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侃七岁那年,家中生活困顿,母亲便让他写信,跟远在江宁教书的父亲黄云鹄要钱。

             

黄侃是什么样的人_黄侃最爱美色的国学家用假名字结了9次婚并放言你奈我何 会议纪要范文

黄侃得令,思考少焉,提笔写了一首五言诗:父作盐梅令,家存淡泊风。
调和天下计,杼轴任其空?

通篇没有一句要钱的话,但却让黄云鹄明白了儿子的心思:你当初做官清廉,为天下众生忧虑,可知妻子生活困顿否?

他不仅高兴寄回家资,还为儿子的才华所折服。
高兴之余,又把儿子的信,拿给好朋友王鼎丞看。

这王朋友看了信,闻之写诗人为七岁孩童,不禁大喜。
除了狠狠地称颂了一番之外,还乘兴与黄老爷子击掌盟约:此子将来必成大器,我有一女愿嫁为妻。

尴尬的出身

1886年4月3日,67岁的四川按察使黄云鹄,老来得子。
新纳的小妾周孺人,在成都金玉街三道会馆,为他生下儿子黄侃。

黄云鹄对这个小儿子倍加保重,在教诲上格外上心。
不但早早给黄侃启蒙,还聘了几个当地名儒,为儿子授课。

黄老爷子本身便是清末大儒。
不但做官政务清明,极其有方,深得朝廷信赖,即便是学问,也是国学成绩颇深,著作等身。

           

有了老子的基因遗传,再加上黄侃自幼聪颖,早慧,以是小小年纪,便已得到域内神童的称号。

就这样,爹宠着,爹的同寅和朋友们,不断夸赞着。
少不更事的黄侃,自然也会明白自己的分歧凡响,以是性情中牛哄哄的成分,便随着年事增长,逐渐积淀。

不过,母亲的出身,让黄侃无法肆无忌惮地牛气。

原来,周孺人自小被卖到黄家为佣,由于有点姿色,被黄老爷子以妾身召入厅堂。

这个身份就很尴尬了,家里的所有人,乃至猫狗,都知道周孺人出身卑下。

黄老爷子在家,没人敢拿黄侃说事。
但是黄云鹄是外放大吏,长年在任上公干,不在家的时候居多。

退休之后,又撇下家人,长居江宁,干起了教书匠的活计。

宠自己的老爹不在身边,母亲人微言轻,上不得台面。
黄家所在的蕲春,世风本就视庶出为末流之人,以是,黄侃的处境就奇妙了。

爹在,他是天之骄子。
爹不在,他是众矢之的。

        

这种高下立判的处境,给黄侃的发展,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侵害。

按照生理学家的剖析,弱小期间所受侵害之后的发展走向,会按照两种趋势去发展:

生性懦弱的,便缩起脑袋,唾面自干,窝囊一辈子;

性情倔强的,便用伪装出来的强硬,来粉饰内心的自卑,一身逆鳞地角斗强权。

黄侃即是后者。

 

1902年,黄侃考入武昌文华普通中学堂,也便是现在俗称的市重点中学。

此时的黄侃,后脑反骨已长成。
入学不久,就由于伙同同学宋教仁,董必武等人宣扬革命,鼓励大众造反,被学校开除了学籍。

没得学上了,黄侃闭门自学一段韶光。
到了1905年,父亲的老朋友张之洞出面帮助,把他送到日本,在早稻田大学留学。

在日本,黄侃加入了同盟会,结识了章太炎等一些革命者。
这种机会,让这个国学根底踏实的年轻人,逐渐成为反封建,反压迫的骨干型人物。

一泡尿淋出的师生情

           

在日本加入同盟会之后,黄侃成为了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热心读者,偶尔还投个稿,阐述一下自己对当今社会的意见。

《民报》的主编是章太炎,在浩瀚撰稿人的文章中,黄侃的文章,给章太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常常看《民报》的黄侃,对章太炎推翻旧制度,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也极为佩服。

