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之礼和去世葬之礼各是指什么?
2)这段话要表达什么主题思想?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去世,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英译
Meng Yizi asked about filial conduct (xiao). The Master replied,“Do not act contrary?”Fan Chi was driving the Master's chariot, and the Master informed him further:“Meng Yizi asked me about filial conduct,and I replied,“Do not act contrary?”Fan Chi asked,“What did you mean by that?”The Master replied,“While they are living, serve them according to the observances of ritual propriety (li); when they are dead, bury them and sacrifice to them according to the observances of ritual propriety.”
要义
孝道之本在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
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便是不要违背礼的准则。”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见告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的准则。”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敬拜他们。”
释词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孟懿子为孟孙氏第九代宗主,其父孟僖子曾任鲁国司空,随鲁昭公出访楚国时不能以礼相君而终生为耻,以是孟僖子临终前哀求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叔向孔子学礼。
2)无违:不要违背。
3)御:驾驭马车。
4)孟孙:指孟懿子。
解读
无违:这段话,从字面意思不难明得。但对“无违”的理解,有一些不同的解读思路:
第一种解读:我把这种解读总结为态度说。孔子说话只讲半截,故意犹未尽的味道。为什么呢?这种解读是说孟懿子作为鲁国的大夫,有权有势,搞特权,不讲礼制,做了很多违背礼制的事情,孔子对这种行为非常反感。以是,对他的态度也不太好,先不说别的,你先反省反省什么地方违背了礼。朱熹注讲授:“是时三家僭礼,故役夫以是警之。”这种解读和朱熹表达的意思相同。实在这里还有一种说法,孔子说话比较简洁,但孟懿子不好意思问,后面转而问樊迟,以是孔子才见告樊迟,让他来转告。实在不管是什么办法,这里对“无违”的理解,都是无违背礼的准则。
第二种解读:是背离说,把“违”译为背离、离弃的意思。“无违”便是不离不弃。便是说子女对父母不离不弃便是孝,这里表示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在行为的表现哀求,对父母不能弃之不管;二是内心的哀求,心里要有父母,发自内心地与父母相依相守。而后面对樊迟的阐明,和前面的没有干系性,孔子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形给出不同的答案。针对孟懿子的问孝,由于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但心里要有,孟懿子听懂了,以是不再追问。而樊迟没听明白,孔子知道他悟性不足,就给他阐明,依礼而行就可以了。
第一种解读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我们说孔子“大德容人”,这么一点容人的度量还是有的。那我们看一下,“无违”是不是便是不违背礼制呢?
这里列举无违在古书上的一些运用处景:《左传·昭公三年》里有记载:“甚敬而卑,礼无违者。”《左传·昭公五年》里有说:“自郊劳至于赠贿,礼无违者。何故不知?”《左传·桓公六年》:“嘉栗旨酒,谓其高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古人凡背礼者谓之违。”可见,从这些场景的运用来看,“无违”多指“无违礼”。
生,事之以礼: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来侍奉他们。这里的“礼”是什么呢?便是冬温夏清,晨昏定省。早晚要跟父母问安,时令变革要把稳父母穿衣。
去世,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不在了,要按礼来埋葬他们,敬拜他们。这里的“礼”又是什么呢?“去世葬之礼,谓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之属也”,也便是要替父母妥善地送终,“祭之以礼,为春秋敬拜以时思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之属也”,也便是父母过世后每年春秋两季的敬拜和追思。
礼乐制度是周朝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丧葬之礼是周礼中的一个主要内容。以是,孝道成为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主要的一部分,孝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从政的根本。丧葬之礼不能违反礼制规范,这是对子女尽孝的基本哀求,也是对有德君子的基本修为。
扩展
有人说,一部《孝经》,三言尽之。而这三言,便是孔子在这一章里说的:“生,事之以礼;去世,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以是,这三句话,就将整部《孝经》给概括了,《孝经》是对这三句话进行展开解释。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公民应该遵照的基本行为准则。《孝经》中记载:“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是道德的根本,是统统教诲的出发点。孝道可分为三个阶段,先从侍奉双亲开始,然后是外出做官,为国家效忠,报效国家,终极是教化自身,实行道义,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孝经》的第十章纪孝行章中说:“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便是事亲五致,“致”是致力,竭尽全力的意思。上面我们说“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是对整部《孝经》的总结,那事亲五致对这三句话是怎么展开阐述的呢?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是讲事之以礼;丧则致其哀是讲葬之以礼;祭则致其严是讲祭之以礼。接下来我们对事 亲五致做一个解读。
第一,居则致其敬。居是居住在家里面,日常的居家对父母要尊敬。在解读《学而篇》时,讲了第六章和《弟子规》的关系,我们把《弟子规》中相应的内容展开,会创造它和《论语》、《孝经》讲的内容是同等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
第二,养则致其乐。养父母不但养身,最主要养心,使他快乐,使他幸福愉快。《弟子规》中对应的则是:“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第三,病则致其忧。父母有病了,儿女要竭尽全力侍候父母,帮父母打消疾病的忧患,乃至衣不解带侍奉床前。“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这四句便是《弟子规》中对应病则致其忧的内容了。
第四,丧则致其哀。父母过世了,行丧事要尽到哀思,对父母的过世非常悲痛。子欲养而亲不待,由于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们没能够使父母得到我们完备的孝养,现在父母走了之后,没机会孝养父母了,非常哀痛。这便是丧之以礼,《弟子规》中对应的是:“丧三年,常悲咽,住所变,酒肉绝。丧尽礼”,这五句话。
第五,祭则致其严。严是庄严的意思,敬拜的时候,祭神如神在,彷佛父母就在面前,敬拜是纪念、思念的意思。我们通过敬拜的这些仪式,表示我们对父母的纪念,要庄严、要肃穆,要用至恳切。祭之以礼,《孝经》中所讲的祭则致其严,对应到《弟子规》中的是这三句:“祭尽诚,事去世者,如事生”。
这便是五种对待父母的办法,这便是事亲。事亲五致,如果这五条都做到了,事亲才叫圆满。通过以上的内容,是不是对“生,事之以礼;去世,葬之以礼,祭之礼”的理解更加深入和透彻了呢?
提示
对《论语》解读的书非常非常多,每个人所处的时期不一样,背景和经历不一样,每个人的解读角度也会不一样,乃至会有很大的偏差,我们也不好说它一定便是错的。以是,读《论语》时,要放平心态,不纠结,不钻牛角尖。不论一个词或一句话有多少种阐明,选择个中最适宜你自己的来理解。适宜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才能对你有所帮助,才能促进你采纳行动,努力改变自己。与大家共勉!
回顾
《论语》解读:学而篇16章汇总
《论语》解读:为政篇01,为政以德
《论语》解读:为政篇02,诗三百思天真
《论语》解读:为政篇03,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论语》解读:为政篇0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秋日生活打卡季##每天学一点论语#