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是晚清最为诡秘繁芜的政治事宜之一。
从1895年“公车上书”到1898年“六君子”被斩,这三年间,康梁起自江湖,一步步踏入凶险莫测的清廷中枢,末了变法失落败被迫流亡外洋,全体过程中充满着各利益集团的博弈、妥协、暗斗、末了直至白刃相见。然而由于宫廷内卷太多黑箱,言出于口而止于暗室之门,使得这段历史的原形,始终迷雾笼罩。不过,随着更多史料逐渐解密拼接完成,真实的戊戌变法过程,也便逐渐浮出水面了。本系列打算用几篇文章来解析。
1895年4月中旬的北京宣南会馆,彷佛充满着活气。来自全国各地的举人们,刚刚参加完会试。在等待发榜期间,这些即将金榜题名、开启漫长仕途的国家中坚们,拜同年,邀雅集,终日辗转于各省各地会馆之间。
然而,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白银二亿两的,像一道暴雷,把所有的惬意和希望炸得粉碎。举人们议论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此间,广东南海籍举人康有为、新会籍举人梁启超聚会于杨椒山祠,准备上书天子、反对签约。
一、杨椒山祠往事
杨椒山祠,别号松筠庵,是明代忠臣杨继盛故居,在本日北京西城区的智桥胡同12号。
智桥胡同的路牌,在沿前三门大街拐到宣武门外大街南行,一个正在推销有奖储蓄的小邮电所阁下拐弯处。本日的智桥胡同,是一条只有200米长的破旧小巷,极不起眼。但在明清两朝,这里却是四九城内一处颇负盛名的所在。
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因上奏反对大将军仇鸾与蒙古首领俺答汗通商通商被贬。仇鸾倒台后,与之敌对的首辅严嵩,将杨视为同一阵营的盟友,于是杨继盛连升四级。
然而,杨继盛讨厌严嵩赛过仇鸾,认为严嵩是比仇鸾危害更大的奸臣。经由反复斟酌后,他斋戒三日,然后断然上书弹劾严嵩“十罪五奸”。结果可想而知,杨继盛被捕下狱,严刑拷打到体无完肤。据《明史》记载,他伏法晕其后半夜醒来,摔碎瓷碗,用手拿碎片割腐肉。肉割尽,筋挂膜,他又用手截去。吓得狱卒差点把手里的灯都掉地上了。三年后,严党究竟还是没放过他,将他处斩。临刑前,杨继盛赋诗:“浩气还太清,赤心照万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
台湾学者高阳认为,杨继盛身后享名之隆,古今言官第一。恰是以,北平数百年古都,多少名公巨卿的园林都归于瓦砾,而杨继盛故宅独存至今。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户部侍郎毛树棠将杨椒山祠扩建为河南会馆,别号“嵩云草堂”,清末文人学士常常在此聚会。
杨椒山祠
二、“公车上书”原形
在康有为的《康南海自编年谱》中,杨椒山房是晚清维新变法运动的发源地:
1895年4月22日,他起草了18000字的《上今上天子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见,康有为在文中还特殊指出,前三项只是权宜应敌之策,第四项才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
来自十八个省的1200多名举人,一起在杨椒山祠相应了康有为的上书。
5月2日,康有为等举人和数千市民一道,搜集到“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这便是本日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的“公车上书”经由。上书的结果是,“察院以既已用宝,无法挽回,却不收。”意思便是条约已经盖了大印了,没法挽回了,以是都察院拒收。
但据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茅海建师长西席考证,康有为的说法是很可疑的。当时实在有两次“公车上书”,一次是由高等京官、封疆大吏们组织的上书。