在留学生中,许多人,都以能够亲耳聆听章的讲学为荣,黄侃也深受影响。
他慕名去聆听章太炎的演讲。

到了章太炎的住处,一进门,就见墙上挂着一道字幅:“我若仲尼长东鲁,大禹出西羌,独步天下,谁与为偶。

这虽然是一句古人之言,但是个中表现出的孤傲,霸气,却把同样孤傲,且年轻气盛的黄侃气着了:“切,有什么了不起的,自视甚高,自高自大。

他一转身,走了。
兜兜转转又过了一阵子,两个居无定所的人,竟然住进了同一栋出租楼里,黄侃住到了章太炎的楼上。

一个夏天的晚上,章太炎坐在庭院挑灯夜读。
楼上的黄侃,夜半尿急,迷迷糊糊站在窗口,松开裤带就肆意放水。

         

正在读书入迷的章太炎,突觉天降“甘霖”,头顶一阵稀里哗啦。

一股浓郁的骚气,让章太炎意识到了什么,他举头冲着楼上便是一阵怒骂。

黄侃本是闹事之人,却一点也不觉理亏,接着章太炎的话茬,比对方还锐利地怼了回去。
半夜三更,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骂得畅快淋漓。
可是骂着骂着,各自都以为对方的话语,透出了文采芬芳,让人觉得绝非等闲之辈。

章太炎先熄了火,好言呼唤黄侃下楼一叙。
两个人见面一先容,方知对方是自己神交已久的人。
这是1906年的事,那年章太炎三十六岁,黄侃刚刚十九岁。

转年,黄侃操持返国省亲。
章太炎闻之,劝他返国后,可以拜当时的经学大师,孙诒让为师。

黄侃彷佛不太认可孙诒让,没有回应章太炎。

章太炎见状,又对他说:“你如果不焦急走,那就先跟我学一段韶光,你看怎么样。

黄侃当然不会谢绝了,并且立马搬到了章太炎的住所,逐日跟随章太炎学习音韵,说文等古代经典。

同时,按照章太炎的指示,黄侃成为《民报》撰稿人。

一段韶光的亲密打仗,黄侃作为章太炎的入门大弟子,对付章太炎的感情,险些上升到对父亲般的敬仰。

当章太炎由于反对袁世凯称帝,被官府软禁时,别人都怕受牵连,对章太炎唯恐避之不及。
黄侃却搬上行李卷,借口向章太炎求教国学,跑到他的住处贴身侍奉。

黄侃那时是北大教授,白天到校上课,晚上便回到北平东城钱粮胡同,章太炎被软禁的宅院。

就这样,持续陪伴章太炎好几个月,直到袁世凯的爪牙,强行扔出他的行李,把他赶出了章太炎的住所。

作为一个学者,章太炎把国学经典传授给黄侃的同时,也将民主革命的思想,贯注到了黄侃的骨子里。
使黄侃逐步发展为一个,武断地反封建,反腐烂制度的激进分子。

投身革命

1908年,光绪、慈禧先后归天。
为了他们的去世,清廷敕令全国治丧。
此时,黄侃正在家中为母亲守丧。
他的同盟会战友,高档学堂学生田桓,在学校举办的天子吊丧会上,流露了对清朝腐烂制度的不满。

堂(校)长杨子绪,得知田桓的态度,急速跑到教室。
他高举代表权势的虎头牌,一边正言厉色地恐吓在场的学生,一边扬言要开除田桓学籍。

黄侃闻听,跑到学堂,砸烂虎头牌,之后又将杨子绪痛打了一顿。
黄侃的举动,得到了同学们的交口夸奖,却遭到了清政府的敌视。
官府将黄侃列入革命党的名单,派人去抓捕他。

黄侃得到信后,及时躲避出去,之后又东渡日本,连续追随章太炎,精研国学。

      

就这样,在日本沉淀了两年,黄侃返回到家乡。
筹办了孝义会,为大众讲解民族发展史,和宣扬革命道理。

之后,黄侃受到朋友的推举,到河南豫河中学当了一名老师。
但是仅仅干了一年多,就由于宣扬革命思想,而被校方解聘。
此时的黄侃,已经识破了清政府的走投无路,把心思放在了唤醒民众上。

他利用返乡会友的机会,借着酒劲,将自己的想法,书写成文。
很快,一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灵药也》的文章,便在报纸上揭橥。

