伯类。自是垂为永制。乾隆十六年(1751年),定世袭七品官为恩骑尉,是为九等。
由孙可望的”夺爵“引发的后世影响
孙可望,原张献忠部将,张献忠去世后,与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一起掌控张献忠余部,内政能力极强。顺治十一年(1654年)钻营秦王王位不得,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屈膝降服佩服清廷,被封义王,是清初汉人五王的末了一位。
孙可望剧照
但清廷用其兵而不用其人,很快孙可望就处于被闲置的位置。他在次年(1658年)仲春封王,到了八月,就有人弹劾他利用公家的驿站接送自己是个兵丁的弟弟,顺治十六年(1659年)又因放债被训斥,顺治十七年(1660年)孙可望被迫上疏放弃王爵,被顺治天子反对,同年在游猎中被满族贵族射去世。孙去世后,爵位由其子孙征淇、孙征淳分别袭,康熙七年(1667年)义王的俸禄由五千两减为三千两,到了康熙十一年(1671年),孙征淳去世,其弟孙征濠要求袭爵,康熙天子以“投诚官员无世袭罔替之例”为由降为“慕义公”,孙征濠去世后,其子孙宏相再降为“一等轻车都尉”,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天子下旨“孙可望子孙所有世职,嗣后不必继承。”至此已消逝在历史长河里。
“义王”孙可望的结局
后来在清廷招降郑经时,郑经曾以孙可望的了局为例子对清廷的招降进行嘲讽:
贵朝宽仁无比,远者不问,以所闻见之事如方国安、孙可望,岂非竭诚贵朝者,今皆安在?往事可鉴,足为寒心。
在康熙十一年(1671年)康熙天子下旨说“投诚官员无世袭罔替之例”时,即是是明着见告吴三桂他们,你们交了兵权,不只王位没有了,往后子孙连爵位都没了。吴三桂脑筋有水才会不造反。
康熙十二年(1673年)的“三藩之乱”,有孙可望的珠玉在前,无论康熙天子怎么下手,只要他有“削藩”的意思,那么吴三桂一定会反的。
三藩之乱
末了再说说清廷对自己比穷光蛋还穷的时候屈膝降服佩服过来的人又是怎么看的呢?
比如范文程、李永芳、李国翰,他们三个,范文程便是个秀才,连举人都不是,还不如范进呢,李永芳是明朝屈膝降服佩服第一人,而李国翰的爸爸便是个做小买卖的投契倒把分子,他们三个,实在都不以为自己是汉人了,李永芳的玄孙李侍尧,乾隆时被任命为满洲副都统,吏部说不合祖制,乾隆天子说,李永芳的玄孙,能是汉人吗?
总结一下,如果想屈膝降服佩服清廷,越早屈膝降服佩服越好,屈膝降服佩服的越早,自身须要付出的越少,自己得到爵位越高。最晚不要晚于1657年,自己有兵而且可以改变力量比拟的,屈膝降服佩服后可以哀求封国公,异姓王就别想了,如果自问没有那么大本事,那就最高要侯爵。这样你的爵位世袭罔替,给子孙挣下了一份“与国同休”的铁杆庄稼。
本文由头条号@甲申十七年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盗贴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