早在4月14日,也便是《马关条约》终极签订前三天,代理台湾巡抚唐景崧已经致电清廷中枢,强烈反对中日制定条约条款:“制定条约给予地皮不可行。”4月16日,钦差大臣刘坤一也上书反对,然后,山东巡抚李秉衡、代理两江总督张之洞、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等半数以上封疆大吏,都纷纭上奏反对。封疆大吏之外,十多位爱新觉罗宗室及二品以上京官,五十多位二品以下有奏事权的官员,也上奏反对,再加上其他各部门的官员,总计多达600多人次。
公车上书部分署名人
在官员们的影响下,正在等待发榜的各地举人,也纷纭上书。清制,举人不能直接上奏,只能写成“公呈”,由都察院代奏。从4月30日起,之后的一段韶光里,都察院每天都在代奏大批举人们的上书。当天,梁启超领衔的80名广东举人上书,也在个中。
康有为所称都察院“拒收其上书”的5月2日这天,都察院转递了八批。这一环境一贯持续到5月8日,数量多达31件,署名举人多达1555人次,且全部送到了天子手上。并且,光绪帝在《马关条约》上盖印的确切日子,是5月3日。
以是,康有为所谓都察院拒收上书的说法是不成立的。所谓“十八省举人联名上书”,事实上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三、营销大师康有为
“公车上书”风潮刚过,康有为就在上海出版了一本名叫《公车上布告》的小册子。书前刊有署名“沪上哀时老人未还氏”于5月24日作的序,说法和康有为《自订年谱》完备不一样:
按照这个说法,康有为发起的“上书”,便是没有去递交。缘故原由是举人们认为“大局已定,不复可救”。而且聚拢的地点也是在松筠庵,而不是都察院。这样,他所谓的“公车上书”大概只能成为“公车集会”或“公车拟上书”。何况,松筠庵也挤不下上千人。
以是,“公车上书”的说法,便是康有为自抬身价的大忽悠。他后来还这样先容《公车上布告》这本上册子的由来:“东事败北,联十八省举人三千人上书,越日美使田贝索稿,为人传抄,刻遍天下,题曰《公车上布告》。”把美国公使搬出来,目的无非也是自抬身价。
《公车上布告》这本小册子,是康有为让学生在上海租界里自行出版的,首印后,广告刊载在当年7月10日的《报告》上,距松筠庵会议才68天,康南海师长西席不愧是精明的营销大师。
“营销大师”康有为
为推销此书,代销商在《报告》上先后刊登过六次广告。不过,书彷佛卖得不好,首发50多天后,《报告》又登了一则“原来《公车上布告》大减价”的缘由。
由此可见,康有为当时的影响力还非常有限。不过,茅海建师长西席认为,只管销量不佳,但《公车上布告》的刊行,还是是康党非常有效的自我营销和炒作。之后,康梁不断涂抹这段历史,末了真的如愿打开了通向清廷中枢的直道。乃至后世很多历史学家们都一贯坚信,康梁在这波维新变法风潮的引领浸染。
但无论如何,一波声势浩大的晚清变法改良运动,已经由此启幕了:“公车上书”之后,康梁等在北京、上海办《万国公报》、《时务报》倡议维新变法,严复、谭嗣同等在其他地方相应,一波浩大的变法维新风潮,已经拉开帷幕。
梁启超
四、究竟是在操弄“公车上书”?
末了要解释的一点是,声势浩大的“公车上书”背后,实在另有真正的操控者。他们是帝党骨干翁同龢、李鸿藻、汪鸣銮、文廷式等人。他们试图借助朝野力量,在败北后另寻办法阻挡《马关条约》签订。而康有为不过是借势炒作,试图从中捞取足够的朝野声誉,来打开一条去往政治中枢的通路。
装备了速射炮的日本海军“吉野号”,它本来该当涌如今北洋舰队序列
吊诡的是,身为武断主战派的翁同龢,正好要对甲午战役末了的失落败负主要任务。基于私怨,翁同龢处处打压李鸿章和北洋海军。甲午战役之前,英国人曾建议清政府“必添购快船两艘,方能备日制胜”,但是翁同龢不断拖延阻挡,末了那两艘速率快、炮门多的快船,被日本买了去。个中一艘,便是击沉中国舰队船只最多的日舰“吉野号”。
撰文:毛剑杰
编辑、排版:渡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