文章深刻阐述了发动革命,拯救国家的思想。
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震撼。
各大报纸纷纭转载,得到了各方的相应。
报纸引起的震撼,引起了清政府的惶恐。

黄侃又一次被官府追捕,只好离开家乡,远避上海。
至此,黄侃把自己的紧张精力,都放在了治学与讲学中。

这位深得章太炎亲传的年轻学者,在国学领域,很快就奠定了自己的位置。
不但著述颇多,讲学也独树一帜。

深受学生喜好的大师

作为一个满腹诗书,博学强记的师长西席,黄侃的讲课深受学生喜好。

在北大授课时,黄侃主讲《文选》和《文心雕龙》。

两部始于南朝的古籍经典,被黄侃用抑扬抑扬的语调,朗读出来时,立即得到学生们激情亲切的互动。

     

黄侃在讲台上摇头晃脑,声情并茂,学生们在座位上,齐声应和,如身临其境。

黄侃真切的讲解,不但让学生们很快理解了授课内容。
更是让学生们喜不自禁地,将黄侃的讲课办法,称为“黄调”。

作为学生口中的“特殊教授”,黄侃讲课从来不带原书,但是对书中的内容,却可以一个字一个字,旁征博引,滚滚不停地讲解出来。

虽如此,当学生们翻书查对,却创造字字有出处。

以是只要有黄老师的课,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

面对学生们的喜好,性情乖张,落拓不羁的黄侃,有时候会在讲课时,戛然而止于关键处:“这里有个秘密,仅靠北大这几百块钱的薪水,还不敷以让我讲,你们要听我讲,得其余请我用饭。

看似钻进钱眼的黄侃,虽然令人不可捉摸,但是对付学术研究,却是极其负责,乃至到了食不知味的地步。

黄侃29岁在北大任教时,精研学术常常废寝忘食。
为了节省韶光,他会预备一些馒头,和酱料之类的放在手边,以备充饥。

                

一次,课备完了,上课的韶光也到了。
黄侃夹着讲义,走出了办公室。

走廊上,一个同事朝对面走来。
看到黄侃,他站在原地,盯着黄侃的脸看了几秒钟,溘然抚掌大笑起来。

黄侃不知何故,气恼地推了他一把,接着向外走去。

那位同事一边笑,一边拉住他,将一壁小镜子举到他面前。
镜子里,一个布满黑红印记的嘴巴,向黄侃吃惊地微张着。

原来,看书入迷的黄侃,将墨汁和朱红印泥当成了佐料,把自己的嘴,搞成了一幅抽象画。

黄侃生平对“经、史、子、集”,四大类古籍无所不通。
更是在音韵、笔墨和训诂等方面,精研至深。

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精彩代表之一,周作人曾经这样评价黄侃:“他的国学是数一数二的,可是他的脾气乖僻,......其实令人不敢阿谀。

从周作人的评价中,我们不丢脸出,黄侃学问大,脾气也是大得令人难以接管。

正是这种脾气与学问成正比的乖张性情,让黄侃和他的恩师章太炎,以及另一位国学大师,一起成为了民国期间,学界公认的“疯子”。

巧的是,另一位“疯子”刘师培,也是黄侃的国学老师。

      

他们三人,都是由于做学问无所顾忌;生活上落拓不羁;行事上敢于叫板权贵的性情,而被坊间称为“疯子”。

令周作人不敢“阿谀”,在行为上落拓不羁的黄侃,对学生却相称负任务。

1935年,黄侃病重病笃之际,他示意守在身边的学生,把桌案上的一本书拿过来。

在他的示意下,学生将书翻到个中一页。
黄侃吃力地抬起手,使劲指示了一下,便放手凡间了。

学生们满怀悲痛地将他送走,再翻开那本书,溘然意识到,这便是此前一堂课上,大家向黄侃提问,黄侃没有来得及讲解的问题答案。

对爱情为所欲为的人

七岁赋诗,深受准老丈人的青睐。
为尊父母之命,黄侃十六岁喜结良缘,把王家女儿娶进了门。

两个老爷子的盟约,得到善始,可是王姑娘的情窦,却没有得到善终。
游学四方的黄侃,短暂的生平竟结了九次婚。

黄绍兰作为黄侃的本族学生,成为了黄侃的第一个婚外恋。

为了能够与黄绍兰顺利成婚,黄侃想了一个主张:“如果用真名,我重婚犯罪,你也属于知法犯法,还不如用假名。

他对黄绍兰如是说。

之后,就用这个假名字,一发不可整顿地,又结了七次婚。

多年之后,黄绍兰在无望的等待中,终于意气消沉了。
她用一根绳子,了断了与黄侃的情愫。

黄绍兰的去世,让章太炎的妻子汤国梨很同情,她著文痛斥章太炎爱徒:“有文无行,为人所不齿”,“无耻之尤的衣冠禽兽”。

民国媒体界,把黄侃定性为:最爱美色的国学家。

黄侃自己绝不避讳地广而告之:“漫谈不超过五分钟,女学生除外”。
并将其挂在办公室的门楣上,对贬斥他的人宣战:“我就独对女色偏爱了,你奈我何?”

黄侃的末了一段婚姻,是在他生命中的末了几年开始的。

这个黄侃花痴梦的闭幕者,叫黄菊英,是黄侃女儿的同学,江汉一带有名的美女。

对付黄侃的追逐,黄菊英倒是很动心。
但是黄家是当地的王谢,浓厚的乡俗意识,令黄菊英的父母对黄侃很排斥。

黄侃不去世心,采纳了以文会友的办法,用诗去打动文采不错的黄菊英。

“今生未必重相见,遥计他生,谁信他生?飘渺缠绵一种情。
当时留恋成何济?知有飘零,毕竟飘零,便是飘零也感卿。

     

这般缠绵谁受得了?黄菊英破防了,冒着和全体家族破碎的危险,和黄侃走到了一起。

两个人倒是过了一段你侬我侬的日子,但是,由于黄侃生性好酒,嗜酒如命。

这个习气就不好了,不但喝坏了黄侃的名号,也喝坏了他的身体。

末了黄侃在胃穿孔,导致大量流血,救治无效的情形下,走完了自己四十九岁的短暂生涯。

后记

父亲是高官,社会地位显赫;老年得子,深得父爱的家庭地位,怎么看都是黄侃牛哄哄的条件。

如果真的按照这个逻辑,去安排人生大戏的话,涌如今历史上的黄侃,就该当是一个光鲜的,令人无可挑剔的人。

可是真实的黄侃,却令“国学”很遗憾。
理解黄侃社会行为的家长,一定会见告孩子,“离他远点哈!

可是黄侃天生“锐敏勤学亦绝人”(章太炎语录)的天性,毫无障碍地,将黄侃造就成了一个,名扬海内外的国学大师。

曾经有一个日本的汉学家,为了某些学术问题拜访黄侃。

在互换中,汉学家不论提到什么样的问题,黄侃都可以不用翻书,便急速精准地给以回答。

这让日本学界朋侪很惊异,至今提起黄侃的博学敏锐,同道之人还津津乐道。

通不雅观黄侃的生平,跋扈与聪慧共存;风骚和理学同在。

为什么这么分裂?究其缘故原由,还是章太炎的总结:“蕲春俗轻庶孽”,比较贴切。

早早亡故的父亲,能够给予黄侃的庇护,实在太短暂了。
母亲出身卑微,在父亲的老家蕲春那里,庶出的身份,是很受歧视的。

黄侃承受的身份压力,足够让他感想熏染到活着的困难。

自幼承受欺凌,会带给人两种结局:或者唯唯诺诺生平,或者桀骜不顺一世。

黄侃是后者。

 

       

历史授予黄侃的光环,足以粉饰黄侃生活中的斑驳。

不论在某些举止上,他有多么荒诞,但是依然抹煞不了他的历史造诣:“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措辞笔墨家的承前启后之人”。

他是一个博学的,严谨的,成绩斐然的国学大师。

. END .

【文|枫韵】

【编辑| 丹尼尔李】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举:

写在袁隆平逝世一周年,纪念那位生平奋斗,只为让我们吃饱的老人

“农人”袁隆平飙英文上热搜:这才是值得上热搜的真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